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四

關燈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勸悅品第二十 承慧得度衆  道成清為流 其智常飲此  服以法甘露 厥水而無盡  猶穿漏不斷 願歸智慧種  道德已具足 其以羸弱者  承學意自達 造度定意使  立志法禅思 其佛天中天  行權善方便 現無量智慧  身心歸稽首 假使修行發羸弱心。

    心自念言。

    我得善利。

    脫乎八難得閑居自在。

    吾已逮遇一切智師。

    而有歸命其法無欲衆僧具成。

    吾已梵行種道。

    而有成者或向道者。

    衆人堕邪我順正道。

    餘人行反吾從等行。

    今吾不久為法王子。

    天上人間難戒德香。

    不匿其功德得不惱熱。

    爾乃安隐服解脫味。

    日當飽滿獲救濟安。

    度于惡路無有恐懼。

    乘于寂觀入八道行。

    到無恐難趣泥洹城。

    以是自勸遵奉精勤。

    于是頌曰。

     修行設羸弱  常僥遇法利 吾得歸世尊  正法及衆僧 方便歡喜心  以勸羸弱意 常專思遵奉  是謂為修行 初學及道成  人雜如叢樹 以離于邪徑  便立在正路 戒德以為香  譬如林樹熏 忽然而解脫  得道則普現 而從佛生經法樹  因衆要鈔如采華 正法須臾有懈怠  欲令自勉故說是 修行道地經行空品第二十一 各自名人物  悉知其本号 曉衆生微苦  如蓮花根絲 以審谛觀故  無有吾我想 人上不計身  願禮無著尊 其光照于世  如炬明冥室 厥心之所睹  一切無固要 我歸命彼覺  其心行平等 察諸天及人  普見如空無 設修行者有吾我想。

    而不入空則自克責。

    吾衰無利用心挂礙。

    不順空慧樂吾我想。

    憂戚自勉誘心至空。

    或誡其志誘之向之。

    因至本無三界皆空。

    萬物無常有是計者。

    谏進其心令不放逸。

    于是頌曰。

     其不解空有我想  志則動起如樹搖 勸誘厥心向空無  不久當獲至本淨 譬如國王而有俳兒。

    其俳母終持服在家。

    王欲聞說使人召之。

    王欲相見。

    俳自念言。

    吾有親老。

    适見背棄。

    今王嚴急。

    若不往者。

    當奪我命。

    或見誅罰。

    母雖壽終。

    無他基業。

    宜當應之。

    不違尊命。

    陽作俳戲得王歡心。

    強自伏意制于哀戚。

    不複念母則自莊嚴。

    和悅被服便往奉現。

    外陽嘲說令王歡喜。

    退自思念遭于母喪。

    心中悲戚如火燒草。

    嗚呼痛哉何忍當笑。

    适罹重喪竊畏國王。

    即制哀心如水澆火。

    遂複俳戲稍忘諸憂。

    戲笑益盛令王踴躍。

    其修行者亦當如是。

    誘進道心使解空無除吾我想。

    因是習行遂入真空。

    于是頌曰。

     譬如王有俳  身遭重憂喪 陽笑除憂戚  心遂歡喜悅 修行亦如是  稍誘心向空 照耀近慧明  志定不動轉 是故行者當順空教。

    設誡其心或中亂者。

    起吾我想則自思惟。

    譬如有人合集草木。

    以用作筏欲渡廣河。

    其水急暴漂而壞筏。

    吾誘進心從來積日。

    勤苦叵言亂志卒起。

    違其專精有吾我想。

    于是頌曰。

     譬如合集草木筏  山川江河漂之壞 愛欲之河急如是  意念于寂則向空 譬如夏月熱燋草木。

    得霖雨時便複茂生五谷豐盛。

    吾思惟空則無吾我。

    設不思惟便興身想。

    于是頌曰。

     譬如于彼霖雨時  諸枯草木悉茂生 設使修行思惟空  則捐吾我無想念 修行自念。

    吾所以坐。

    欲求滅度。

    實事叵求。

    設有我者可方求之。

    而我本空無有吾我。

    今欲分别身之本無。

    我何所是甯有身乎。

    于是頌曰。

     其處我想解乃覺  常谛觀之為本無 設使随俗不自了  若如冥中追于盲 其修行者退自思惟。

    有身成我。

    衣食供養有餘與他。

    是為吾我計本悉空。

    假使有難。

    先自将護然後救他。

    若舍身已複有餘患。

    則當追護人一切貪。

    皆由身興無複他讨。

    是故知之身為吾我。

    于是頌曰。

     諸貪财色皆為身  設有恐難先自護 永不顧人唯慕己  是故俗人為吾我 修行自念。

    當觀身本。

    六事合成。

    何謂為六。

    一曰地。

    二曰水。

    三曰火。

    四曰風。

    五曰空。

    六曰神。

    何謂為地。

    地有二事。

    内地外地。

    于是頌曰。

     地水火風空  魂神合為六 身六外亦六  佛以聖智演 何謂身地。

    身中堅者發毛爪齒。

    垢濁骨肉皮革筋連。

    五髒腸胃屎穢不淨。

    諸所堅者是謂身地。

    于是頌曰。

     人身積之若幹種  發毛爪齒骨皮肉 及餘體中諸所堅  是則謂為内身地 彼修行者便自念言。

    吾觀内地是我身不。

    神為著之與内合乎。

    身合為異吾我别乎。

    當觀剃頭。

    下須發時。

    著于目前。

    一一分發。

    百反心察何所吾我。

    設一毛我安置餘者。

    若毛悉是。

    斯亦非應為若幹身。

    又除須發從小至長亦難計量。

    若持著火燒其發時身便當亡。

    發從四生。

    一曰因緣。

    二曰塵勞。

    三曰愛欲。

    四曰飲食。

    計是非身則無吾我。

    須發衆緣合我适有。

    一發堕地。

    設投于火。

    若捐在廁以足蹈之于身無患。

    在于頭上亦無所益。

    以是觀之。

    在頭在地。

    等而無異。

    于是頌曰。

     頭上雖多發  增減亦無異 設除及與在  亦不以為憂 谛觀察是已  則無有吾我 是故分别了  各各無有身 假使彼發為吾我者。

    如截蔥蕜後則複生。

    以是計之。

    當複有我。

    所以者何。

    其蔥蕜者。

    自毀自生。

    一切皆空非吾無我。

    假使須發與神合者。

    如水乳合猶尚可别。

    設使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