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寶。
供給父母至孝巍巍。
唯念二親不自顧身。
獲大光珠名曰照明即往奉父。
父見明珠。
頭白更黑。
齒落更生。
為大長者遠近歸仰。
是謂父慈子則為孝也。
為弟子行無有大慈。
父有三子者。
謂心意識也。
養長子者。
謂淫怒愚癡著于三界也。
衣食之者。
謂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縛也。
子長續求供養者。
謂諸情欲不知厭足也。
父恐欲詣縣官告者。
謂覺非常欲斷六入。
子受其教奉行孝道者。
謂歸命佛。
三子更孝順者。
布施奉戒智慧之元也。
入海得七寶者。
至七覺意成羅漢道也。
遂至孝者。
知弟子限至泥洹界。
更發大意為菩薩道。
得照明珠父更少者。
現在定意見十方佛無所挂礙也。
于是頌曰。
昔者有一人 而生有三子 養育令長大 故求父衣食 父告于三子 吾又年老極 汝當供養父 既大索吾力 告言汝向官 榜笞以五毒 子聞父之命 則奉行孝道 入海求七寶 供奉于尊父 又得照明珠 父則更年少 三子心意識 情欲不知足 父诃更孝順 謂施戒道慧 遵于七覺意 成羅漢泥洹 受佛大深教 更發菩薩心 道德甚巍巍 睹見十方佛 不礙四大身 猶空無所拘 譬如昔者而有一鼈。
從海出遊至于岸邊。
有一大狐追之欲危其命。
鼈覺狐來藏頭四足覆于甲下。
狐住待之。
設出頭足我當抟食。
鼈急不動狐極舍去。
鼈還詣于大神龍王。
說其本末。
求為龍王身乃無所畏。
能制五陰不為魔娆得泥洹道。
得為龍者。
入菩薩道不畏四魔救濟衆生。
于是頌曰。
如鼈縮頭足 不畏羅漢然 得飛為龍神 菩薩亦如是 譬如有人遠行求财。
涉于寒暑謂得大利。
或處遇賊亡失其業。
又有明人自于本土造方便計。
利入無量供給四方。
積功累德計無常苦行空非身。
觀外萬物成敗之事。
或得禅定成羅漢道。
更從發意求為菩薩。
或有達者。
知四大空無有内外。
行大慈悲加哀十方。
雖有所度為無所度。
道無遠近解慧為上。
得平等覺無去來今若如虛空。
于是頌曰。
如人遠賈作 弟子亦如是 積功觀惡露 察萬物非常 菩薩如明人 求利不遠遊 無生死泥洹 得成平等覺 其修行者恐畏生死惡三界難。
畏苦厭身不了本無。
趣欲越患不念衆生。
譬如軍壞諸羸劣人。
唯欲自救不濟危厄。
有此心者。
佛則為說除三毒之惱泥洹為快。
離冥就明。
譬如導師将大賈人遠涉道路。
于大曠野斷無水草。
賈人呼嗟。
謂塗悠悠安能所至永為窮矣。
時彼導師聰明博學亦有道術。
知于賈人心之所念厭患涉路。
則于中道化作一國。
城邑人民土地豐樂五谷平賤。
賈人大喜轉共議言。
一何快乎。
本謂彌久。
何時脫難到于人間。
适有此念便至此城。
當複何懼。
時衆賈人便住彼土。
快相娛樂飲食自恣。
從意休息如欲厭之。
城郭則沒不見國土。
賈人皆怪何故如此也。
導師答曰。
卿等患厭。
謂道懸曠永無達矣。
吾故化城國土人民使得休息。
見汝厭之故則沒之。
佛言。
如是弟子之行畏終始苦。
謂生死惱。
懼三界患早欲滅度。
故為示之羅漢易得。
誘進使前度于生死而盡三垢。
得無為道自以為達成就具足。
臨滅度時佛則住前現于大道。
是未為通發無上正真之道也。
得無所從生法忍至一切智。
乃為達耳。
譬如有國遭于三厄何等為三。
一曰盜賊。
二曰谷貴。
三曰疾病。
衆人流散走到他國。
久後國安。
或有往還者。
或有恐怖三難之患永不可反。
佛言。
國者謂三界也。
遭三厄者。
謂三毒垢也。
舍詣他國。
謂羅漢也。
國安還者。
謂菩薩以得無所從生法忍一切深慧。
還入三世度一切也。
遭于三厄而不還者。
羅漢以得無為。
