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關燈
淫鳥。

    鹦鹉青雀及鴿鴛鴦。

    鵝鹜孔雀野人猕猴。

    設還作人多淫放逸輕舉卒暴。

    仁當察此曼及人身。

    觀知罪垢惡露不淨莫習淫欲。

    于是頌曰。

     其多習淫色  憍慢速目燒 在人若畜生  地獄餓鬼中 生彼還自害  塵勞火見燒 欲令解脫此  随行故說是 設多嗔者随其行迹。

    而為說法。

    犯衆嗔恚堕于地獄餓鬼之道。

    從惡處出當作毒獸。

    鬼魅羅刹反足女鬼溷鬼之類。

    又作師子虎狼蛇虺。

    毒蟲蚊虻蚑蜂百足之蟲。

    設從此道還在世間。

    形貌醜陋人所不媚。

    常當短命而多疾病身體不完。

    以是之故殃罪分明。

    常奉慈心除其嗔恚。

    于是頌曰。

     人多懷嗔恚  衆共所憎惡 坐是堕惡道  多病不安隐 堕鬼及毒獸  既作人下賤 能行慈心者  即除嗔恚冥 設多愚癡為說此法。

    曚冥興盛死堕地獄餓鬼之路。

    若在畜生則作癡獸。

    謂牛羊狐犬騾驢豬豚之屬。

    設還人道性不決了少眼根弱。

    當多疾病六情不完。

    生于夷狄野人之中。

    從冥入冥。

    以是教之觀十二緣除愚冥本。

    于是頌曰。

     多習愚癡者  諸根不完具 生于牛羊中  然後堕地獄 假使修學人  願度此惡道 欲得脫其冥  當觀十二緣 設多淫怒當行二事。

    觀其不淨又奉慈心。

    若多淫癡為講二事。

    空無及慈。

    設怒癡盛為說二事。

    導以慈心并了癡本。

    于是頌曰。

     行慈觀不淨  攻治淫怒癡 教色諸愚者  十二緣不明 若人嗔恚盛  及癡甚除冥 當為講慈心  十二因緣本 若有口淫而心欲者。

    為說無常空寂之義也。

    心怒口恚唯講慈仁也。

    口癡心冥講十二緣。

    其餘四種衆病備具。

    一者口淫心懷三毒。

    二者口怒淫恚癡具。

    三者口愚内懷三垢。

    四者有人淳懷三毒。

    其解法師當為此輩說法教化。

    令其寂然觀因緣本。

    所以者何。

    是輩種類塵勞淳厚。

    積諸罪殃而自纏裹。

    雖為現法不見聖谛。

    唯當教之諷誦勸進。

    緣是之故專在誦務。

    塵勞轉薄。

    雖不獲道可得上天。

    于是頌曰。

     其有行犯淫  而心嗔恚癡 當教諷誦經  及勸使為福 塵勞雖興盛  緣是除罪蓋 因斯之方便  然後得生天 譬如有人修治樹園。

    地高下之丘墟平之。

    溉灌以時拔去荊棘。

    穢草蘆葦邪生諸曲。

    橫出不理皆落治之。

    棄著垣外令其順好。

    樹木無礙根生滋茂。

    皆悉護之令不折傷。

    以是之故。

    樹木轉大花實興盛。

    其修行者受法師教。

    除淫怒癡欲想諸穢。

    以是之故。

    行遂長成至于得道。

    于是頌曰。

     其樹木曲戾  邪出不順生 荊棘諸瑕穢  悉落治令政 以若幹方便  修理乃得成 修行治法樹  奉經亦如是 除諸淫怒癡  受師百千教 滅去諸瑕穢  如園師修樹 法師說經察以四事。

    何謂為四。

    一曰博學而得至道。

    二曰懷來以道其于學問不能論義。

    三曰博學道德未得成就。

    四曰無知無道。

    複有四法。

    一曰初由法師從其啟受知義解法。

    二曰雖解其義不能微妙。

    三曰分别淺法不能至深。

    四曰不知其義亦不曉了。

    如是學法所習唐苦。

    譬如兩人俱不曉泅堕深水中。

    欲相免濟反更溺死。

    如盲牽盲欲有所至。

    中道迷惑竟不能達。

    不知義者亦不曉慧。

    而欲說法欲有所救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譬如人博學  衆善無央數 已得度無極  若人越大海 若人淨如谛  而無有智慧 但可取其要  不能獲深義 若習入道者  随順不違律 以能敬受教  如是有反複 譬如近尊者  必當獲大利 其學修行道  所求義必進 但解進其義  而不能微妙 如人食空羹  而無有飯具 從師咨受義  不了妙如是 不能解大道  不至正真慧 設使不入道  不能分别說 則不解于慧  無義不了了 如盲欲禦盲  不能緻所趣 無義亦無慧  譬之亦其然 其修行者計有三品。

    一曰或身行道而心不随。

    二曰或心行道而身不從。

    三曰修道身心俱行也。

    何謂身行而心不随。

    假使行者結跏趺坐政直端心。

    譬如柱樹未曾動搖。

    而現此相内心流逸。

    色聲香味細滑之念。

    所更不更而普求之。

    其心放逸不得自在。

    譬如死屍捐在冢墓。

    虎狼禽獸飛鳥狗犬貉争食之。

    身定内亂亦猶其然。

    斯為修行道德地者身定心亂。

    于是頌曰。

     結加趺端坐  不動如太山 其心内迷散  情猶象堕淵 如是修行者  身定而心亂 譬若樹狂花  不成果而落 何謂修行道地者。

    有心在道而身不從。

    身不端坐成四意止。

    是時心定而身不安。

    于是頌曰。

     假使心性自調和  住四意止無他相 是時則名四意止  雖身不定心不亂 修行道地。

    何謂身心而俱定者。

    身坐端正心不放逸。

    内根皆寂亦不走外随諸因緣也。

    當爾之時身心端定都不可動。

    以此知之身心等定。

    于是頌曰。

     其身心俱定  内外不放逸 寂然加趺坐  如柱定難傾 見于生死谛  如水漂岸樹 身心而相應  疾成道得果 修行道地。

    專精于道而不動轉。

    如是寂滅速至泥洹。

    于是頌曰。

     講說若幹之要義  如乳石蜜和食之 其無谀谄能承法  則以佛教自調順 修行道地經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