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道地經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脅也。
苦痛臭處污露不淨。
一切骨節縮不得伸。
捐在革囊腹網纏裹。
藏血塗染所處逼迮。
依因屎尿瑕穢若斯。
其于九月此餘四日。
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
吾在園觀亦在天上。
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
至三日中即愁不樂。
到四日時母腹風起。
或上或下轉其兒身。
而令倒懸頭向産門。
其有德者時心念言。
我投浴池水中遊戲。
如堕高床華香之處也。
其無福者自發念言。
吾從山堕投于樹岸溝坑溷中。
或如地獄羅網蕀上曠野石澗劍戟之中。
愁憂不樂。
善惡之報不同若此。
于是頌曰。
如投燒熱火 亂煙來圍繞 放逸果所緻 處形若沸湯 苦樂之所由 皆因罪福成 在在生所作 受身各如是 其小兒身既當向産。
又堕地時外風所吹。
女人手觸暖水洗之。
逼迫毒痛猶如瘡病也。
以是苦惱恐畏死亡。
便有癡惑是故迷愦。
不識本來去至何所也。
适生在地血纏臭處。
鬼魅來繞奸邪所中飛屍所觸。
蠱道癫鬼各伺犯之。
如四交道堕一假肉。
烏鸱雕狼各來诤之。
諸邪魅鬼欲得兒便。
周匝圍饒亦複如是。
宿行善者邪不得便設宿行惡衆邪即著。
兒初生時因母乳活。
稍稍長大因食得立。
于是頌曰。
在于胞胎時 遭若幹苦惱 既生得為人 其痛有百千 諸根已成就 因出危脆身 有生必老死 是為最不真 兒已長大揣哺養身。
适得谷氣其體即時。
生八十種蟲。
兩種在發根。
一名舌舐。
二名重舐三種在頭名曰堅固傷損毀害。
一種在腦兩種在腦表。
一名蜥咮。
二水耗擾。
三名愦亂。
兩種在額。
一名卑下。
二名朽腐。
兩種在眼。
一名舌舐。
二名重舐。
兩種在耳。
一名識味。
二名現味英。
兩種在耳根。
一名曰赤。
二名複赤。
兩種在鼻。
一名曰肥。
二名複肥。
兩種在口中。
一名曰搖。
二名動搖。
兩種在齒中。
一名惡弊。
二名兇暴。
三種在齒根。
名曰喘息休止捽搣。
一種在舌。
名曰甘美。
一種在舌根。
名曰柔軟。
一種在上龂。
名曰來往。
一種在咽。
名為嗽喉。
兩種在瞳子。
一名曰生。
二名不熟。
兩種在肩。
一名曰垂。
二名曰複垂。
一種在臂。
名為住立。
一種在手。
名為周旋。
兩種在胸。
一名額坑。
二名廣普。
一種在心。
名為班駁。
一種在乳。
名曰湩現。
一種在臍。
名為圍繞。
兩種在脅。
一名為月。
二名月面。
兩種在脊。
一名月行。
二名月貌。
一種在背胸間。
名為安豐。
一種在皮裡。
名為虎爪。
兩種在肉。
一名消膚。
二名燒樹。
四種在骨。
名為甚毒習毒細骨雜毒。
五種在髓。
名曰殺害無殺破壞離骸白骨。
兩種在腸。
一名蜣螂。
二名蜣螂嘴。
兩種在細腸。
一名兒子。
二名複子。
一種在肝名為嚚喍。
一種在生藏。
名曰帔[怡-台+ㄆ]。
一種在熟藏。
名為太息。
一種在谷道。
名為重身。
三種在糞中。
名曰筋目結目編發。
兩種在尻。
一名流下。
二名重流。
五種在胞。
名為宗姓惡族卧寐不覺護汁。
一種在髀。
名為撾杖。
一種在膝。
名為現傷。
一種在踝。
名為針嘴。
一種在足。
指名為燋然。
一種在足心。
名為食皮。
是為八十種蟲。
處在人身晝夜食體。
于是頌曰。
從頭發下至足 遍中蟲消食人 計念之為瑕穢 譬喻比如濁水 從己生反自殘 如刀怨患害人 常來齧傷其身 若流水侵兩岸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
寒熱共合各有百一。
凡合計之四百四病。
在人身中如木生火還自燒然。
病亦如是。
本因體興反來危人。
及身中表八十種蟲。
擾動其身令人不安。
豈複況外諸苦之惱也。
計身如是常有憂患。
凡夫之士自謂為安不聞不解。
