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關燈
執取器  耗海求珠寶 精進不以懈  執心而不移 海神見如此  即出珠還之 适興此方便  休息意天王 超至大寶山  不以為懈惓 能究竟本無  稽首無所著 所願而不轉  歸命禮最勝 如龍王蟠結  端坐亦如是 求道以精進  大力起得佛 獨步于七日  能忍化女人 稽首彼至尊  信見而不轉 其行道者心設自念。

    在于生死不可稱計。

    習淫怒癡已來甚久。

    人命既短又複懈怠。

    安能一生除盡諸瑕乎。

    若有此念當作是觀。

    譬如故舍初無居者。

    若幹之歲冥不燃燈。

    執火而入冥即消索也。

    雖為久習塵垢衆毒。

    以有智慧諸瑕則滅。

    所以者何。

    智慧力強愚癡劣故。

    于是頌曰。

     欲求道義莫懈怠  以得法利離衰耗 承佛光明之智慧  除淫怒癡悉永盡 誰能奉斯順道如是。

    唯有信者精進智慧。

    無谄有志爾乃順行。

    何謂為信。

    見知萬物皆歸無常。

    所可受身悉為憂苦。

    三界悉空一切諸法計皆無我。

    解如此者是謂為信。

    于是頌曰。

     其行修道者  計知世不安 萬物盡非常  其受身皆苦 三界悉為空  一切法無我 所在能受行  是故謂有信 設有吾我想  則為颠倒人 能解了悉空  即當知是佛 獲緻甘露道  覺了如是者 無有能動搖  此乃謂為信 修行道者何謂精進。

    假使行者專精空無。

    心不舍離是謂精進。

    設野火燒稍來近座。

    并燒衣服上及首目。

    心當念言火燒我頭。

    正使燋燃骨肉皮肌。

    令我身死終不舍行。

    所以者何。

    雖燒吾身為不足言。

    其内體中淫怒癡火。

    展轉生死三惡道中。

    燒我身來無央數世。

    未得究竟至于道德。

    雖燒一身不足為救。

    但當力濟淫怒癡火。

    已得滅度不複退還。

    已無有身則無内外諸火之患。

    此淫怒癡不可輕滅。

    譬如以糠欲消銅鐵終不能也。

    執心堅強一切方便。

    乃可除盡淫怒癡病。

    于是頌曰。

     其有專精于道德  當爾之時莫惜身 譬如有象洗其身  沐浴适淨複卧土 假使急厄來及已  雷電霹靂不以驚 譬如萎華人不惜  捐棄塵勞當如是 修行道者何謂智慧。

    曉了寂定時知當觀時。

    知察慧時知受法時。

    了知定意正受之時。

    亦知遲疾從定起時。

    分别己心所有善惡。

    譬如良醫知腹中病也。

    當制其心莫令放恣。

    譬如健象墜向溝井。

    将養之者以禦抑之不令堕落。

    修行道者制斷外著亦當如是。

    知心因緣諸想所奉。

    譬如明者知食所便。

    又如宰人知君主意所嗜可否也。

    了知方便一切解脫進止所趣。

    猶如金師别金好醜。

    設行道者離于明智。

    不了道趣心懷恐懼。

    以是為非以非為是則不成慧。

    其行道者設得一禅至第二禅。

    則自畏懼謂為失禅不知轉寂也。

    心自念言咄哉迷設本有善應而念反失心便移走也。

    在歡喜悅離于定意。

    則自限心而不得前。

    懷疑如此便為失禅。

    謂成不成謂不成為成。

    雲何了知禅定之意。

    專心秉志入第一禅心在滅定。

    适作是行入第二禅。

    所以迷者久習俗事。

    未知正谛及諸漏盡。

    用不了谛志在所漏故也。

    求第二禅不能制心。

    則不具禅。

    是故行者當知此非也。

    設行者明不作是迷。

    則不失禅斯謂智慧。

    于是頌曰。

     假使曉了身諸法  則知其意所歸趣 方便制止心所趣  譬如鐵鈎調白象 其有明了解定意  分别寂觀亦如是 常以智慧無猶豫  住于道德如法教 修行道者雲何不邪。

    謂不谀谄其心質直。

    專精行道敦信守誠。

    設使在行而不為行。

    諸所塵勞不可之事。

    悉向法師說其瑕疹。

    譬如病者而有疾苦。

    悉當為醫至誠說之。

    法師觀察行者志意。

    應所乏短為其說法。

    于是頌曰。

     行者懷質直  其心無谀谄 承受法師教  斷諸塵勞垢 安隐善清淨  專精勤修道 奉經如佛教  遵法猶戰鬥 假使行者情欲熾盛。

    為說人身不淨之法。

    有三品教。

    一曰身骨如鎖支拄相連。

    二曰适受法教便觀頭骨。

    三曰已了是觀複察額上系心著頭。

    假使嗔怒而熾多者。

    為說慈心慈有四品。

    一曰父母宗親。

    二曰中間之人無大親疏。

    三曰凡人衆庶。

    四曰以得是行等施慈心。

    護于怨家仁心具足。

    則除九惱及與橫嗔。

    分别此義。

    雖有親厚則遠離之。

    何謂九惱而橫嗔者。

    一曰心自念言。

    此人本曾侵抂我。

    二曰此人後傥侵我。

    三曰今複欺我。

    四曰過去之時抂我親友。

    五曰後傥複侵我親友。

    六曰于今現複欺我親友。

    七曰其人前時敬我怨家。

    八曰後傥複敬。

    九曰于今現複敬之。

    雖有是心悉當棄舍。

    何能令人不侵己身。

    但當自守不侵人耳。

    是我宿罪不善之報。

    緻此惡果也。

    吾親友本亦有罪故緻此患也。

    及吾怨家素與彼人宿舊親親。

    又有福德令人敬耳。

    三品九惱不足懷恨。

    何謂橫嗔未曾相見見便恚之。

    即當思惟此人未曾侵抂我身。

    今亦無過複且無失。

    何故懷惡視他人乎。

    其發惡心橫加于人還自受罪。

    譬如向風揚塵還自坌身也。

    修行道者不能滅恚令不起者。

    此輩之人不入道品。

    如壞盛水不能緻遠也。

    能制恚者如水澆火則無所害。

    是應修行入于道律。

    以是之故雖遭苦惱。

    刀鋸截身莫起嗔恚。

    如燒枯樹無有恨心。

    況複嗔恚向精神者。

    于是頌曰。

     等觀于己身  凡人怨無異 棄捐諸九惱  立志不橫嗔 制心不懷恨  如枯樹無恚 修行道地者  如是無瑕穢 修行道者設多愚癡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