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愚無慈 強額而自舉
眼目不視眴 燋焠數歎息
獨行然無信 嫉賢及懈息
常憂多狐疑 不别諸善惡
體面多塵垢 不知善惡語
作事多愦鬧 不能自究竟
所倩使不肯 不使而反行
當畏而不畏 不畏而反畏
應喜而反憂 應憂而反喜
當哭而反笑 當笑而反哭
貪飲食無飽 不别反怨仇
志性喜佷戾 無慧遭苦惱
須發常蓬亂 無信喜居冥
不别知五味 多卧如虎狼
寡見而貢高 齧舌而舐唇
弄口而喜龂 所語而多笑
卧處而不安 諸急事難進
呼還而突前 性爾為癡相
何謂淫怒癡相。
向所說淫怒癡是也。
淫癡怒癡相亦如是。
其與一切塵勞合者。
是謂淫怒癡相。
于是頌曰。
其處于塵勞 與淫怒俱合 當觀淫怒相 是為癡無慧 一切前所說 貪欲諸垢穢 有淫怒愚行 則知不離癡 何謂口欲心欲者。
語言柔軟順從不違。
身所不欲不加于人。
言念辄善安隐可意。
譬如好樹其華色鮮果實亦美。
口欲心欲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語常柔和 順從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花樹 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 心口之淫相 何謂口欲心怒者。
口言柔軟而心懷毒。
如種苦樹其花色鮮成果甚苦。
言柔懷毒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随而可親 口言而柔順 其心内含毒 如樹華色鮮 其實苦若毒 雲何知口欲心癡者。
言語柔和其心冥冥。
不能益人亦不欺損。
譬如畫瓶視表甚好裡空且冥。
口欲心癡亦猶如此。
于是頌曰。
口言有柔和 而心懷冥癡 當知此輩人 口淫而心愚 觀其口如慧 心中冥如漆 外好如畫瓶 其内空且冥 何謂口欲而心怒癡。
所言柔軟念善鮮少。
性不調順或複念惡。
有時不念善惡不别其性難知。
譬如甜藥雜以鹹苦不可分别。
其有口欲而心怒癡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有口言欲 心懷諸怒癡 譬如醍醐蜜 雜以辛苦鹹 何謂口粗而心淫者。
語言剛急中傷于人。
衆所憎惡不欲見之。
無有敬者。
譬如父母诃教子孫。
雖口剛急而心猶愛。
譬如瘡醫破洗人瘡。
當時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歡喜。
其有口剛而心淫者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有現口言急 而心懷淫欲 譬如夏日熱 其光照冷水 何謂口剛而心怒者。
口言粗[麩-夫+黃]。
所可懷念。
無有慈善不欲人利。
譬如苦藥複和以毒。
設飲病人吐之不服。
設飲消時則害人命。
其口剛急而心怒者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言急無親敬 心念弊惡而懷毒 常喜侵枉于他人 當觀此輩行雜毒 何謂口粗而心癡者。
言常剛急惡加于人。
舉動所作心不自覺。
不念人善亦不念惡。
譬若有賊拔刀恐人而不能害。
如是行者知為口急而心愚癡。
于是頌曰。
口言剛急心不害 喜恐于人無所加 譬如拔刀無所施 口粗心癡亦如是 何謂口粗心懷三毒者。
口言剛急或善于人。
又複加惡乍念不善亦不能惡。
譬如大吏捕得盜賊。
其下小吏恐責其辭。
又複有吏誘進問之。
其次小吏鞭杖拷之。
又複有吏不問善惡亦不拷責。
是謂口粗而懷三毒者。
于是頌曰。
口言而剛急 其心懷三毒 志性如是者 不善不為惡 行迹若斯者 名之中間人 勤苦及安隐 是事雜錯俱 何謂口癡而心欲者。
無所别知人與共語。
都無所解不曉善惡。
義所歸趣心常自念。
當何以益加于人也。
至于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
譬如冥夜興雲降雨。
其口癡心欲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有口癡而心淫 口所言說不了了 如龍興雲而不雷 口癡心淫亦如是 雲何為口癡心剛。
不能施善亦不加惡。
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傷于人。
設得便者辄危害人。
譬如以灰覆于炭火。
行人蹑上便燒其足。
口癡心怒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口癡而心剛 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加人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惡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 設蹑燒人足 何謂口癡而心懷冥。
不能以善加施于人。
亦不加惡心亦不念。
他人善惡無所增損。
所以者何。
無勢力故。
譬如火滅以灰覆之。
若持枯草及燥牛屎。
積著其上手觸足蹈。
無所能燒而不成熟。
所以者何。
無所堪任。
