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十二因緣分别了之。
從生因緣而有老死。
設不來生則無終始。
于是頌曰。
不癡則無生 已除老死患 睹本無有始 何從緻衰盡 原因六情興 多亂故緻癡 從癡有結網 轉成愚冥癡 修行道者設多想念。
則為解說出入數息。
喘息已定意寂無求。
于是頌曰。
數息求止及相随 睹正谛想心便止 本性淨者奉如是 獨坐多想不成行 修行道者設多憍慢為說此義。
人有三慢。
一曰言我不如某。
二曰某與我等。
三曰我勝于某。
有念是者為懷自大。
當作此計城外塳間。
棄捐骨鎖頭身異處。
無有血脈皮肉消爛。
當往觀此貧富貴賤。
男女大小端正醜陋。
枯骨正等有何殊别。
本末終時肉衣皮裹血潤筋束。
衣服香花璎珞其身。
譬如幻化巧風所合。
因心意識周旋而行。
至于城郭國邑聚落出入進止。
作是觀已無有憍慢。
本無觀者見于塳間。
及一切人等而無異。
于是頌曰。
其有豪富貴 乘駕出城遊 及散棄塳間 計之等無異 閑居處樹下 若有作是觀 執心而行道 慢火不能燒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
以何了知。
分别塵勞爾乃知之。
何謂十九。
一曰貪淫。
二曰嗔恚。
三曰愚癡。
四曰淫怒。
五曰淫癡。
六曰癡恚。
七曰淫怒愚癡。
八曰口清意淫。
九曰言柔心剛。
十曰口慧心癡。
十一者言美而懷三毒。
十二者言粗心和。
十三者惡口心剛。
十四者言粗心癡。
十五者口粗而懷三毒。
十六者口癡心淫。
十七者口癡懷怒。
十八者心口俱癡。
十九者口癡心懷三毒。
于是頌曰。
其有淫怒癡 合此為三毒 兩兩而雜錯 計便複有四 口柔複有四 口癡言癡四 世尊之所說 人情十九種 何而知人有貪淫相。
文飾自喜調戲性急。
志操匆匆性如猕猴。
而多忘誤。
智詐淺薄無有遠慮。
舉動所為不顧前後。
造作不要多事恐怖。
多言喜啼易詐易伏。
安隐易解十耐勤苦。
得小利入大用歡喜。
忘失小小而甚憂戚。
聞人稱譽歡喜信之。
伏匿之事。
悉為道說。
體溫多污。
皮薄身臭。
毛發稀疏。
多白多皺。
不好長須白齒起行。
喜淨潔衣。
好著文飾。
莊嚴其身喜于薄衣。
多學伎術無所不通。
數行遊觀常喜含笑。
绮飾奉戒性和敬長。
見人先問巧黠妍雅。
性不佷戾慚愧多慈。
分别好醜取與交易。
柔和多哀多所恩惠。
于諸親友放舍施與。
所有多少不與人争所惠廣大。
觀顧身形所作遲緩。
了知世法悉能決斷。
若見好人敬而重之。
覺事翻疾工于言語黠慧言和。
多有朋友不能久親。
少于嗔恚尊敬長老。
卧起行步而不安詳。
雖學于法愛欲财物。
親屬朋友舍不堅固結友不久。
聞色欲事即貪著之。
說其惡露尋複厭之。
易進易退。
以是之故為貪淫相。
于是頌曰。
卒暴輕舉如猕猴 常歡喜笑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憂 多于言語易降伏 志惑匆匆而驚恐 自喜易詐信人語 志性多忘無遠慮 好按戒法而有慧 貪視于色志善施 绮顧其身敬朋友 舒緩體溫為多污 喜信慚軟而有勇 于法财色及親友 不可便疏尋即悔 諸所造學即能得 雖疾知之速忘失 花飾莊嚴其衣服 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敬之有學志 通達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遊觀 美于言語亦樂聽 利口便辭能分别 所處卧坐不忍久 柔軟性至誠 輕事不顧後 志卒不耐苦 朋友好惠施 憎長須喜短 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皺白 奉戒慧無礙 見人先問訊 衣薄面齒淨 有慈易從事 起行不惜财 别知人行慈 易教不很戾 佛說性如是 為應貪淫相 當何以觀嗔恚之相。
