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慈品第六
賈人行曠野 饑渴于厄道
導師救護之 将至水果處
以無為之道 消滅諸垢毒
積安得等心 稽首佛世尊
本船在巨海 向魚摩竭口
其船入魚腹 發慈以濟之
向沒之頃間 度人及珍寶
知無數百千 終始之苦樂
超越諸先聖 其德如太山
道智逾日光 奉願稽首慧
修行道者當棄嗔恚常奉慈心。
或有行者但口發願令衆生安。
不曉何緣救濟使安。
雖有此言柔軟安隐。
不為慈心平等定故。
修行道者莫為口慈。
或修行者發意念慈。
欲安一切衆生之類。
有此慈心亦為佳耳。
非是道德具足之慈也。
欲行大道莫興此慈。
于是頌曰。
設使學道士 心口言念慈 則自鮮安隐 亦獲薄福祐 譬如師治箭 失堕火燒之 安能使其箭 成就而可用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當何行之。
設修行者在于暑熱。
求處清涼然後安隐。
在冰寒處求至溫暖然乃安隐。
如饑得食如渴得飲。
如行遠路疲極甚困。
而得車乘然後安隐。
如見住立而得安坐。
如疲極者得卧安隐。
如人裸形得衣弊蓋。
如身有垢沐浴澡洗。
心大忻歡隐定寂然。
若幹種苦各得所便。
身志踴躍得諸安故。
執心不亂所可愛敬。
親親恩愛父母兄弟。
妻子親屬朋友知識。
皆令安隐。
一切衆生諸苦惱者。
亦複如我身得安隐。
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
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令安隐。
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
及怨家無差特心。
皆令得度如我身安。
設使前念十方人民。
中念怨家其心傥亂。
初始之心不能頓等。
怨家及友中間之人者。
當作是觀我所懷結憎于怨家。
此心已過今已棄舍。
更甚愛之念如父母及身妻子。
亦如宗親敬之。
如是不複懷恨。
察其本源五道生死。
或作父母家室妻子兄弟朋友。
但其久遠不複識念。
以是之故不當懷怨。
于是頌曰。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為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修行道者心自念言。
假使嗔恚向于他人。
則為自侵也。
如木出火還自燒身。
若如芭蕉生實便枯。
如騾懷駒還自危身。
吾亦如是設懷嗔恚自侵猶然。
有起嗔恚向他人者。
傥用此罪堕于蛇虺或入惡道。
谛觀如是不當懷惡。
若憎于人當發慈哀。
于是頌曰。
其有從嗔恚 怨害向他人 後生堕蛇虺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其修道者當行等慈。
父母妻子兄弟朋友。
及與怨家無遠無近等無憎愛。
及于十方無量世界。
普以慈向未曾增減。
有如此行乃應為慈。
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于遠近 乃應為大慈 等心行大哀 乃至三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逾梵天 其修道者成具慈心。
火所不燒刀刃不害。
毒亦不行。
衆邪不得便。
于是頌曰。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大怨 邪鬼諸羅刹 蛇虺雷霹靂 師子并象虎 及餘諸害獸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修道習慈行當如是。
夜寐安隐寤已歡然。
天人宿護未曾惡夢。
顔色和悅衣食不乏。
生于梵天所在之處。
常端正好眼目白黑分明。
身體柔軟少于疾病。
而得長壽諸天恭敬。
所趣得道佛所稱歎。
消于塵勞逮不退轉。
以獲安隐至無餘界。
而得寂度皆由慈心。
于是頌曰。
其有行慈者 端正衣食豐 衆人皆宗仰 長壽明如日 卧覺行止安 神天悉擁護 生梵諸天敬 世尊所稱歎 是故修道當行慈心。
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向一切 除諸嗔害是謂慈 今吾已現衆德本 觀察佛經而抄說 修行道地經除恐怖品第七 諸所當覺了 分别悉解之 睹諸過去佛 明達為若斯 用正等覺故 是故号為佛 明智及天龍 莫不歸命奉 教化諸部界 除去衆瑕穢 化惡窈冥者 令心獲光明 得安脫諸苦 除去衆恐怖 願稽首彼佛 歸命于最勝 佛降于不調 象吼如雷震 秉志聲普聞 悉出永蒙度 愚癡而自恣 奔走如暴雨 象名為檀缽 以制伏貢高 及諸龍神王 懷毒眼出火 佛以善化救 其身常寂然 解脫而無礙 今吾願稽首 歸命寂然勝 世尊之足下 睹魔懷恚毒 變化普為火 戴山赍兵仗 持刀及矛戟 蛇虺擎大樹 欲來危世尊 諸鬼神普至 不懼亦不懅 其毛如錐刀 周匝而圍繞 計數甚衆多 不以為恐畏 亦未曾驚疑 而無諸愚癡 已棄諸畏難 願歸命最勝 其行道者若在閑居及于屏處。
