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集散品第一
厥元由顯興 灼灼逾日光
德積甚巍巍 勝于帝王種
諸天及神仙 專精暴露成
多學博衆義 鹹皆禮最安
天人龍鬼神 在世而精進
奉迎于世尊 三界無等倫
濟以無比慧 生死懼了除
佛正法衆僧 是三德無逾
當觀此道眼 谛說平等法
意采宣尊教 猶如出甘露
或有專修行 觀察于世俗
衆鬧若幹種 生死之不安
沉溺于世根 猶朽車沒泥
不能自拔濟 當從經典要
亦如采諸花 愍世是故演
專聽修行經 除有令至無
于是當講修行道經。
生死老病憂結啼哭。
諸不可意衆惱集會。
專修行者在家出學。
欲令究竟清淨之法。
志不轉還遂至甘露衆患為絕。
其無救護無所依仰。
唯當棄舍一切諸求。
是故修行欲離惱者。
常當精進奉行此經。
即說頌曰。
堕生老死而憂惱 身心所興有衆苦 欲得濟度不複還 學修行道莫有厭 何謂無行何謂為行。
雲何修行雲何修行道。
其無行者。
謂念淫怒欲害親屬。
諸天國土弊友毀戒。
習惡粗言聽于不善。
不好學問自輕自慢。
興有著想起邪計常。
貪樂有身所居之處。
習近女色放逸懈怠。
而著情欲不離怒癡。
多緣衆求人舍遠避。
縱恣自是放心睡疑。
失于精進常懷恐怖。
根門不定追逐衆事。
多于言語無有節度。
思樂長路反論邪說。
樂說戾事順逐非法。
遠于道義是謂無行。
此于無為而不可行。
于是頌曰。
嗔恚貪欲念害命 常有樂身不淨想 邪智反順若幹瑕 佛說是輩不可行 何謂可行。
不起嗔恚不念加害。
親近善友奉戒清淨。
言辄以道受教學問。
不自輕慢念計無常。
苦空非身處于可居。
不習女色除其放逸。
當志精進滅于塵勞。
少食知節救攝身行。
宿夜覺悟斂心不忘。
無有狐疑不懷恐怖。
寂定根門無有衆緣。
所說辄正平等解脫。
樂于閑居所觀如谛。
所未獲法當以懷來。
諸可逮法堅持不忘。
歡心采取法化之要。
于諸衣食而知止足。
志存經道而無厭極。
習計非常不樂世間穢食諸想也。
無為之道所為寂然。
如是輩法近于無為是謂可行。
行在何許謂之泥洹。
于是頌曰。
戒淨志樂無我想 唯聽經義随善友 所見審谛如教行 佛說此則無為道 諸可所趣衆法念 定若幹意無苦厭 是為講說德所聚 攝定諸根是謂行 何謂修行雲何為行。
謂能順行修習遵奉是為修行。
其修及習是謂為行。
何謂修行道。
專精寂道是為修行道。
其彼修行而有三品。
一曰凡夫。
二曰學向道。
三無所學也。
所謂凡夫修行新學舊學未成。
為此輩說修行道經。
其不學者以為通達何所複論彼所以謂。
修行道地經寂然而觀。
雲何寂觀。
趣于沙門四德之果。
雲何四德。
謂為有餘泥洹之界。
雲何有餘。
謂其當至無為之界。
雲何當至無為之界。
謂衆苦本一切除盡。
是故行者欲舍一切劇苦之惱。
常當專精不興異行。
不傷教禁修建寂觀。
假使行者毀戒傷教。
不至寂觀唐捐功夫。
譬如有人鑽木求火數數休息。
而不專一終不緻之。
既不獲火唐勞其功。
其懈怠心欲求無為譬猶亦然。
于是頌曰。