所以者何。
不見谛故。
于是頌曰。
發毛諸爪齒 心肉皮骨合 精血寒熱生 髓腦脂生熟 諸寒涕唾淚 大小便常漏 非常計不淨 愚者謂為珍 計念人身覆以薄皮。
如合棗奈皮甚薄少耳。
以為蓋之人而不知。
假使脫皮如困鈍肉。
何可名之為是人身。
骨節相拄如連鐵鎖。
谛見如是尚不足蹈。
況複親近而目視之。
于是以偈而歎頌曰。
計本為瑕穢 譬如臭爛屍 亦如諸塵垢 體蟲俱複然 亦如畫好像 會當歸腐敗 以谛見本無 安可附近之 計人在世所作禍福。
不盡其壽亦有中夭而死傷者。
譬如陶家作諸瓦器。
或始破者。
向欲刀治壞時破者。
或磚上破或下時破。
或著地破或拍時破。
或壞燥破或陶中破。
或熟破者或移時破者。
或用破者。
設使不用久久會破也。
人亦如是有初發意向來未至死者。
或有二根胎如生酪。
有如熟酪息肉段肉具足六情。
或不具足而有死者。
向欲生時又适堕地。
一日百日一歲十歲學業死者。
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從一歲死至到百歲。
雖複長壽會當歸盡也。
如是五陰計本皆空展轉相依。
須臾有起須臾有滅。
舉足下足而皆無常。
愚癡之人不聞不知反計有身。
從少至老皆謂我所。
呼為一種不知非常之變也。
修行道者思惟計之。
從是緻是無是則無。
何謂從是緻是者。
因本之行所作殃福。
故緻死亡而在中止。
至于胞胎精神處之。
形如薄酪息肉段肉。
稍至堅肉因有六根。
六根具足則便出生。
從少小身及至中年。
乃到老病當複歸死。
其五陰轉于生死之輪。
常如川流無有休息。
一切皆空譬如幻化。
如是颠倒至于老病死。
譬如有大城西門失火。
從次燒之乃到東門皆令灰燼。
計東門火非是初火也。
然其燋燃不離本火也。
人亦如是從本因緣随其禍福。
當觀如此從是有是也。
何謂無是則無也。
無有兇福及餘塵勞則不歸死。
已不歸死不在中止。
設無中止何從有生。
已不有生其老病死何由而有也。
計生死流本末如此。
修行道者當觀五陰所從成敗。
于是頌曰。
明識諸慧義 心淨如月盛 秉志而專一 愍哀三界人 如蓮花于水 甘美柔軟上 口之所宣說 聽者則欣達 分别演本起 了之歸滅盡 能仁悉究竟 以愍衆生故 吾從佛經中 省采而鈔取 因佛之講說 故造修行經 修行道地經卷第一
苦痛臭處污露不淨。
一切骨節縮不得伸。
捐在革囊腹網纏裹。
藏血塗染所處逼迮。
依因屎尿瑕穢若斯。
其于九月此餘四日。
宿有善行初日後日發心念言。
吾在園觀亦在天上。
其行惡者謂在泥犁世間之獄。
至三日中即愁不樂。
到四日時母腹風起。
或上或下轉其兒身。
而令倒懸頭向産門。
其有德者時心念言。
我投浴池水中遊戲。
如堕高床華香之處也。
其無福者自發念言。
吾從山堕投于樹岸溝坑溷中。
或如地獄羅網蕀上曠野石澗劍戟之中。
愁憂不樂。
善惡之報不同若此。
于是頌曰。
如投燒熱火 亂煙來圍繞 放逸果所緻 處形若沸湯 苦樂之所由 皆因罪福成 在在生所作 受身各如是 其小兒身既當向産。
又堕地時外風所吹。
女人手觸暖水洗之。
逼迫毒痛猶如瘡病也。
以是苦惱恐畏死亡。
便有癡惑是故迷愦。
不識本來去至何所也。
适生在地血纏臭處。
鬼魅來繞奸邪所中飛屍所觸。
蠱道癫鬼各伺犯之。
如四交道堕一假肉。
烏鸱雕狼各來诤之。
諸邪魅鬼欲得兒便。
周匝圍饒亦複如是。
宿行善者邪不得便設宿行惡衆邪即著。
兒初生時因母乳活。
稍稍長大因食得立。
于是頌曰。
在于胞胎時 遭若幹苦惱 既生得為人 其痛有百千 諸根已成就 因出危脆身 有生必老死 是為最不真 兒已長大揣哺養身。
适得谷氣其體即時。
生八十種蟲。
兩種在發根。
一名舌舐。
二名重舐三種在頭名曰堅固傷損毀害。
一種在腦兩種在腦表。
一名蜥咮。
二水耗擾。
三名愦亂。
兩種在額。
一名卑下。
二名朽腐。
兩種在眼。
一名舌舐。
二名重舐。
兩種在耳。
一名識味。
二名現味英。
兩種在耳根。
一名曰赤。
二名複赤。
兩種在鼻。
一名曰肥。
二名複肥。
兩種在口中。
一名曰搖。
二名動搖。
兩種在齒中。
