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三

關燈
頌曰。

     其放逸象時  猶如大雲興 堕雹失火風  拔樹壞屋舍 其人不睹見  何善誰為惡 不覺風雲起  但觀滿缽油 爾時其人擎滿缽油。

    至彼園觀一渧不堕。

    諸兵臣吏悉還王宮。

    具為王說所更衆難。

    而人專心擎缽不動。

    不棄一渧得至園觀。

    王聞其言則而歎曰。

    此人難及人中之雄。

    不顧親屬及與玉女。

    不懅巨象水火之患雷電霹靂。

    吾聞雷聲愕然怖懅。

    雖有啟白不省其言。

    或有心裂而終亡者。

    或有懷駒而傷胎者。

    人民所立悉不自覺。

    雖遇衆難其心不移。

    如是人者無所不辦。

    心強如斯終不得難。

    地獄王考能食金剛。

    其王歡喜立為大臣。

    于是頌曰。

     見親族泣涕  及醉象暴亂 雖遭諸恐難  其心不移易 王睹人如此  心堅定不轉 親愛而弘敬  立之為大臣 爾時正士其心堅固。

    難遭善惡及諸恐難。

    志不轉移得脫死罪。

    既自豪貴壽考長生也。

    修行道者禦心如是。

    雖有諸患及淫怒癡來亂諸根。

    護心不随攝意第一。

    觀其内體察外他身。

    痛癢心法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如人擎油缽  不動無所棄 妙慧意如海  專心擎油器 若人欲學道  執心當如是 意懷諸德明  皆除一切瑕 若幹之色欲  再興于怒癡 有志不放逸  寂滅而自制 人身有病疾  醫藥以除之 心疾亦如是  四意止除之 心堅強者志能如是。

    則以指爪壞于雪山。

    以蓮華根鑽穿金山。

    則以鋸斷須彌寶山。

    其無有信不能精進。

    懷而谀谄放逸喜忘。

    雖在世久終不能除淫怒癡垢。

    有信精進質直智慧其心堅強。

    亦能吹山而使動搖。

    何況而除淫怒癡也。

    故修行者欲成道德。

    為信精進智慧樸直。

    調禦其心專在行地。

    于是頌曰。

     直信而精進  智慧無谀谄 是五德除瑕  離心無數穢 采解無量經  自覺斯佛教 但取其要言  分别義無量 修行道地經離颠倒品第十 功德住覺高巍巍  猶如學術依靜居 智慧川流善寶形  願稽首禮大山王 從天上來下  知趣而不惑 佛生不胞胎  不入亦不出 不更諸苦惱  不著不颠倒 德重無所著  歸命度生死 修行道者或懷懈怠。

    謂法微妙難曉難了不可分别。

    當識苦本斷除諸習。

    證于盡滅修念道術。

    譬如有人而取一發破為百分。

    還續如故令不差錯。

    是事甚難不乎。

    答曰。

    甚難甚難。

    可以幻化諸藥神咒續發如故。

    泥洹之道不以此事而成立也。

    雖不能緻于道證者當有方便。

    于是頌曰。

     常健精進向脫門  欲覺了此難複難 勤力勸樂而無退  如深穿地得泉水 當作是觀。

    速疾成就莫如泥洹。

    不從他求自因心緻。

    從他人得乃為難耳由己勤獲何所難乎。

    當作斯計唯以谛觀誘進其心。

    如誘小兒呼之至前。

    來取手物而食啖之。

    小兒來至一一擘指而無所得。

    世人如是所見颠倒。

    無常謂常苦謂為樂。

    非身謂有身空謂為實。

    舍四颠倒作本無觀。

    爾乃為順佛之教誡。

    于是頌曰。

     人不曉本無  常計樂謂淨 譬如以捉卷  用以誘小兒 于是人颠倒  而有吾我想 當為現光曜  如冥中燃燈 吾有頭發不能常久。

    亦非淨潔弗安無我。

    以是觀之一切皆然。

    勸發其心如明眼人。

    執炬而行入于空室。

    觀之無人亦無所睹。

    審谛見者亦複如是。

    察色之本見無常苦無吾非身。

    虛妄見者而反自縛。

    解空觀者有何難乎。

    現可見聞得道迹者往還不還。

    及無所著得平等覺。

    此等斯人吾亦是人。

    此等成道我身何故獨不獲乎。

    修行道者勸心如是。

    舍四颠倒專于行地。

    于是頌曰。

     發毛爪骨肉  及諸像色形 衆來惑心法  五陰之所亂 無常苦不安  無我不清淨 身如空丘舍  明者觀如是 修行道地經曉了食品第十一 佛在巴質樹  天帝奉百味 又在舍衛城  波斯匿供養 比蘭若設飯  麥飯雖甘味 皆等意受之  稽首無所著 雖食此飯已  弗著不以色 亦不造憍慢  棄捐諸貢高 所在受供養  如越大曠路 不以為甘美  是故稽首禮 爾時修行當觀飯食。