常得寂然行于定 當舍憍慢及輕戲 以奉修行莫毀失 譬如冥夜開目行 如是行者見所趣 智慧若斯精進前 奉于正化未曾懈 乃緻靜漠無為道 徹睹衆玄微妙事 觀采大德所說教 此經洪訓名寂觀 吾鈔衆經以演說 修行道地經五陰本品第二 從若幹經采明要 立不老死甘露言 耳所聽聞明者行 清淨之慧除垢冥 入于寂然若日光 譬如月行照衆星 已獲度世當受教 是盛無量如秋月 恭奉羅漢而稽首 能仁如空頭面禮 歸命巍巍獲甘露 除世根芽種種欲 生若幹種之果實 欣樂憂戚為諸枝 佛解五陰而本無 當觀衆經從其原 修行道者當複觀身五陰之本。
色痛想行識是謂五陰也。
譬如有城若幹家居。
東西南北合乃為城。
色亦如是。
亦不一色為色陰也。
痛想行識亦複如此。
非但一識名為識陰。
彼有十入。
或色觀法是為色陰也。
八百痛樂名之痛陰。
想行識陰各有八百。
乃名為陰。
解五陰本亦當如斯。
于是頌曰。
色痛想行識 五陰之所起 譬如有大城 若幹家名色 非一色為色 凡有十色入 痛樂有八百 想行識亦爾 慧人解此法 若幹乃名陰 分别知非一 行者之所念 修行道地經五陰相品第三 合集衆事而相連 用離慧言舍佛教 習于愚癡不了了 譬如有樹多枝葉 其五觚生而分布 無巧便種亦如是 當了五陰為若斯 黠人解慧明知此 所以生長有姓地 所講法言如蜜塗 比丘譬蜂采華味 猶若蓮華之開剖 其慧覺了勝日出 佛複超越勝蓮花 佛之清潔無所著 是故稽首歸命尊 其相淡然達無礙 寂寞無想而得定 未曾有退還堕落 而以救濟至無為 秉意将導而示現 教訓群萌如己行 以愍傷吾是故說 乃為當來衆生類 其修行者當解五陰相。
雲何各知五陰之相。
有光明為色。
有像相亦複為色。
手所獲持亦名為色。
若示他人亦複是色也。
習樂為痛。
不樂不苦亦複是痛。
是為痛想也。
識相為想。
若男若女及餘衆物。
是曰思想。
有所造作名之為行。
若作善行若作惡行。
亦不善惡是謂為行。
曉想為識。
善不善亦非有善亦非不善。
曉是為識。
如是各了五陰之相。
于是頌曰。
色者不安多瑕穢 佛說經教實如應 如其所言随順行 分别五陰若幹相 修行道地經分别五陰品第四 而以甘露滅盛火 消除五陰諸苦本 其慧光明喻日光 三界普奉吾亦歸 佛能仁尊深慧力
生死老病憂結啼哭。
諸不可意衆惱集會。
專修行者在家出學。
欲令究竟清淨之法。
志不轉還遂至甘露衆患為絕。
其無救護無所依仰。
唯當棄舍一切諸求。
是故修行欲離惱者。
常當精進奉行此經。
即說頌曰。
堕生老死而憂惱 身心所興有衆苦 欲得濟度不複還 學修行道莫有厭 何謂無行何謂為行。
雲何修行雲何修行道。
其無行者。
謂念淫怒欲害親屬。
諸天國土弊友毀戒。
習惡粗言聽于不善。
不好學問自輕自慢。
興有著想起邪計常。
貪樂有身所居之處。
習近女色放逸懈怠。
而著情欲不離怒癡。
多緣衆求人舍遠避。
縱恣自是放心睡疑。
失于精進常懷恐怖。
根門不定追逐衆事。
多于言語無有節度。
思樂長路反論邪說。
樂說戾事順逐非法。
遠于道義是謂無行。
此于無為而不可行。
于是頌曰。
嗔恚貪欲念害命 常有樂身不淨想 邪智反順若幹瑕 佛說是輩不可行 何謂可行。
不起嗔恚不念加害。
親近善友奉戒清淨。
言辄以道受教學問。
不自輕慢念計無常。
苦空非身處于可居。
不習女色除其放逸。
當志精進滅于塵勞。
少食知節救攝身行。
宿夜覺悟斂心不忘。
無有狐疑不懷恐怖。
寂定根門無有衆緣。
所說辄正平等解脫。
樂于閑居所觀如谛。
所未獲法當以懷來。
諸可逮法堅持不忘。
歡心采取法化之要。
于諸衣食而知止足。
志存經道而無厭極。
習計非常不樂世間穢食諸想也。
無為之道所為寂然。