一名惡弊。
二名兇暴。
三種在齒根。
名曰喘息休止捽搣。
一種在舌。
名曰甘美。
一種在舌根。
名曰柔軟。
一種在上龂。
名曰來往。
一種在咽。
名為嗽喉。
兩種在瞳子。
一名曰生。
二名不熟。
兩種在肩。
一名曰垂。
二名曰複垂。
一種在臂。
名為住立。
一種在手。
名為周旋。
兩種在胸。
一名額坑。
二名廣普。
一種在心。
名為班駁。
一種在乳。
名曰湩現。
一種在臍。
名為圍繞。
兩種在脅。
一名為月。
二名月面。
兩種在脊。
一名月行。
二名月貌。
一種在背胸間。
名為安豐。
一種在皮裡。
名為虎爪。
兩種在肉。
一名消膚。
二名燒樹。
四種在骨。
名為甚毒習毒細骨雜毒。
五種在髓。
名曰殺害無殺破壞離骸白骨。
兩種在腸。
一名蜣螂。
二名蜣螂嘴。
兩種在細腸。
一名兒子。
二名複子。
一種在肝名為嚚喍。
一種在生藏。
名曰帔[怡-台+ㄆ]。
一種在熟藏。
名為太息。
一種在谷道。
名為重身。
三種在糞中。
名曰筋目結目編發。
兩種在尻。
一名流下。
二名重流。
五種在胞。
名為宗姓惡族卧寐不覺護汁。
一種在髀。
名為撾杖。
一種在膝。
名為現傷。
一種在踝。
名為針嘴。
一種在足。
指名為燋然。
一種在足心。
名為食皮。
是為八十種蟲。
處在人身晝夜食體。
于是頌曰。
從頭發下至足 遍中蟲消食人 計念之為瑕穢 譬喻比如濁水 從己生反自殘 如刀怨患害人 常來齧傷其身 若流水侵兩岸 其人身中因風起病有百一種。
寒熱共合各有百一。
凡合計之四百四病。
在人身中如木生火還自燒然。
病亦如是。
本因體興反來危人。
及身中表八十種蟲。
擾動其身令人不安。
豈複況外諸苦之惱也。
計身如是常有憂患。
凡夫之士自謂為安不聞不解。
所以者何。
不見谛故。
于是頌曰。
發毛諸爪齒 心肉皮骨合 精血寒熱生 髓腦脂生熟 諸寒涕唾淚 大小便常漏 非常計不淨 愚者謂為珍 計念人身覆以薄皮。
如合棗奈皮甚薄少耳。
以為蓋之人而不知。
假使脫皮如困鈍肉。
何可名之為是人身。
骨節相拄如連鐵鎖。
谛見如是尚不足蹈。
況複親近而目視之。
于是以偈而歎頌曰。
計本為瑕穢 譬如臭爛屍 亦如諸塵垢 體蟲俱複然 亦如畫好像 會當歸腐敗 以谛見本無 安可附近之 計人在世所作禍福。
不盡其壽亦有中夭而死傷者。
譬如陶家作諸瓦器。
或始破者。
向欲刀治壞時破者。
或磚上破或下時破。
或著地破或拍時破。
或壞燥破或陶中破。
或熟破者或移時破者。
或用破者。
設使不用久久會破也。
人亦如是有初發意向來未至死者。
或有二根胎如生酪。
有如熟酪息肉段肉具足六情。
或不具足而有死者。
向欲生時又适堕地。
一日百日一歲十歲學業死者。
二十三十四十五十。
從一歲死至到百歲。
雖複長壽會當歸盡也。
如是五陰計本皆空展轉相依。
須臾有起須臾有滅。
舉足下足而皆無常。
愚癡之人不聞不知反計有身。
從少至老皆謂我所。
呼為一種不知非常之變也。
修行道者思惟計之。
從是緻是無是則無。
何謂從是緻是者。
因本之行所作殃福。
故緻死亡而在中止。
至于胞胎精神處之。
形如薄酪息肉段肉。
稍至堅肉因有六根。
六根具足則便出生。
從少小身及至中年。
乃到老病當複歸死。
其五陰轉于生死之輪。
常如川流無有休息。
一切皆空譬如幻化。
如是颠倒至于老病死。
譬如有大城西門失火。
從次燒之乃到東門皆令灰燼。
計東門火非是初火也。
然其燋燃不離本火也。
人亦如是從本因緣随其禍福。
當觀如此從是有是也。
何謂無是則無也。
無有兇福及餘塵勞則不歸死。
已不歸死不在中止。
設無中止何從有生。
已不有生其老病死何由而有也。
計生死流本末如此。
修行道者當觀五陰所從成敗。
于是頌曰。
明識諸慧義 心淨如月盛 秉志而專一 愍哀三界人 如蓮花于水 甘美柔軟上 口之所宣說 聽者則欣達 分别演本起 了之歸滅盡 能仁悉究竟 以愍衆生故 吾從佛經中 省采而鈔取 因佛之講說 故造修行經 修行道地經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