懼三難處。
而不能還度脫衆生也。
于是頌曰。
譬如衆賈人 行于大曠野 疲極恐不達 導師化城郭 衆人住休息 安止有日月 知其心厭已 便沒不複現 佛世尊如是 見畏生死難 便為現無為 使度三界苦 臨般泥洹時 為示大道化 令逮無從生 廣濟于一切 又譬如大國 卒遭三厄患 各散詣他國 國安還不還 畏生死之難 是謂為弟子 還國不以恐 菩薩化十方 權慧方便化 皆令得其所 譬如大船師 往返無休息 佛世尊如是 法身來往返 周旋于一切 如日光普現 修行道地經緣覺品第二十九 其從緣覺而不自了。
既發無上正真道。
不與善友而受真法。
專自反行。
假使奉教六度無極而皆有想。
欲得尊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重。
不了善權。
佛現色身反謂有身。
便堕緣覺。
如有男子欲見大海。
遊到陂池及衆江河。
于彼求寶而獲水精小明月珠。
自以逮得金剛尊光。
從菩薩心而還退者。
不曉如來無出入法空而無形道無三世去來今也。
而謂見空以為定矣。
而不了知适空之行。
适度三界不能進前。
上不及佛。
複逾弟子。
中道而止。
譬如有人欲見天帝。
而睹邊王則謂是帝。
欲學正覺意有齊限。
不解深慧。
還堕緣覺亦如是也。
若有斯心。
佛便導示緣覺之法。
譬如長者年又老極其子衆多。
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興。
諸子放逸淫于五樂不覺此災。
父時念言。
此舍久故柱心火然。
轉恐柱摧壞殿鎮之。
當奈之何。
欲作方便誘化使出令免火難。
父則于外作諸伎樂。
使人呼諸子。
各當賜汝象馬車乘摩尼之珠。
諸子遙聞伎樂之聲。
又被父命悉馳出舍往詣父所。
父則各賜諸子寶車好乘等而不偏。
諸子白曰。
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賜異珍。
今者何故所賜一等。
長者告曰。
吾殿
供給父母至孝巍巍。
唯念二親不自顧身。
獲大光珠名曰照明即往奉父。
父見明珠。
頭白更黑。
齒落更生。
為大長者遠近歸仰。
是謂父慈子則為孝也。
為弟子行無有大慈。
父有三子者。
謂心意識也。
養長子者。
謂淫怒愚癡著于三界也。
衣食之者。
謂五陰六衰十二因緣縛也。
子長續求供養者。
謂諸情欲不知厭足也。
父恐欲詣縣官告者。
謂覺非常欲斷六入。
子受其教奉行孝道者。
謂歸命佛。
三子更孝順者。
布施奉戒智慧之元也。
入海得七寶者。
至七覺意成羅漢道也。
遂至孝者。
知弟子限至泥洹界。
更發大意為菩薩道。
得照明珠父更少者。
現在定意見十方佛無所挂礙也。
于是頌曰。
昔者有一人 而生有三子 養育令長大 故求父衣食 父告于三子 吾又年老極 汝當供養父 既大索吾力 告言汝向官 榜笞以五毒 子聞父之命 則奉行孝道 入海求七寶 供奉于尊父 又得照明珠 父則更年少 三子心意識 情欲不知足 父诃更孝順 謂施戒道慧 遵于七覺意 成羅漢泥洹 受佛大深教 更發菩薩心 道德甚巍巍 睹見十方佛 不礙四大身 猶空無所拘 譬如昔者而有一鼈。
從海出遊至于岸邊。
有一大狐追之欲危其命。
鼈覺狐來藏頭四足覆于甲下。
狐住待之。
設出頭足我當抟食。
鼈急不動狐極舍去。
鼈還詣于大神龍王。
說其本末。
求為龍王身乃無所畏。
能制五陰不為魔娆得泥洹道。
得為龍者。
入菩薩道不畏四魔救濟衆生。
于是頌曰。
如鼈縮頭足 不畏羅漢然 得飛為龍神 菩薩亦如是 譬如有人遠行求财。
涉于寒暑謂得大利。
或處遇賊亡失其業。
又有明人自于本土造方便計。
利入無量供給四方。
積功累德計無常苦行空非身。
觀外萬物成敗之事。
