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曰。
已得不還離衆苦 修行則求無量安 不慕生死如毛發 譬如導師不處堂 解喻。
堂者。
謂人身也。
穢濁水者。
謂九瘡孔常出不淨。
蟲滿水者。
謂身中八十種蟲常食軀中肉血骨髓者也。
平地治牆者。
謂供養身給以飲食。
其四蚖者。
謂身四大地水火風。
堂朽故危晝夜欲崩者。
謂老病死。
其修行者晝夜方便欲免衆難。
其導師者。
謂不還道。
修行專精聽世尊教。
睹于三界皆見熾然。
目所察形悉歸無常不離朽敗。
譬如導師見大堂危。
于是頌曰。
蚖蛇而懷毒 弊惡叵觸近 各處在四角 謂人身四大 朽敗欲傾危 謂身有增減 常遭衆苦惱 老病死窮道 城中谀谄人 以喻漏禅智 其人入貪欲 恩愛之挂礙 持禁戒長者 謂師無著哀 常救濟修行 使度衆苦難 譬如大估客 中有導師者 佛子服甘露 以得無著道 師為行者講 苦空非常身 谛睹于三界 擾動而不安 當求一心至無學地谛見無著。
于是頌曰。
佛愍衆生演 能濟一切苦 吾察佛諸經 歎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地品第二十六 其王放醉象 兇害牙甚利 諸龍懷毒氣 皆化令調伏 救護衆恐難 逮得常自在 十力佛無終 吾禮及弟子 諸天龍神奉大聖 吉祥人民皆歸命 悉以恭敬得度脫 衆聖所宗願稽首 其修行者已在學地不樂終始。
已無所樂不貪三界。
超色無色斷一切結。
志念根力及諸覺意。
見滅為寂是謂永定。
睹觀如是。
離色無色遠戲自大。
于是頌曰。
心已住學地 曉了諸學意 制于生死畏 滅恐無所樂 衆患盡無餘 所見如審谛 除戲及自大 消癡亦如是 修行自念。
當知今時已成羅漢得無所著。
諸漏永盡修潔梵行。
所作已辦棄捐重擔。
逮得己利生死則斷。
獲平等慧超出溝塹。
鋤去穢草無有穿漏。
成聖賢幢已度彼此。
于是頌曰。
修行住學地 不動成聖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獲安 盛熱山源竭 永盡無流水 奉敬離調戲 是謂無所著 已斷五品為人中上。
于是頌曰。
已斷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諸塵勞 如水浣衣垢 而離生死患 依度得安隐 是謂為政士 最上無塵埃 斯謂阿羅漢得無所著。
應服天衣處于神宮。
遊居紫殿飲食自然。
百種音樂常以樂之。
歡喜踴躍便從坐起。
口宣揚言。
今者吾身為十力子。
逮得是者天上世間一切衆祐。
其奉敬者增益天種損阿須倫。
于是頌曰。
巍巍四德成六通 忍辱之慧求最上 順于佛教緻究竟 是故講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品第二十七 方便勝衆苦 永脫諸恩愛 已離生死惱 滅盡于塵勞 如日出除雲 尊離諸愛冥 歸命佛聖道 無痛長安隐 已度諸入界 如人出牢獄 譬如紫磨金 在火而無損 至定泥洹寂 未曾愛于身 佛以逮甘露 吾願稽首禮 其修行者住于有餘泥洹之界。
畢故不造不複受身。
而心專一未曾放逸。
在諸色聲香味細滑。
離一切著無複取舍。
窮盡苦根。
于是頌曰。
已得度無為 永都無所欲 立于有餘地 畢故不造新 不在色聲香 諸味細滑斷 譬之若蓮花 不著于塵水 諸根為已定 不随諸入惑 如金不雜鐵 永與生死别 無有因緣著 爾乃長安隐 是謂閑居行 滅盡勤苦根 譬如燒鐵令其正赤。
以錘鍛之。
其上垢除稍稍還冷。
不知其火熱之所湊也。
修行如是。
設至無餘泥洹之界。
而滅度者漸漸免苦。
是故此經名曰修行。
于是頌曰。
若如以錘鍛燒鐵 火焰忽出便複滅 其修行法亦如是 以得滅度不知處 譬如天雨而有泡 其泡适壞不知處 設有行者得滅度 永不可知其所湊 諸天神仙龍人民 不見度者何所至 其修行者非常空 聰明智慧得滅度 假令行者以獲斯 計于甘露莫逾是 爾乃覺了長安隐 已得滅度令無餘 其佛世尊說是喻 如錘鍛鐵火炎出 以漸向于滅度者 永不可知神所趣 已得滅度道 平等解如是 佛智慧明者 其神安不動 已濟諸瑕穢 生死自大離 獲緻彼無欲 清淨淡如淵 其有奉行是道地教。
漸得解脫至于無為。
于是頌曰。
其求無為欲滅度 永離濁亂逮甘露 當講說斯修行經 從佛之教冥獲炬 其有說此經 假使有聽者 佛當示其路 常安無窮極 學如是者便得究竟。
