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三

關燈
肋欲拔。

    胸懷氣滿喘息欲斷。

    心意煩亂迷不自覺。

    諸節欲解骨體疼痛。

    命欲窮絕。

    惡對在上。

    汗出短氣。

    而賊語我。

    卿能随吾。

    如病從醫。

    爾乃可耳。

    先以飯我。

    然後自食。

    吾當相從。

    用貪身命故為親厚也。

    如長者子具知此賊為怨家也。

    用窮逼故于外示現若如親厚。

    而内疏薄。

    知四大寄非常之物。

    四事增減辄無安隐。

    如蛇虺毒。

    如幻野馬。

    水月山響。

    解身如是。

    其行道者亦複解此。

    曉知五陰皆為怨賊。

    趣以衣食将養其體令不危害。

    夙夜專精如救頭然。

    非以懈廢得成道德。

    至于無為。

    度于三界始終之患。

     修行道地經伏勝諸根品第十二 其修行者淫怒癡薄。

    設不習塵無所娆害。

    未成道德非見聖谛自謂獲矣。

    如是行者自誡心意。

    放之在于色聲香味細滑之念。

    著于五陰所作未辦。

    設心不随五陰蓋者則知得道。

    若其心亂随諸情欲。

    即還恐懅當更精進。

    如牧牛者牧牛于澤。

    其牛奔突踐他禾谷。

    牧牛者恐怖其主覺之。

    牽将歸家以杖捶治。

    明日複出還在牧上。

    陽如不視知複犯他禾稼不也時牛心念。

    牧者不見複食他苗。

    其主見之便複撾榜。

    牛後恐畏不敢複犯。

    行者如是自誡五根。

    不随情欲則知道成也。

    若從六衰即還自制。

    觀三塗之苦生死之難。

    晝夜精勤勝前萬倍。

    所未獲者當令成就。

    已得成就令不放逸。

     修行道地經忍辱品第十三 設使有人撾罵行者。

    爾時修道當作是觀。

    所可詈詈但有音聲。

    谛惟計之皆為空無。

    适起即滅。

    譬如文字其名各異。

    一一計字無有罵聲。

    譬如一盲目無所見。

    正使百盲亦無所睹。

    罵亦如此一字不成。

    正百千字亦悉空無。

    設使父母家室親裡。

    共稱譽我亦複皆空。

    當作是觀。

    譬如夷狄異音之人。

    雖來罵我譬如風響。

    是聲皆空。

     修行道地經棄加惡品第十四 假使行者坐于寂定。

    人來撾捶。

    刀杖瓦石以加其身。

    當作是觀。

    名色皆空。

    所捶可捶。

    悉無所有。

    本從何生。

    誰為嗔者。

    向何人怒。

    我宿不善得緻此患。

    設無名色無緣遭厄。

    我若欲嗔報其人者。

    衆怨甚多不可悉報。

    譬如毒蛇及與百足。

    蚤虱蚊虻蚑蜂之屬。

    是輩娆人無以加報。

    假使能除外諸憂患。

    安能辟除其内體中。

    四百四病八十種蟲。

    以是之故當伏内心。

    滅諸垢穢寂定其志。

    故謂修行。

     修行道地經天眼見終始品第十五 其修行者假使睡眠。

    當念無常不久趣死。

    想于衆苦生死之惱。

    澡手盥面瞻視四方。

    夜觀星宿以自禦心。

    棄捐懈怠不思卧寐。

    若睡不止當起經行。

    假令不定當移其坐。

    想欲見明。

    雖心中冥。

    思惟三光。

    令内外明。

    于是頌曰。

     當念生死苦  觀罪睹四方 省視外光影  内心求照明 滅壞睡眠冥  若日消除闇 如是雖閉目  所見逾開者 其修行者。

    常思見明。

    晝夜無異。

    分别大小是非所趣。

    遠行普學無所不博。

    思惟如是則得道眼所見平等。

    無有彌延及淨居天。

    于是頌曰。

     雖為眠目常如開  禅定所見逾天眼 普視世間衆生類  徹達天上無不見 其修行者已成道眼。

    悉見諸方三惡之處。