口癡心冥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有癡愚 而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辦事 亦不不為能 如暴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何謂口癡心懷三毒。
口無所犯不益于人。
少所中傷晝夜思念。
以何方便中傷于人。
又複心念雲何饒人。
或心念言不損益人。
譬如故瓶盛淨不淨。
而蓋其口不見其裡發口則現。
口癡心懷三毒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作性喜反戾 口言不了除 而懷淫怒癡 盛滿以臭穢 譬如大故瓶 受諸淨不淨 不能益于人 亦都無所損 其為法師以此十九事。
觀察人情而為說法。
其淫相者雲何解說。
為講法言習欲多者堕于地獄餓鬼之中。
然後得出複作
向所說淫怒癡是也。
淫癡怒癡相亦如是。
其與一切塵勞合者。
是謂淫怒癡相。
于是頌曰。
其處于塵勞 與淫怒俱合 當觀淫怒相 是為癡無慧 一切前所說 貪欲諸垢穢 有淫怒愚行 則知不離癡 何謂口欲心欲者。
語言柔軟順從不違。
身所不欲不加于人。
言念辄善安隐可意。
譬如好樹其華色鮮果實亦美。
口欲心欲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語常柔和 順從言可人 言行而相副 心身不傷人 譬如好花樹 成實亦甘美 佛尊解說是 心口之淫相 何謂口欲心怒者。
口言柔軟而心懷毒。
如種苦樹其花色鮮成果甚苦。
言柔懷毒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言柔軟 而心懷毒害 視人甚歡喜 相随而可親 口言而柔順 其心内含毒 如樹華色鮮 其實苦若毒 雲何知口欲心癡者。
言語柔和其心冥冥。
不能益人亦不欺損。
譬如畫瓶視表甚好裡空且冥。
口欲心癡亦猶如此。
于是頌曰。
口言有柔和 而心懷冥癡 當知此輩人 口淫而心愚 觀其口如慧 心中冥如漆 外好如畫瓶 其内空且冥 何謂口欲而心怒癡。
所言柔軟念善鮮少。
性不調順或複念惡。
有時不念善惡不别其性難知。
譬如甜藥雜以鹹苦不可分别。
其有口欲而心怒癡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有口言欲 心懷諸怒癡 譬如醍醐蜜 雜以辛苦鹹 何謂口粗而心淫者。
語言剛急中傷于人。
衆所憎惡不欲見之。
無有敬者。
譬如父母诃教子孫。
雖口剛急而心猶愛。
譬如瘡醫破洗人瘡。
當時大痛久久除愈心甚歡喜。
其有口剛而心淫者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有現口言急 而心懷淫欲 譬如夏日熱 其光照冷水 何謂口剛而心怒者。
口言粗[麩-夫+黃]。
所可懷念。
無有慈善不欲人利。
譬如苦藥複和以毒。
設飲病人吐之不服。
設飲消時則害人命。
其口剛急而心怒者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言急無親敬 心念弊惡而懷毒 常喜侵枉于他人 當觀此輩行雜毒 何謂口粗而心癡者。
言常剛急惡加于人。
舉動所作心不自覺。
不念人善亦不念惡。
譬若有賊拔刀恐人而不能害。
如是行者知為口急而心愚癡。
于是頌曰。
口言剛急心不害 喜恐于人無所加 譬如拔刀無所施 口粗心癡亦如是 何謂口粗心懷三毒者。
口言剛急或善于人。
又複加惡乍念不善亦不能惡。
譬如大吏捕得盜賊。
其下小吏恐責其辭。
又複有吏誘進問之。
其次小吏鞭杖拷之。
又複有吏不問善惡亦不拷責。
是謂口粗而懷三毒者。
于是頌曰。
口言而剛急 其心懷三毒 志性如是者 不善不為惡 行迹若斯者 名之中間人 勤苦及安隐 是事雜錯俱 何謂口癡而心欲者。
無所别知人與共語。
都無所解不曉善惡。
義所歸趣心常自念。
當何以益加于人也。
至于趣事如所思念不失本要。
譬如冥夜興雲降雨。
其口癡心欲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其有口癡而心淫 口所言說不了了 如龍興雲而不雷 口癡心淫亦如是 雲何為口癡心剛。
不能施善亦不加惡。
常心念言以何方便中傷于人。
設得便者辄危害人。
譬如以灰覆于炭火。
行人蹑上便燒其足。
口癡心怒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口癡而心剛 不柔無惡言 常懷惡加人 不念人善利 所言不了了 藏惡在于心 如灰覆炭火 設蹑燒人足 何謂口癡而心懷冥。
不能以善加施于人。
亦不加惡心亦不念。
他人善惡無所增損。
所以者何。
無勢力故。
譬如火滅以灰覆之。
若持枯草及燥牛屎。
積著其上手觸足蹈。
無所能燒而不成熟。
所以者何。
無所堪任。
口癡心冥亦複如是。
于是頌曰。
其口有癡愚 而心懷闇冥 都不能念惡 亦不能念善 不能成辦事 亦不不為能 如暴中炊煮 無所能成熟 何謂口癡心懷三毒。
口無所犯不益于人。
少所中傷晝夜思念。
以何方便中傷于人。
又複心念雲何饒人。
或心念言不損益人。
譬如故瓶盛淨不淨。
而蓋其口不見其裡發口則現。
口癡心懷三毒亦複如此。
于是頌曰。
作性喜反戾 口言不了除 而懷淫怒癡 盛滿以臭穢 譬如大故瓶 受諸淨不淨 不能益于人 亦都無所損 其為法師以此十九事。
觀察人情而為說法。
其淫相者雲何解說。
為講法言習欲多者堕于地獄餓鬼之中。
然後得出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