傥懷恐怖衣毛為豎。
當念如來功德之善。
形像顔貌及法衆僧。
思其戒禁分别解空。
知為六分十二因緣。
奉行慈哀假使恐怖。
若念此事無所複畏。
于是頌曰。
或以恐怖而躄地 不能自正立于法 教令堅住持戒法 如風吹山不能動 譬如彼蜂采花味 吾抄諸經亦如是 其文甚少所安多 欲除恐怖故講是 修行道地經分别相品第八 本失于寶珠 堕之于大海 即時
或有行者但口發願令衆生安。
不曉何緣救濟使安。
雖有此言柔軟安隐。
不為慈心平等定故。
修行道者莫為口慈。
或修行者發意念慈。
欲安一切衆生之類。
有此慈心亦為佳耳。
非是道德具足之慈也。
欲行大道莫興此慈。
于是頌曰。
設使學道士 心口言念慈 則自鮮安隐 亦獲薄福祐 譬如師治箭 失堕火燒之 安能使其箭 成就而可用 修行道地建大弘慈當何行之。
設修行者在于暑熱。
求處清涼然後安隐。
在冰寒處求至溫暖然乃安隐。
如饑得食如渴得飲。
如行遠路疲極甚困。
而得車乘然後安隐。
如見住立而得安坐。
如疲極者得卧安隐。
如人裸形得衣弊蓋。
如身有垢沐浴澡洗。
心大忻歡隐定寂然。
若幹種苦各得所便。
身志踴躍得諸安故。
執心不亂所可愛敬。
親親恩愛父母兄弟。
妻子親屬朋友知識。
皆令安隐。
一切衆生諸苦惱者。
亦複如我身得安隐。
十方人民悉令度脫身心得安。
欲使二親宗族中外悉令安隐。
次念凡人等加以慈普。
及怨家無差特心。
皆令得度如我身安。
設使前念十方人民。
中念怨家其心傥亂。
初始之心不能頓等。
怨家及友中間之人者。
當作是觀我所懷結憎于怨家。
此心已過今已棄舍。
更甚愛之念如父母及身妻子。
亦如宗親敬之。
如是不複懷恨。
察其本源五道生死。
或作父母家室妻子兄弟朋友。
但其久遠不複識念。
以是之故不當懷怨。
于是頌曰。
當發行慈心 念怨如善友 展轉在生死 悉曾為親族 譬如樹生華 轉成果無異 父母妻子友 宗親亦如是 修行道者心自念言。
假使嗔恚向于他人。
則為自侵也。
如木出火還自燒身。
若如芭蕉生實便枯。
如騾懷駒還自危身。
吾亦如是設懷嗔恚自侵猶然。
有起嗔恚向他人者。
傥用此罪堕于蛇虺或入惡道。
谛觀如是不當懷惡。
若憎于人當發慈哀。
于是頌曰。
其有從嗔恚 怨害向他人 後生堕蛇虺 或作殘賊獸 譬如竹樹劈 芭蕉騾懷妊 還害亦如是 故當發慈心 其修道者當行等慈。
父母妻子兄弟朋友。
及與怨家無遠無近等無憎愛。
及于十方無量世界。
普以慈向未曾增減。
有如此行乃應為慈。
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者 等意無憎愛 不問于遠近 乃應為大慈 等心行大哀 乃至三界人 行慈如是者 其德逾梵天 其修道者成具慈心。
火所不燒刀刃不害。
毒亦不行。
衆邪不得便。
于是頌曰。
刀刃不能害 縣官及大怨 邪鬼諸羅刹 蛇虺雷霹靂 師子并象虎 及餘諸害獸 一切不敢近 無能中傷者 修道習慈行當如是。
夜寐安隐寤已歡然。
天人宿護未曾惡夢。
顔色和悅衣食不乏。
生于梵天所在之處。
常端正好眼目白黑分明。
身體柔軟少于疾病。
而得長壽諸天恭敬。
所趣得道佛所稱歎。
消于塵勞逮不退轉。
以獲安隐至無餘界。
而得寂度皆由慈心。
于是頌曰。
其有行慈者 端正衣食豐 衆人皆宗仰 長壽明如日 卧覺行止安 神天悉擁護 生梵諸天敬 世尊所稱歎 是故修道當行慈心。
于是頌曰。
其行慈心向一切 除諸嗔害是謂慈 今吾已現衆德本 觀察佛經而抄說 修行道地經除恐怖品第七 諸所當覺了 分别悉解之 睹諸過去佛 明達為若斯 用正等覺故 是故号為佛 明智及天龍 莫不歸命奉 教化諸部界 除去衆瑕穢 化惡窈冥者 令心獲光明 得安脫諸苦 除去衆恐怖 願稽首彼佛 歸命于最勝 佛降于不調 象吼如雷震 秉志聲普聞 悉出永蒙度 愚癡而自恣 奔走如暴雨 象名為檀缽 以制伏貢高 及諸龍神王 懷毒眼出火 佛以善化救 其身常寂然 解脫而無礙 今吾願稽首 歸命寂然勝 世尊之足下 睹魔懷恚毒 變化普為火 戴山赍兵仗 持刀及矛戟 蛇虺擎大樹 欲來危世尊 諸鬼神普至 不懼亦不懅 其毛如錐刀 周匝而圍繞 計數甚衆多 不以為恐畏 亦未曾驚疑 而無諸愚癡 已棄諸畏難 願歸命最勝 其行道者若在閑居及于屏處。
傥懷恐怖衣毛為豎。
當念如來功德之善。
形像顔貌及法衆僧。
思其戒禁分别解空。
知為六分十二因緣。
奉行慈哀假使恐怖。
若念此事無所複畏。
于是頌曰。
或以恐怖而躄地 不能自正立于法 教令堅住持戒法 如風吹山不能動 譬如彼蜂采花味 吾抄諸經亦如是 其文甚少所安多 欲除恐怖故講是 修行道地經分别相品第八 本失于寶珠 堕之于大海 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