如是輩法近于無為是謂可行。
行在何許謂之泥洹。
于是頌曰。
戒淨志樂無我想 唯聽經義随善友 所見審谛如教行 佛說此則無為道 諸可所趣衆法念 定若幹意無苦厭 是為講說德所聚 攝定諸根是謂行 何謂修行雲何為行。
謂能順行修習遵奉是為修行。
其修及習是謂為行。
何謂修行道。
專精寂道是為修行道。
其彼修行而有三品。
一曰凡夫。
二曰學向道。
三無所學也。
所謂凡夫修行新學舊學未成。
為此輩說修行道經。
其不學者以為通達何所複論彼所以謂。
修行道地經寂然而觀。
雲何寂觀。
趣于沙門四德之果。
雲何四德。
謂為有餘泥洹之界。
雲何有餘。
謂其當至無為之界。
雲何當至無為之界。
謂衆苦本一切除盡。
是故行者欲舍一切劇苦之惱。
常當專精不興異行。
不傷教禁修建寂觀。
假使行者毀戒傷教。
不至寂觀唐捐功夫。
譬如有人鑽木求火數數休息。
而不專一終不緻之。
既不獲火唐勞其功。
其懈怠心欲求無為譬猶亦然。
于是頌曰。
常得寂然行于定 當舍憍慢及輕戲 以奉修行莫毀失 譬如冥夜開目行 如是行者見所趣 智慧若斯精進前 奉于正化未曾懈 乃緻靜漠無為道 徹睹衆玄微妙事 觀采大德所說教 此經洪訓名寂觀 吾鈔衆經以演說 修行道地經五陰本品第二 從若幹經采明要 立不老死甘露言 耳所聽聞明者行 清淨之慧除垢冥 入于寂然若日光 譬如月行照衆星 已獲度世當受教 是盛無量如秋月 恭奉羅漢而稽首 能仁如空頭面禮 歸命巍巍獲甘露 除世根芽種種欲 生若幹種之果實 欣樂憂戚為諸枝 佛解五陰而本無 當觀衆經從其原 修行道者當複觀身五陰之本。
色痛想行識是謂五陰也。
譬如有城若幹家居。
東西南北合乃為城。
色亦如是。
亦不一色為色陰也。
痛想行識亦複如此。
非但一識名為識陰。
彼有十入。
或色觀法是為色陰也。
八百痛樂名之痛陰。
想行識陰各有八百。
乃名為陰。
解五陰本亦當如斯。
于是頌曰。
色痛想行識 五陰之所起 譬如有大城 若幹家名色 非一色為色 凡有十色入 痛樂有八百 想行識亦爾 慧人解此法 若幹乃名陰 分别知非一 行者之所念 修行道地經五陰相品第三 合集衆事而相連 用離慧言舍佛教 習于愚癡不了了 譬如有樹多枝葉 其五觚生而分布 無巧便種亦如是 當了五陰為若斯 黠人解慧明知此 所以生長有姓地 所講法言如蜜塗 比丘譬蜂采華味 猶若蓮華之開剖 其慧覺了勝日出 佛複超越勝蓮花 佛之清潔無所著 是故稽首歸命尊 其相淡然達無礙 寂寞無想而得定 未曾有退還堕落 而以救濟至無為 秉意将導而示現 教訓群萌如己行 以愍傷吾是故說 乃為當來衆生類 其修行者當解五陰相。
雲何各知五陰之相。
有光明為色。
有像相亦複為色。
手所獲持亦名為色。
若示他人亦複是色也。
習樂為痛。
不樂不苦亦複是痛。
是為痛想也。
識相為想。
若男若女及餘衆物。
是曰思想。
有所造作名之為行。
若作善行若作惡行。
亦不善惡是謂為行。
曉想為識。
善不善亦非有善亦非不善。
曉是為識。
如是各了五陰之相。
于是頌曰。
色者不安多瑕穢 佛說經教實如應 如其所言随順行 分别五陰若幹相 修行道地經分别五陰品第四 而以甘露滅盛火 消除五陰諸苦本 其慧光明喻日光 三界普奉吾亦歸 佛能仁尊深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