解于深義不卒怼恨。
若怒難解無有哀心。
所言至誠惡口粗[麩-夫+黃]。
普懷狐疑不尋信之。
喜求他短多寤少寐。
多有怨憎結友究竟。
仇仇難和所受不忘。
無有怨驚人怖不懼。
多力反複不能下屈多憂難訓。
身體長大肥項大頭廣肩方額。
好發勇猛性強難伏。
所可聽受遲鈍難得。
既受得之亦複難忘。
若失法财所欲親友。
永無愁顧難進難退。
以是知之為嗔恚相。
于是頌曰。
志性剛強深解義 普疑于人求長短 少于睡眠難屈伏 性曚難學亦難忘 能忍勤苦叵觸近 無所畏錄不卒嗔 身口相應難谏曉 勇猛有力而剛強 少恐鮮友多怨憎 少安有反身廣大 所可作為不追悔 棄法财反不顧念 一舍所親不思之 未曾還變亦不伏 勤力精進修大事 佛說是輩為嗔相 雲何察知愚癡之相。
謂性柔軟喜自稱譽。
無有慈哀破壞法橋。
常而閉目面色憔悴。
無有黠慧愛樂冥處。
數自歎息懈惰無信。
憎于善人常喜獨行。
寡見自大作事猶豫。
不了吉兇不别善惡。
若有急事。
不能自理又不受谏不别善友及與怨家。
作事反戾弊如虎狼。
被服弊衣身體多垢。
性不自喜須發蓬亂不自整頓。
多憂嗜卧多食無節。
人倩使之而不肯作。
不倩不使而更自為。
當畏不畏。
不當畏者然反畏之。
當憂反喜。
當喜反憂。
應哭而笑。
應笑而哭。
設有急事使之不行。
适去呼還不肯反顧。
常遭勤苦強忍塵勞。
有所食啖不别五味。
言語多笑喜忘重語。
齧舌舐唇然而噤龂。
行步卧起未曾安隐。
舉動作事無所畏難不知去就。
佛說是輩為愚癡相。
于是頌曰。
弱顔
從生因緣而有老死。
設不來生則無終始。
于是頌曰。
不癡則無生 已除老死患 睹本無有始 何從緻衰盡 原因六情興 多亂故緻癡 從癡有結網 轉成愚冥癡 修行道者設多想念。
則為解說出入數息。
喘息已定意寂無求。
于是頌曰。
數息求止及相随 睹正谛想心便止 本性淨者奉如是 獨坐多想不成行 修行道者設多憍慢為說此義。
人有三慢。
一曰言我不如某。
二曰某與我等。
三曰我勝于某。
有念是者為懷自大。
當作此計城外塳間。
棄捐骨鎖頭身異處。
無有血脈皮肉消爛。
當往觀此貧富貴賤。
男女大小端正醜陋。
枯骨正等有何殊别。
本末終時肉衣皮裹血潤筋束。
衣服香花璎珞其身。
譬如幻化巧風所合。
因心意識周旋而行。
至于城郭國邑聚落出入進止。
作是觀已無有憍慢。
本無觀者見于塳間。
及一切人等而無異。
于是頌曰。
其有豪富貴 乘駕出城遊 及散棄塳間 計之等無異 閑居處樹下 若有作是觀 執心而行道 慢火不能燒 法師說經觀察人情凡十九輩。
以何了知。
分别塵勞爾乃知之。
何謂十九。
一曰貪淫。
二曰嗔恚。
三曰愚癡。
四曰淫怒。
五曰淫癡。
六曰癡恚。
七曰淫怒愚癡。
八曰口清意淫。
九曰言柔心剛。
十曰口慧心癡。
十一者言美而懷三毒。
十二者言粗心和。
十三者惡口心剛。
十四者言粗心癡。
十五者口粗而懷三毒。
十六者口癡心淫。
十七者口癡懷怒。
十八者心口俱癡。
十九者口癡心懷三毒。
于是頌曰。