    設百種味及穢麥飯。

    在于腹中等無有異。

    舉食著口。

    嚼與唾合。

    與吐适同。

    若入生藏。

    身火煮之。

    體水爛之。

    風吹展轉。

    稍稍消化。

    堕于熟藏。

    堅為大便。

    濕為小便。

    沫為涕唾。

    藏中要味以潤成體。

    此要衆味流布諸脈。

    然後長養發毛爪齒。

    骨髓血肉肪膏精氣頭腦之屬。

    是外四大養内五根諸根得力。

    長于心法起淫怒癡。

    欲知是者是揣食之本。

    由是而起。

    于是頌曰。

     計無央數諸上味  堕住腹中而無異 于體變化等不淨  故行道者不貪食 雖當飯食不求于肥趣欲支命。

    譬如大官捕諸飛鳥。

    皆剪其翅閉著籠中。

    日擇肥者以給官廚。

    時諸飛鳥日日稍減。

    中有一鳥心自念言肥者先死。

    若吾當肥亦死如前。

    設不食者便當餓死。

    今當節食令身不肥亦莫使羸。

    令身輕便出入無礙。

    不為宰人所見烹害。

    羽翼可得漸漸生長。

    若從籠出便可飛逝從意所至。

    修行道者亦計如是。

    食趣安身令體不重。

    食适輕便少于睡眠。

    坐起經行喘息安隐鮮大小便。

    身依于行淫怒癡薄。

    其修行者當作是觀。

    吾不貪身除諸情欲。

    此身非要骨鎖相支。

    今此身中但盛不淨無有堅固。

    譬如怨家無益羅網。

    常懷怨賊而傷親友。

    當消息之供養奉事。

    譬如王者當以如何。

    遵承佛教坐起經行令無災患。

    常觀污露具知多穢。

    将養其命趣得行道。

    如有親屬不可棄舍身亦如是。

    沐浴飯食衣被蓋形。

    如愛一子常将護之。

    不令寒溫饑渴之苦。

    非為蚊虻蚤虱所齧。

    如有逆賊收閉牢獄。

    獄吏考治若幹種榜。

    卿為前後劫盜誰物。

    家居所在盜何所藏。

    與誰同伴魁師黨部耶。

    五毒治之氣絕複蘇。

    即自思惟。

    以何方便得脫榜笞。

    心便開解對獄吏首。

    遠計某國大長者子名曰禁戒。

    前後所偷皆著彼所。

    居止其家共行竊盜是吾伴侶。

    獄吏聞之收長者子。

    與前賊共同一牢中俱系鐵靽。

    時長者子家有饷來。

    便自獨食不分與賊。

    賊大嗔怒張目齧齒。

    汗出歎息欲興惡意。

    令長者子不濟其命。

    況乃獨食。

    今我自在則當逼之。

    不獨飲水。

    何況獨食。

    其長者子少小驕樂。

    不忍須臾不行左右欲至舍後。

    便報賊言。

    共至廁上。

    其賊報言。

    在卿所至。

    吾不能行。

    時長者子逼急窮極。

    謂其賊言。

    無過于子。

    子橫牽吾閉在刑獄。

    今欲小起反不相從乎。

    設不共系終不相報。

    吾假相犯卿便說之。

    以當省過而謝其罪。

    時賊答曰。

    子實無過。

    吾橫相牽。

    卿眷屬多。

    欲自免罪。

    不見考治。

    蒙得飲食故相枉耳。

    仁有饷來而反獨食。

    永不相分故不相從。

    時長者子則報賊言。

    解子所恨。

    從今以往終不相失。

    若有饷來先當飯子。

    然後自食。

    曼我命存。

    願到舍後使身氣通。

    賊乃随之。

    後日饷來便敕婢使。

    所持飯來先奉親厚。

    所食之餘爾乃給我。

    時婢奉教辄如其言。

    使人還歸具啟長者。

    長者聞之心懷恚怒。

    明日詣獄謂其子言。

    卿生豪族。

    反與逆賊惡人從事。

    而與親厚都不覺知。

    此橫牽汝閉在牢獄。

    其子報言。

    父所言是。

    不敬此人以為親厚也。

    具知是賊耳。

    我欲小行逼不相從。

    身重腹脹眼反耳聾。

    頭痛背裂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