    譬如霖雨一旦晴除。

    有明眼人住于山頂。

    觀視城郭郡國縣邑聚落人民。

    樹木花實流水源泉。

    師子虎狼象馬羊鹿。

    及諸野獸。

    行來進止皆悉見之。

    于是頌曰。

     譬如明鏡及虛空  霖雨已除日晴明 有淨眼人住高山  從上視下無不見 又觀城郭及國邑  其修行者亦如是 睹見世間及禽獸  地獄餓鬼衆生處 修行如是睹三千界。

    見人生死善惡所趣。

    是之名曰所達神通。

    于是頌曰。

     雖有甘露無上味  見三千世德逾彼 其修行道随佛教  疾得神通無挂礙 佛皆普見一切淨  愍傷衆人故說此 決終始根令速度  以無極義而分别 修行道地經天耳品第十六 識慧為毂寂應緣  無所挂礙順正道 其有轉此道法輪  稽首轉輪大聖族 察省若幹之伎樂  設有悲哀心正等 聞諸天人地獄聲  叉手稽首尊淨性 其修行者适成天耳。

    便得徹聽亦無煩愦。

    譬如有人掘地求藏。

    本規索一并得餘藏。

    行者如是本求天耳徹聽随從。

    悉聞天上世間之聲。

    于是頌曰。

     計彼修行者  興法以善權 精勤得天眼  睹天上世間 徹聽自然生  所聞亦無限 如人地求藏  自然得餘寶 譬如夜半衆人眠寐。

    一人獨覺上七重樓。

    于寂靜時聽省諸音。

    妓樂歌舞啼泣悲哀撾鼓之聲。

    修道所見亦複如是。

    心本寂靜遙聽地獄啼[口*睪]酸苦。

    見聞餓鬼及與畜生。

    天上世間妓樂之音。

    是為天耳神通之證。

    于是頌曰。

     如夜衆庶皆眠寐  一人起上七重樓 靜心而聽一切人  妓樂歌舞之音聲 其修道者亦如是  天耳徹聞諸音聲 其在三界諸形色  悉曉了知其語言 從無央數大經義  我得其餘服甘露 譬如人病服良藥  今演世尊天眼教 修行道地經念往世品第十七 智慧為牙善根元  經法成華德為果 解脫示現立不動  今吾歸命佛大樹 從億百生殖善根  昔無限世寂梵行 識百千億本宿命  佛覺意強歸心定 假使修行心自念言。

    吾從何來緻得人身。

    以天眼視明心徹睹。

    本生為人若在非人。

    譬如有人從一縣邑複至一縣。

    識前往反坐起之處也。

    修行如是。

    自念本生所曆受身。

    名姓好惡壽命長短。

    飲食被服皆悉識之。

    彼沒生此此終生彼。

    如是之比知無央數。

    所更生死。

    是号曰識本宿命神通。

    于是頌曰。

     以天眼睹曰修行  知無數劫所曆生 皆見過去可受身  譬如乘船自照面 佛所生處悉識念  吾觀諸經而鈔取 是為号曰昔所更  以慧之心采至要 修行道地經知人心念品第十八 不可計哀宣  知衆所趣念 自睹心所思  是非定放逸 志所懷至意  解了無量智 而除諸瑕穢  願歸尊最勝 其修行者以天眼。

    視人及非人是非善惡端政醜陋。

    徹睹心行所明窈冥。

    喜嗔恚者其心如斯。

    志和悅者當所趣矣。

    于是頌曰。

     天眼之徹視  見諸人非人 睹察衆顔色  亦睹心所念 知其意本元  何緣獲此行 其修道悉省  懷嗔及和悅 譬如有人坐于江邊。

    見水中物魚鼈鼋鼍。

    及無央數異類之蟲。

    修行如是。

    睹衆生心。

    所念善惡了了無疑。

    是名神通知他人心所念善惡。

    于是頌曰。

     覺眼明了心清淨  因修道行而獲斯 知他心念所思想  猶如見樹根枝葉 譬如賈客欲得水精之珠。

    便入江海則得此寶。

    并獲真珠金剛珊瑚砗磲馬瑙。

    修行如是。

    棄于睡眠專心在明。

    則得天眼并獲天耳神足。

    自知己所從來見他人本。

    是故修行當習覺明。

    于是頌曰。

     如以一事入江海  而獲無數大珍寶 修行如是除睡眠  天眼聽飛識本末 修行若斯志寂定  今吾所宣如佛教 見無量色逾天眼  睹衆生心念是非 其忍辱力逾于地  柔軟安和過于水 秉志堅固如須彌  越于人民超虛空 深慧過于江  如海無嗔恨 其德莫能及  願稽首最勝 其心而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