其有淫怒癡 合此為三毒 兩兩而雜錯 計便複有四 口柔複有四 口癡言癡四 世尊之所說 人情十九種 何而知人有貪淫相。
文飾自喜調戲性急。
志操匆匆性如猕猴。
而多忘誤。
智詐淺薄無有遠慮。
舉動所為不顧前後。
造作不要多事恐怖。
多言喜啼易詐易伏。
安隐易解十耐勤苦。
得小利入大用歡喜。
忘失小小而甚憂戚。
聞人稱譽歡喜信之。
伏匿之事。
悉為道說。
體溫多污。
皮薄身臭。
毛發稀疏。
多白多皺。
不好長須白齒起行。
喜淨潔衣。
好著文飾。
莊嚴其身喜于薄衣。
多學伎術無所不通。
數行遊觀常喜含笑。
绮飾奉戒性和敬長。
見人先問巧黠妍雅。
性不佷戾慚愧多慈。
分别好醜取與交易。
柔和多哀多所恩惠。
于諸親友放舍施與。
所有多少不與人争所惠廣大。
觀顧身形所作遲緩。
了知世法悉能決斷。
若見好人敬而重之。
覺事翻疾工于言語黠慧言和。
多有朋友不能久親。
少于嗔恚尊敬長老。
卧起行步而不安詳。
雖學于法愛欲财物。
親屬朋友舍不堅固結友不久。
聞色欲事即貪著之。
說其惡露尋複厭之。
易進易退。
以是之故為貪淫相。
于是頌曰。
卒暴輕舉如猕猴 常歡喜笑又喜啼 得利大喜失甚憂 多于言語易降伏 志惑匆匆而驚恐 自喜易詐信人語 志性多忘無遠慮 好按戒法而有慧 貪視于色志善施 绮顧其身敬朋友 舒緩體溫為多污 喜信慚軟而有勇 于法财色及親友 不可便疏尋即悔 諸所造學即能得 雖疾知之速忘失 花飾莊嚴其衣服 所作不要而敬老 智者敬之有學志 通達能明而和解 常喜出城行遊觀 美于言語亦樂聽 利口便辭能分别 所處卧坐不忍久 柔軟性至誠 輕事不顧後 志卒不耐苦 朋友好惠施 憎長須喜短 自喜然而臭 巧黠多皺白 奉戒慧無礙 見人先問訊 衣薄面齒淨 有慈易從事 起行不惜财 别知人行慈 易教不很戾 佛說性如是 為應貪淫相 當何以觀嗔恚之相。
解于深義不卒怼恨。
若怒難解無有哀心。
所言至誠惡口粗[麩-夫+黃]。
普懷狐疑不尋信之。
喜求他短多寤少寐。
多有怨憎結友究竟。
仇仇難和所受不忘。
無有怨驚人怖不懼。
多力反複不能下屈多憂難訓。
身體長大肥項大頭廣肩方額。
好發勇猛性強難伏。
所可聽受遲鈍難得。
既受得之亦複難忘。
若失法财所欲親友。
永無愁顧難進難退。
以是知之為嗔恚相。
于是頌曰。
志性剛強深解義 普疑于人求長短 少于睡眠難屈伏 性曚難學亦難忘 能忍勤苦叵觸近 無所畏錄不卒嗔 身口相應難谏曉 勇猛有力而剛強 少恐鮮友多怨憎 少安有反身廣大 所可作為不追悔 棄法财反不顧念 一舍所親不思之 未曾還變亦不伏 勤力精進修大事 佛說是輩為嗔相 雲何察知愚癡之相。
謂性柔軟喜自稱譽。
無有慈哀破壞法橋。
常而閉目面色憔悴。
無有黠慧愛樂冥處。
數自歎息懈惰無信。
憎于善人常喜獨行。
寡見自大作事猶豫。
不了吉兇不别善惡。
若有急事。
不能自理又不受谏不别善友及與怨家。
作事反戾弊如虎狼。
被服弊衣身體多垢。
性不自喜須發蓬亂不自整頓。
多憂嗜卧多食無節。
人倩使之而不肯作。
不倩不使而更自為。
當畏不畏。
不當畏者然反畏之。
當憂反喜。
當喜反憂。
應哭而笑。
應笑而哭。
設有急事使之不行。
适去呼還不肯反顧。
常遭勤苦強忍塵勞。
有所食啖不别五味。
言語多笑喜忘重語。
齧舌舐唇然而噤龂。
行步卧起未曾安隐。
舉動作事無所畏難不知去就。
佛說是輩為愚癡相。
于是頌曰。
弱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