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五

關燈
水沒在其底。

    其人心念定死不疑。

    岸邊住人代之憂戚。

    修行如是。

    已得明師夙夜覺悟結跏趺坐。

    粗衣惡食坐于草褥困苦其身。

    作行如是。

    反為生死流波所制。

    投于恩情不能專一。

    沒于終始衆想流池。

    安得道明。

    是故行者當代憂愁。

    譬如導師多赍财寶。

    曆度曠野險厄之路。

    臨欲到家卒遇惡賊亡失财物。

    衆人悒悒也。

    當為修行懷憂如是。

    譬如田家耕種五谷。

    子實茂盛臨當刈頃。

    卒有雹霜傷殺谷實唯有遺草。

    其人憂愁。

    修行如是。

    已得頂法入凡夫地當為悒悒。

    得頂法已而複堕落。

    或遇惡友念于愛欲。

    不淨為淨淨為不淨。

    喜遠遊行不得專精。

    或遇長疾或遇谷貴。

    饑匮困厄不繼糊口。

    或念家事父母兄弟妻息親屬。

    或坐不處愦鬧之中。

    已得頂法未成道果。

    衰老将至心遂迷惑。

    匆得困病命垂向盡。

    曾所笃信佛法聖衆苦習盡道永不複信。

    當習于定而反舍之。

    當觀不觀精進更懈。

    本所思法永不複起。

    以是之故從其頂法而退堕落。

    何謂頂法而不退還。

    如曾所信日信增益。

    如本定心遂令不動。

    所觀弗失常察精進轉增于前。

    所思念法專精不舍以是之故不退頂法。

    修行如是。

    因其專精而心想一。

    各各思惟究竟之法。

    初未曾動不念新故。

    如是即知出息有異入息不同。

    出入息異令其心生。

    見知如此無所畏想。

    是謂為中中之上而得法忍。

    心無所想而作是觀。

    前意後意未曾錯亂。

    分别察心雲何往反。

    是謂上中之下柔順法忍。

    設使其心愛于專思志不移亂。

    是謂上中柔順之法。

    其忍何所趣順趣順四谛如審谛住。

    心以如是遂至清淨。

    是謂為信。

    雖爾獲此未成信根。

    以得是信身口心強。

    是謂精進。

    尚未能成精進之根。

    志向諸法是謂有心。

    未成念根。

    以心一志是謂定意。

    未成定根。

    其觀諸法分别厥義。

    是謂智慧。

    未成慧根。

    計是五法。

    向于諸根未成道根。

    有念有想尚有所在。

    而見有繞未成定意。

    是謂上中之上世俗尊法。

    其修行者當知了之。

    色起滅處痛癢法意。

    觀起滅本察其因緣。

    過去當來行無願定。

    随入脫門察生死苦。

    計斯五陰即是憂患無有狐疑。

    爾時則獲解苦法忍。

    已見苦本便見慧眼除于十結。

    何謂為十。

    一曰貪身。

    二曰見神。

    三曰邪見。

    四曰猶豫。

    五曰失戒。

    六曰狐疑。

    七曰愛欲。

    八曰嗔恚。

    九曰貢高。

    十曰愚癡。

    棄是十結已獲此心。

    則向無漏入于正見。

    度凡夫地住于聖道。

    不犯地獄畜生餓鬼之罪。

    終不橫死。

    會成道迹。

    無願三昧而行正受。

    已向脫門未起惡法。

    則不複生諸惡自盡。

    未起法念當使興發。

    所興善法令具足成。

    心已如足随其所欲。

    是謂自恣。

    令志專一。

    是謂自在定意。

    從是次第信念精進觀察護命。

    是謂為信。

    思惟其行。

    是謂自恣三昧。

    專精于道而獲神足。

    假使修行身口心強。

    是謂精進定意之法。

    志專心識是謂意定。

    欲入道義。

    是謂察誡定意。

    以是之緣緻四神足。

    已獲神足是謂信根。

    身心堅固謂精進根所可思法。

    是為意根。

    其心專一是謂定根。

    能分别法而知所趣。

    是謂智慧根以是之故具足五根。

