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五

關燈
遇安則知。

    心所趣即知心。

    柔順則知。

    心所覺即知。

    心歡喜則知心。

    伏即知。

    心解脫即知。

    見無常則知。

    若無欲則知。

    觀寂然即知。

    見道趣即知。

    是為數息十六特勝。

    于是頌曰。

     别知數息之長短  能了喘息動身時 和解其行而定體  歡悅如是所更樂 曉安則為六  志行号曰七 而令心和解  身行名曰八 其意所覺了  因是得歡喜 制伏心令定  自在令順行 無常諸欲滅  當觀此三事 知行之所趣  是十六特勝 何謂數息。

    若修行者。

    坐于閑居無人之處。

    秉志不亂數出入息。

    而使至十從一至二。

    設心亂者當複更數一二至九。

    設心亂者當複更數。

    是謂數息。

    行者如是晝夜習數息一月一年。

    至得十息心不中亂。

    于是頌曰。

     自在不動譬如山  數出入息令至十 晝夜月歲不懈止  修行如是守數息 數息已定當行相随。

    譬如有人前行有從如影随行。

    修行如是。

    随息出入無他之念。

    于是頌曰。

     數息意定而自由  數息出入為修行 其心相随而不亂  數息伏心謂相随 其修行者已得相随。

    爾時當觀如牧牛者住在一面遙視牛食。

    行者若茲。

    從初數息至後究竟悉當觀察。

    于是頌曰。

     如牧牛者遙往察  群在澤上而護視 持禦數息亦如是  守意若彼是謂觀 其修行者已成于觀。

    當複還淨。

    如守門者坐于門上。

    觀出入人皆識知之。

    行者如是。

    系心鼻頭當觀數息知其出入。

    于是頌曰。

     譬如守門者  坐觀出入人 在一處不動  皆察知人數 當一心數息  觀其出入意 修行亦如是  數息立還淨 何謂數長。

    适未有息而預數之。

    息未至鼻而數言二。

    是為數長。

    于是頌曰。

     尚未有所應  而數出入息 數一以為二  如是不成數 何謂數短。

    二息為一。

    于是頌曰。

     其息以至鼻  再還至于臍 以二息為一  是則為失數 何謂數息而知長。

    其修行者。

    從初數息随息遲疾而觀察之。

    視忖其趣知出入息限度知之。

    是為息長。

    數息短者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數息長則知  息還亦如是 省察設若此  是謂息長短 何謂數息動身則知。

    悉觀身中諸所喘息。

    入息亦如是。

    何謂數息身和釋即知。

    初起息時。

    若身懈惰而有睡蓋。

    軀體沉重則除棄之。

    一心數息。

    數息還入亦複如是。

    何謂數息遭喜即知。

    若數息時歡喜所至。

    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遇安即知。

    初數息時則得安隐。

    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心所趣即知。

    起數息想觀諸想念。

    入息如是。

    何謂心柔順數息即知。

    始起息想分别想念而順數息。

    息入亦爾。

    何謂心所覺了數息即知。

    初起息想識知諸觀而數息。

    息入如是。

    何謂數息歡悅即知。

    始數息時若心不樂勸勉令喜以順出息入息如是。

    何謂心伏出息即知。

    心設不定強伏令寂而以數息。

    入息如是。

    何謂心解脫即知。

    若使出息竟不旨解化伏令度而數出息。

    入息如是。

    何謂數息見無常即知。

    見諸喘息皆無有常是為出息。

    入息如是何謂。

    出息無欲即知。

    見息起滅如是離欲。

    是為觀離欲出息即知。

    入息如是。

    何謂觀寂滅數息即知。

    其息出時觀見滅盡。

    是為觀寂出息即知。

    入息如是。

    何謂見趣道數息即自知。

    見息出滅處。

    睹是以後心即離塵。

    以離無欲棄于三處志即解脫。

    将護此意是為數息。

    出息入息如是為十六将勝之說。

    行者所以觀出入息。

    用求寂故令心定住。

    從其寂然而獲二事。

    一者凡夫。

    二者佛弟子。

    何謂凡夫而求寂然。

    欲令心止住除五陰蓋。

    何故欲除諸蓋之患。

    欲獲第一禅定故。

    何故欲求第一之禅。

    欲得五通。

    何謂佛弟子欲求寂然。

    所以求者欲得溫和。

    何故求溫和。

    欲緻頂法。

    見五陰空悉皆非我所。

    是謂頂法。

    何故求頂法。

    以見四谛順向法忍。

    何故順求法忍。

    欲得世間最上之法。

    何故求世最上之法。

    欲知諸法悉皆為苦。

    因得分别三十七道品之法。

    何故欲知諸法之苦。

    欲得第八之處。

    何以故。

    志第八之地。

    其人欲緻道迹之故。

    何謂凡夫數息因緣得至寂然。

    心在數息一意不亂無有他念。

    因是之故。

    從其數息得至寂然。

    從其方便諸五陰蓋皆為消除。

    爾時其息設使出入。

    常與心俱緣其想念。

    入息如是。

    若出入息觀察所趣是謂為行。

    心中歡喜是謂忻悅。

    其可意者是謂為安。

    心尊第一而得自在是為定意。

    始除五蓋心中順解從是離著。

    何謂離著。

    遠于衆想愛欲不善之法行也。

    如是念想歡喜安隐。

    心得一定除斷五品。

    具足五品因其數息。

    緣緻五德得第一禅。

    已得第一禅習行不舍。

    一禅适安堅固不動。

    欲求神通志于神足。

    天眼洞視天耳徹聽。

    知從來生知他心念。

    恣意自在譬如金師以紫磨金自在所作璎珞指環臂钏步瑤之屬如意皆成。

    已得四禅自在如是。

    此為五通。

    何謂佛弟子數出入息而得寂然。

    其修行者坐于寂靜無人之處。

    斂心不散閉口專精觀出入息。

    息從鼻還轉至咽喉遂到臍中。

    從臍還鼻。

    當省察之。

    出息有異入息不同。

    令意随息順而出入使心不亂。

    因是數息志定獲寂。

    于是中間永無他想。

    唯念佛法聖衆之德。

    苦習盡道四谛之義。

    便獲欣悅。

    是謂溫和如人吹火熱來向面。

    火不著面。

    但熱氣耳。

    其火之熱不可吹作。

    當作是知。

    溫和如斯。

    何謂溫暖法。

    未具足善本凡有九事。

    有微柔和下柔和勝柔和。

    有中有中中有勝中。

    有上柔和有中上有上上柔和。

    知彼微柔和下柔和是謂溫和之善本也。

    其中下中中中上是謂法頂之善本也。

    其下上中上上上柔和是謂為谛柔和法忍。

    上中之上是謂俗間之尊法也。

    是九事善本之義故是。

    俗事諸漏未盡修行若得溫和之行執數息想。

    因此專念息若還者意随其息。

    無他之念。

    若息出者知息往反。

    心入佛法及在聖衆。

    苦習盡道如在溫和。

    其心轉勝是謂頂法若如有人住高山上觀察四方。

    或上山者或有下者。

    或入聖道或入凡夫地。

    其修行者。

    已得頂法入凡夫地甚可憂之。

    譬如山水流行瀑疾起曲橫波。

    有人欲渡入水而泅欲至彼岸。

    回波制還令在中流。

    既疲且極遂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