或得禅定成羅漢道。
更從發意求為菩薩。
或有達者。
知四大空無有内外。
行大慈悲加哀十方。
雖有所度為無所度。
道無遠近解慧為上。
得平等覺無去來今若如虛空。
于是頌曰。
如人遠賈作 弟子亦如是 積功觀惡露 察萬物非常 菩薩如明人 求利不遠遊 無生死泥洹 得成平等覺 其修行者恐畏生死惡三界難。
畏苦厭身不了本無。
趣欲越患不念衆生。
譬如軍壞諸羸劣人。
唯欲自救不濟危厄。
有此心者。
佛則為說除三毒之惱泥洹為快。
離冥就明。
譬如導師将大賈人遠涉道路。
于大曠野斷無水草。
賈人呼嗟。
謂塗悠悠安能所至永為窮矣。
時彼導師聰明博學亦有道術。
知于賈人心之所念厭患涉路。
則于中道化作一國。
城邑人民土地豐樂五谷平賤。
賈人大喜轉共議言。
一何快乎。
本謂彌久。
何時脫難到于人間。
适有此念便至此城。
當複何懼。
時衆賈人便住彼土。
快相娛樂飲食自恣。
從意休息如欲厭之。
城郭則沒不見國土。
賈人皆怪何故如此也。
導師答曰。
卿等患厭。
謂道懸曠永無達矣。
吾故化城國土人民使得休息。
見汝厭之故則沒之。
佛言。
如是弟子之行畏終始苦。
謂生死惱。
懼三界患早欲滅度。
故為示之羅漢易得。
誘進使前度于生死而盡三垢。
得無為道自以為達成就具足。
臨滅度時佛則住前現于大道。
是未為通發無上正真之道也。
得無所從生法忍至一切智。
乃為達耳。
譬如有國遭于三厄何等為三。
一曰盜賊。
二曰谷貴。
三曰疾病。
衆人流散走到他國。
久後國安。
或有往還者。
或有恐怖三難之患永不可反。
佛言。
國者謂三界也。
遭三厄者。
謂三毒垢也。
舍詣他國。
謂羅漢也。
國安還者。
謂菩薩以得無所從生法忍一切深慧。
還入三世度一切也。
遭于三厄而不還者。
羅漢以得無為。
懼三難處。
而不能還度脫衆生也。
于是頌曰。
譬如衆賈人 行于大曠野 疲極恐不達 導師化城郭 衆人住休息 安止有日月 知其心厭已 便沒不複現 佛世尊如是 見畏生死難 便為現無為 使度三界苦 臨般泥洹時 為示大道化 令逮無從生 廣濟于一切 又譬如大國 卒遭三厄患 各散詣他國 國安還不還 畏生死之難 是謂為弟子 還國不以恐 菩薩化十方 權慧方便化 皆令得其所 譬如大船師 往返無休息 佛世尊如是 法身來往返 周旋于一切 如日光普現 修行道地經緣覺品第二十九 其從緣覺而不自了。
既發無上正真道。
不與善友而受真法。
專自反行。
假使奉教六度無極而皆有想。
欲得尊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重。
不了善權。
佛現色身反謂有身。
便堕緣覺。
如有男子欲見大海。
遊到陂池及衆江河。
于彼求寶而獲水精小明月珠。
自以逮得金剛尊光。
從菩薩心而還退者。
不曉如來無出入法空而無形道無三世去來今也。
而謂見空以為定矣。
而不了知适空之行。
适度三界不能進前。
上不及佛。
複逾弟子。
中道而止。
譬如有人欲見天帝。
而睹邊王則謂是帝。
欲學正覺意有齊限。
不解深慧。
還堕緣覺亦如是也。
若有斯心。
佛便導示緣覺之法。
譬如長者年又老極其子衆多。
有大殿舍柱久故腐中心火興。
諸子放逸淫于五樂不覺此災。
父時念言。
此舍久故柱心火然。
轉恐柱摧壞殿鎮之。
當奈之何。
欲作方便誘化使出令免火難。
父則于外作諸伎樂。
使人呼諸子。
各當賜汝象馬車乘摩尼之珠。
諸子遙聞伎樂之聲。
又被父命悉馳出舍往詣父所。
父則各賜諸子寶車好乘等而不偏。
諸子白曰。
向者尊父呼我等出各賜異珍。
今者何故所賜一等。
長者告曰。
吾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