    其信溫和是謂信力。

    精進力意力寂意力智慧力亦複如是。

    成就五力能及諸法。

    則心覺意分别諸法。

    是謂精求諸法覺意。

    身心堅固是謂精進覺意。

    心懷喜踴得如所欲。

    是謂忻悅覺意。

    身意相依信柔不亂是謂信覺意。

    其心一寂。

    是謂定覺意。

    其心見滅淫怒癡垢所志如願。

    是護覺意。

    以是之故七覺意成。

    設使别觀諸法之義是謂正見。

    諸所思惟無邪之願。

    是為正念。

    身意堅固。

    是為正方便。

    心向經義是為正意。

    其心專一是為正定。

    身意造業是三悉淨。

    爾乃得成八正道行。

    此八正道中。

    正見正念正方便。

    計是三事屬觀其正意正定是二事則屬寂然。

    是觀寂二。

    如兩馬駕一車乘行。

    若無漏心不專一法。

    遍入三十七品之法。

    以是具足此三十七法。

    便解知苦。

    如是之比即得第二無漏之心。

    爾時思惟。

    如今欲界五陰有苦。

    色界無色界同然無異是謂知苦随忍之慧則成就。

    建第三無漏之心已得是行用。

    見苦故除十八結已。

    過色界超無色界。

    順宜慧者即得第四無漏之心已獲四無漏心。

    便度三界勤苦之瑕。

    即自了之。

    吾已度患無有衆惱為得度苦。

    則自思惟。

    苦本何由恩愛之本而生著網。

    從久已來習此恩愛遭患于今。

    永拔愛根則無衆惱。

    已難恩愛欣樂可意。

    何從而有。

    是謂解習斷除法忍。

    是為第五無漏之心。

    除于欲界諸所習著。

    則捐七結。

    便為知拔欲界諸患。

    是謂第六無漏之心。

    修行自念。

    色界之本本從何興。

    谛觀其元從欲而起。

    樂出恩愛可意而悅。

    是為第七無漏之心。

    以有此行度于色界。

    其無色界十二諸結心随習慧。

    是為第八無漏之心。

    是謂八義佛之初子。

    爾時心念。

    吾見三界以除苦習于欲無愛。

    是謂安隐。

    則樂寂滅可意甘之。

    是為滅盡法慧之忍。

    斯為第九無漏之心。

    已獲此義見本滅盡。

    于欲界除七結之縛。

    是為第十無漏之心。

    則自念言若不著色及無色界。

    此謂為寂。

    是為第十一無漏之心。

    則除十二諸結之疑。

    已度此患即得滅盡之慧。

    是為第十二無漏之心。

    爾時自念。

    得未曾有。

    如佛世尊解法乃爾。

    因斯道義知欲界苦則棄捐之。

    知從習生則離于習得至盡滅。

    因此得入法慧道忍。

    是為第十三無漏之心。

    爾時以道睹于欲界則棄八結。

    去是然後會當獲此興隆法慧。

    是為第十四無漏之心。

    應時心念得未曾有。

    以是道行解于色界無色之苦。

    而除諸習證于盡滅。

    是為第十五無漏之心。

    道從其志除十二結。

    于色無色界除是結已則興道慧。

    是為第十六無漏之心。

    應時除盡八十八諸結。

    當去十想結。

    所以者何。

    如從江河取一渧之水。

    究竟道義如江河水。

    其餘未除如一渧水。

    即成道迹會至聖賢。

    七反生天七反人間。

    永盡苦本。

    其修行者。

    以是之比拔衆惱根斷生死流心則欣悅。

    已度三塗不犯五逆。

    離于異道遇其所知。

    不從外道悕望榮冀。

    衆祐之德不更終始。

    七反之患未曾犯戒。

    見無數明晝夜歡喜。

    譬如有人避饑馑地至豐賤國。

    脫險得安系獄得出。

    如病除愈心懷喜踴。

    修行如是。

    因安般守意則得寂滅。

    欲求寂然習行如是。

    于是頌曰。

     覺了睡眠重懈怠  分别身中息出時 修行息入念還得  是謂身息成其行 修行道地經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