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七

關燈
佛衆聖。

    人在生死五道之苦。

    五陰六入十二因緣。

    聞佛深法本無之慧。

    大慈大悲加于一切。

    雖欲度人不見有人。

    度無所度不見吾我。

    三界如響一切無我。

    等猶虛空。

    則超入慧不退轉法無所從生阿惟顔事。

    名之有德亦無所獲。

    譬如日出衆冥皆索。

    還成平等無所适莫。

    不見有縛亦無所脫。

    譬如金山自然無作。

    曉求金者辄如得之不以為難。

    人本清淨而無垢穢。

    覺了此慧便入道門而無挂礙。

    猶空自淨無有淨者。

    于是頌曰。

     如人久困貧  乞食從衆聖 便自還克責  吾宿積罪冥 便發恭敬意  慈念于衆生 若得為帝王  給施于萬姓 則卧于樹下  其影蔭彼形 使者啟群臣  悉往而奉迎 立之為國王  事佛及衆聖 菩薩亦如是  超越解本淨 德高為巍巍  度脫諸群生 五事不污空  心淨如寶英 救濟五道厄  使除終始冥 如月十五日  星中而獨明 昔有一人欲往見佛知為雲何。

    身形何像所說何趣。

    阿難遙見前白佛言。

    此遠來者為是何人。

    佛言阿難。

    未曾有人。

    其人徑前欲得睹佛而不見之。

    佛身忽然永不在座。

    人自思惟。

    故來觐佛而不見之。

    察念何謂。

    便自解了。

    世尊法身本無有形。

    用吾我人而現此身。

    譬如深山人呼響應。

    因對有聲。

    法身無處何緣欲見。

    适思此已便逮無所從生阿惟顔。

    了無内外普等若空。

    超入正覺。

    于是頌曰。

     昔有人發意  欲見佛世尊 其尊何等類  說法義雲何 阿難問何人  佛言未曾有 尊身忽不現  怪之何所湊 便自解了慧  佛身無所遊 空體慧住道  示現無不周 道法如向應  等心無怨仇 解義若斯者  如空莫不覆 發意菩薩欲救一切。

    觀四大身因緣合成。

    若如幻化譬如假物。

    則非我所有亦非他人。

    猶如合材機關木人因對動搖。

    愚者睹之謂為是人。

    慧明察之合木無人。

    一切三界皆空如是。

    色痛想行識十二因本無有往返。

    若水中影無有形名。

    如是行者超入法城。

    于是頌曰。

     初發意菩薩  解四大本空 視生死泥洹  一切睹皆同 譬如借他物  常還所取供 不計吾我人  除去諸曚曚 不見心意識  道明越海江 三界如幻化  菩薩受諷誦 五道猶野馬  衆惡悉佛種 勸化諸未解  法身不轉動 或有慧人自然發意。

    如來之行不因言說而至正覺。

    如日大光一時普遍。

    解空義者無道俗觀。

    等如虛寂永不可名。

    譬如曠野污泥之中無有下種。

    自然有生青蓮芙蓉莖華。

    菩薩如是。

    在恩愛中。

    三界之難忽然慧解。

    不見生死不住泥洹。

    教化一切令至大安。

    于是頌曰。

     于是發意為菩薩  分别空義解本末 以入道法無所乏  智慧具足神通達 猶如蓮華生污泥  發如來意成菩薩 開化一切衆生類  等住法門為正覺 華生泥中清淨好  四種之色喻四等 超越次第阿惟顔  勇猛力伏首楞嚴 菩薩修道。

    譬如飛鳥飛行空中無所觸礙。

    以空為地不畏于空。

    菩薩如是。

    發意之頃便入道慧。

    善權方便不以為乏。

    心等如空無所住止。

    不離生死不樂泥洹。

    俱不增減。

    譬如五種彩色各異皆因草木。

    草木根生悉因從地。

    地下有水水下有風。

    風因空立。

    如是計本悉無所有。

    若如浮雲忽有氣來。

    況無所至。

    菩薩如是。

    解三界空喻之如風無所住止。

    計有吾我便有三處。

    不見有我安計有彼。

    不明無冥無淨不淨。

    便入本無亦無出入。

    譬如昔者有一小蟲。

    心懷金剛住于海邊。

    閻浮大樹高四千裡。

    樹則震動不能自安。

    樹神問之。

    卿何以故震動不安。

    樹報之曰。

    蟲住我上所以不安。

    神又問曰。

    金翅大鳥立于仁上何故不動。

    小蟲處上而獨戰栗。

    樹報之曰。

    此蟲雖小腹懷金剛。

    吾不能勝。

    是故搖動。

    其小蟲者。

    謂發意菩薩也。

    其大樹者。

    謂三界也。

    樹動不安者。

    謂發意菩薩超至深慧遠阿惟顔。

    三千大千世界為六反震動。

    其金翅鳥。

    住上不搖。

    謂諸弟子四道雖成無所能感也。

    于是頌曰。

     譬如小鳥住大樹  戰栗不安五枝散 菩薩大士亦如是  超行成就動三千 其心堅固如金剛  度脫一切生死患 弟子猶如金翅鳥  處在三界無所感 菩薩解慧入深微妙不從次第。

    猶如有人卒立為帝。

    凡夫之士曉了本無。

    心等如空而無處所。

    至阿惟顔。

    昔者虛空忽有藥樹。

    枝葉普覆八隅上下。

    其氣照下。

    諸毒草木惡氣悉除。

    長育天下。

    諸有好人大小悉安。

    地高為平卑者則高。

    天下太平無有溪谷及與山陵。

    七寶自然雨堕甘露。

    人民大小莫不以歡。

    吾本有福以離衆患。

    出入行步無所畏難。

    無有惡獸盜賊之苦。

    藥樹自然蒙者皆安。

    風雨時節五谷豐熟。

    面色和悅衣食化至無有衆惱。

    猶如大樹忽然生空普照天下。

    若有凡夫在生死中。

    卒解深慧至真本無而無挂礙。

    氣照天下者。

    謂彼菩薩放大光明以成為佛。

    除一切人淫怒癡垢也。

    長育令安。

    謂使四輩奉行道義也。

    令高下平者。

    使五道人皆獲平等慧。

    七寶自然者。

    謂七覺意也。

    雨甘露者。

    謂講菩薩法也。

    人民安隐五谷豐滋。

    謂終始斷逮五神通。

    遂至大義阿惟顔住。

    于是頌曰。

     如人卒立為國王  菩薩大士亦如是 曉了深慧至無極  得成佛道度十方 猶如虛空生大樹  根株枝葉四分布 照于八隅上下方  地高下平五谷滋 人在生死凡夫身  忽解深法惠流布 令十方人度三塗  等心一切雨甘露 修行道地經卷第七(丹藏促為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