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關燈
久故柱中心腐而内生火。

    吾恐柱摧鎮殺汝等。

    故作伎樂呼汝輩出。

    吾心乃安。

    皆是我子等愛念之。

    故悉與之珍寶車乘。

    佛言。

    其故殿舍。

    謂三界也柱腐欲壞者。

    謂三毒之患周旋生死柱内火然。

    謂衆想念也。

    長者。

    謂如來也。

    諸子放逸。

    謂著三界欲也。

    作伎樂者。

    謂佛說罪福。

    呼諸子出各賜與者。

    現三道教也。

    諸子悉出父等與寶者。

    為現大乘無有三道。

    臨滅度時乃了之耳。

    于是頌曰。

     譬如有長者  諸子甚衆多 五樂自迷惑  著于故殿舍 柱腐而欲壞  中心而生火 父恐殿舍崩  鎮殺其諸子 因作衆伎樂  出子等賞賜 佛世尊如是  從緣覺意成 臨滅度之時  佛則往其前 為現一法教  大乘等無異 修行發意欲求大道不了本無。

    著佛色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人中之尊。

    譬如有人。

    聞四方帝号轉輪王。

    主四天下而有七寶。

    諸子千人力皆勇猛。

    城廣且長。

    東西四百有八十裡。

    南北二百八十裡也。

    中有大殿方四十裡。

    四寶床座。

    人民熾盛五谷豐熟快樂無極。

    伎樂之音有十二部。

    夫人婇女八萬四千。

    諸國治王八萬四千。

    象馬車乘其數亦然。

    王有四德。

    何謂四德。

    長者梵志凡庶小民。

    皆敬聖帝。

    如子奉父。

    王愛念之猶母哀子。

    王所教化則受奉行。

    遠近歸命如人仰天依地得活。

    複有四德。

    無寒無熱初不饑渴生未曾病。

    本祐所緻。

    其人聞之欲往見帝。

    慕其聖教便發進行。

    于道疲勞見一異道。

    則順入中睹一大城。

    人民熾盛樹木流水。

    樂不可言。

    謂是城郭。

    為聖帝邦。

    便止其土。

    又斯雖樂鬼神之處。

    其人不覺也。

    時有天王名曰休息。

    即睹其人為解說之。

    此非聖帝處也。

    是鬼神國也。

    轉輪聖王威德巍巍。

    爾乃欣然親近奉從。

    若有發意學菩薩道。

    不了深義不分别空。

    世間無佛。

    出入閑居處于樹下。

    觀察萬物非常苦空。

    身不久立不解本無。

    以得緣覺自以為成。

    臨般泥洹佛在前住。

    為現大法深妙之教。

    十二因緣本無有根也。

    曉本末空無去來今。

    大慈大悲不見三界。

    無泥洹想乃成正真。

    度脫一切也。

    于是頌曰。

     譬如有人求聖王  及見一城謂是邦 諸小國王憶轉輪  在中娛樂謂大通 休息天王往見之  則為解脫此鬼土 非為大帝轉輪王  爾乃驚怖自知非 便發往詣大帝邦  見威神德大巍巍 吾冥不解久迷惑  則奉聖王常侍從 欲學大道不了了  還堕緣覺亦如是 然後受佛深微行  乃至無上正真道 光光佛威德  其德濟衆生 等心加一切  除三毒之名 永脫生死苦  道因智慧成 清淨如日光  徹照三界冥 修行道地經菩薩品第三十 其修行者因自思惟。

    人在生死譬如車輪。

    反覆上下而不離地。

    終始若斯。

    往返之患不離三界。

    皆是本癡不了本無。

    謂有四大猗之為谛。

    複如有人見師化幻。

    而謂是人不知化成。

    愚人如是。

    貪著吾我計有身命。

    不曉其體地水火風。

    譬如有人遠出欲遊行詣他國。

    素聞道難常懷懼心畏于盜賊。

    四向望候遙見諸塢衆石草木。

    謂有大賊數千百騎。

    當奈之何。

    各走馳散不知所湊。

    中有導師呼語衆人。

    勿得便舍至劇難處。

    而無水漿。

    或值窮厄不濟身命。

    或困乏極爾乃來還。

    往返既久加複疲勞。

    悉失财物當何依怙。

    裸匮肌凍反當求恃。

    而從豪富歸命舉假。

    且自安心共相率化。

    遣人探候。

    設無賊者徑可進前。

    假使有來堅志共戰當令走壞。

    所以者何。

    一人欲死十人不當。

    十人欲死百人不當。

    百人欲死千人不當。

    千人欲死萬人不當。

    萬人欲死天下縱橫。

    衆人受教不複馳散。

    皆住嚴待遣人探竊。

    唯見草木瓦石之屬。

    永無盜賊。

    衆人忻歡爾乃進前。

    皆謂導師天下無雙。

    智慧明達誠非世有。

    舉動進止辄從其命不敢違失。

    菩薩大人修行如是。

    為一切導解三界空。

    一切如化。

    五陰猶幻。

    不惡生死而滅其身。

    開化十方為示正路。

    嗟歎菩薩深遠無侶。

    周旋三界度脫生死。

    弟子既小志常懷懼。

    趣欲滅身不及一切。

    又不究竟當複還退。

    從發意始。

    明人因此聞菩薩教。

    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也。

    于是頌曰。

     菩薩大士為修行  了一切空身如化 因緣合成得是體  坐心不正追逐邪 譬如賈人遠遊行  遙見樹木謂是賊 心各懷懅而馳散  導師解之心乃安 菩薩如是解本無  為一切師廣說法 示弟子等大道深  如日光出無浮雲 菩薩學道稍稍漸前至無極慧。

    因六度無極分别空行。

    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乃得佛道。

    譬如有人少小仕進。

    始為困貧轉得大富。

    求為丞尉遂成令長。

    進二千石稍到州牧。

    四征公卿大臣。

    轉至帝王轉輪聖王天帝梵尊。

    為菩薩道次第學者亦譬如是。

    稍稍發意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

    縛制六情除去三毒陰衰之蓋。

    向空無想無願之法。

    至不退轉近成具事一生補處。

    猶如磨鏡洗治平鐵。

    稍稍令細遂複發明。

    稍稍習行六度無極。

    積功累德不可計劫。

    自緻得佛開度十方。

    于是頌曰。

     如人少仕進  至尉及令長 二千石州牧  四征至公卿 大王并轉輪  日月天帝釋 菩薩亦如是  稍稍積功德 奉六度無極  行是得至佛 開化十方人  悉令至大安 菩薩學定專精一心。

    稍去衆垢進化其志。

    譬如有人欲行入海。

    日月行前而往不退。

    雖遭饑寒未曾動移。

    不計遠近勤勞之厄。

    行不休息遂至海邊。

    合人上船入海采寶。

    雖知三難不以為懅。

    到大龍王所居之宮。

    從求如意上妙明珠欲給窮乏。

    龍王與之言施一切勿得愛惜。

    衆人蒙光而不耗減。

    其人得珠蒙恩忽還。

    以至一國無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