修行道地心如虛空。
五通自然不懼終始。
永若燈滅。
修行道地經卷第六
已得不還離衆苦 修行則求無量安 不慕生死如毛發 譬如導師不處堂 解喻。
堂者。
謂人身也。
穢濁水者。
謂九瘡孔常出不淨。
蟲滿水者。
謂身中八十種蟲常食軀中肉血骨髓者也。
平地治牆者。
謂供養身給以飲食。
其四蚖者。
謂身四大地水火風。
堂朽故危晝夜欲崩者。
謂老病死。
其修行者晝夜方便欲免衆難。
其導師者。
謂不還道。
修行專精聽世尊教。
睹于三界皆見熾然。
目所察形悉歸無常不離朽敗。
譬如導師見大堂危。
于是頌曰。
蚖蛇而懷毒 弊惡叵觸近 各處在四角 謂人身四大 朽敗欲傾危 謂身有增減 常遭衆苦惱 老病死窮道 城中谀谄人 以喻漏禅智 其人入貪欲 恩愛之挂礙 持禁戒長者 謂師無著哀 常救濟修行 使度衆苦難 譬如大估客 中有導師者 佛子服甘露 以得無著道 師為行者講 苦空非常身 谛睹于三界 擾動而不安 當求一心至無學地谛見無著。
于是頌曰。
佛愍衆生演 能濟一切苦 吾察佛諸經 歎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地品第二十六 其王放醉象 兇害牙甚利 諸龍懷毒氣 皆化令調伏 救護衆恐難 逮得常自在 十力佛無終 吾禮及弟子 諸天龍神奉大聖 吉祥人民皆歸命 悉以恭敬得度脫 衆聖所宗願稽首 其修行者已在學地不樂終始。
已無所樂不貪三界。
超色無色斷一切結。
志念根力及諸覺意。
見滅為寂是謂永定。
睹觀如是。
離色無色遠戲自大。
于是頌曰。
心已住學地 曉了諸學意 制于生死畏 滅恐無所樂 衆患盡無餘 所見如審谛 除戲及自大 消癡亦如是 修行自念。
當知今時已成羅漢得無所著。
諸漏永盡修潔梵行。
所作已辦棄捐重擔。
逮得己利生死則斷。
獲平等慧超出溝塹。
鋤去穢草無有穿漏。
成聖賢幢已度彼此。
于是頌曰。
修行住學地 不動成聖道 已逮得己利 度苦常獲安 盛熱山源竭 永盡無流水 奉敬離調戲 是謂無所著 已斷五品為人中上。
于是頌曰。
已斷于五品 具足成六通 蠲除諸塵勞 如水浣衣垢 而離生死患 依度得安隐 是謂為政士 最上無塵埃 斯謂阿羅漢得無所著。
應服天衣處于神宮。
遊居紫殿飲食自然。
百種音樂常以樂之。
歡喜踴躍便從坐起。
口宣揚言。
今者吾身為十力子。
逮得是者天上世間一切衆祐。
其奉敬者增益天種損阿須倫。
于是頌曰。
巍巍四德成六通 忍辱之慧求最上 順于佛教緻究竟 是故講說無學地 修行道地經無學品第二十七 方便勝衆苦 永脫諸恩愛 已離生死惱 滅盡于塵勞 如日出除雲 尊離諸愛冥 歸命佛聖道 無痛長安隐 已度諸入界 如人出牢獄 譬如紫磨金 在火而無損 至定泥洹寂 未曾愛于身 佛以逮甘露 吾願稽首禮 其修行者住于有餘泥洹之界。
畢故不造不複受身。
而心專一未曾放逸。
在諸色聲香味細滑。
離一切著無複取舍。
窮盡苦根。
于是頌曰。
已得度無為 永都無所欲 立于有餘地 畢故不造新 不在色聲香 諸味細滑斷 譬之若蓮花 不著于塵水 諸根為已定 不随諸入惑 如金不雜鐵 永與生死别 無有因緣著 爾乃長安隐 是謂閑居行 滅盡勤苦根 譬如燒鐵令其正赤。
以錘鍛之。
其上垢除稍稍還冷。
不知其火熱之所湊也。
修行如是。
設至無餘泥洹之界。
而滅度者漸漸免苦。
是故此經名曰修行。
于是頌曰。
若如以錘鍛燒鐵 火焰忽出便複滅 其修行法亦如是 以得滅度不知處 譬如天雨而有泡 其泡适壞不知處 設有行者得滅度 永不可知其所湊 諸天神仙龍人民 不見度者何所至 其修行者非常空 聰明智慧得滅度 假令行者以獲斯 計于甘露莫逾是 爾乃覺了長安隐 已得滅度令無餘 其佛世尊說是喻 如錘鍛鐵火炎出 以漸向于滅度者 永不可知神所趣 已得滅度道 平等解如是 佛智慧明者 其神安不動 已濟諸瑕穢 生死自大離 獲緻彼無欲 清淨淡如淵 其有奉行是道地教。
漸得解脫至于無為。
于是頌曰。
其求無為欲滅度 永離濁亂逮甘露 當講說斯修行經 從佛之教冥獲炬 其有說此經 假使有聽者 佛當示其路 常安無窮極 學如是者便得究竟。
修行道地心如虛空。
五通自然不懼終始。
永若燈滅。
修行道地經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