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戊
關燈
小
中
大
桓公曰,“諾。
”即令中大夫王師北将人徒載金錢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代王聞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離枝者,以無金錢也。
今齊乃以金錢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
子急令民求狐臼之皮以緻齊之币,寡人将以來離枝之民。
”代人果去其本,處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
二十四月而不得一。
離枝聞之,則侵其北。
代王聞之,大恐,則将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
離枝遂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願以下齊。
齊未亡一錢币,修使三年而代服。
桓公問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
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公曰:“諾。
”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貴賈。
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
齊即令隰朋漕粟千趙。
趙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
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
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
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輕重之術是怎樣施行的?”管仲回答說:“自從伏羲氏治國以來,沒有一個不是靠輕重之術成王業的。
”桓公說;“這話怎麼講?”管仲回答說:“伏羲執政,創造六艾八卦來預測一陰一陽一,發明九九算法來印證天道,從而使天下歸化。
神農氏執政,在棋山南部種植五谷,九州百姓才懂得食用糧食,從而使天下歸化。
燧人氏當政,鑽木取火,以燒熟肉食,百姓免除了生食中毒之病,從而使天下歸化。
黃帝時代,實行了伐光山林、枯竭水澤的政策。
虞舜時代,實行了火燒{木曾}薮,消除群害。
為民興利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土神社廟,裡巷門間,開始讓人民知禮。
這兩個朝代,人們沒有怨恨、兇惡和抗拒,從而天下也歸化了。
夏代,開鑿二十條河流,疏浚十七條淤塞河道,疏三一江一,鑿五湖,引四泾之水,以測度九州高地,防治九條大澤,讓人們懂得城郭、裡巷、房屋的建築,從而使天下歸化。
殷代,修立栅圈,馴養牛馬,以為人民興利,從而使天下歸化。
周代,遵循六艾八卦,印證明一陽一發展,從而使天下歸化。
”桓公說:“那麼,當今的王者應當怎樣做才好?”管仲回答說:“都可以用,但不可全盤照搬。
”桓公說:“這怎麼講?”管仲回答說:“上述帝王之道都已具備,不必增加。
您隻需按情況行其所宜就是了。
”桓公說;“如何行其所宜?’’管仲回答說:“現在天子幼弱,諸侯過于強大,不向天子遣使進貢。
您應當削弱強大的諸侯,延續被滅絕的小國,率領天下諸侯來複興周天子的王室。
”桓公說:“好。
” 桓公說:“魯國、梁國對于我們齊國,就象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樣。
現在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好?”管仲回答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绨為業。
您就帶頭穿綿绨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着穿。
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绨,必須仰給于魯、梁二國。
這樣,魯梁二國就将放棄農業而去織绨了。
”桓公說:“可以。
”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绨一千正,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正,給三千斤。
”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财用也充足了。
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绨。
十三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
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睡,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
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
”桓公說:“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
帶領百姓不再穿绨。
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
”桓公說:“可以。
”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在不斷地陷于饑餓,連朝廷‘一說即得’的正常賦稅都一交一不起。
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绨而務農,但糧食卻不能僅在三個月内就生産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
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齊國。
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桓公問管仲說:“人民饑而無食,寒而無衣,正常賦稅無力一交一納,房屋漏雨不肯修,牆垣頹壞不肯砌,該怎麼辦呢?”管仲回答說:“請剪掉路旁樹上的樹枝。
”桓公說;“可以。
”使命令左右伯剪除路旁樹枝。
左右伯遵命剪除後,路旁樹上的枝葉稀疏了。
過了一年,百姓穿上了帛服,吃到了糧食,一交一上了正常賦稅,破屋得到修理,壞牆也到到補砌。
桓公問管仲說:“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回答說;“齊國,原是萊族的國家。
常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上百乘的車,是因為樹枝不剪可以乘涼。
許多飛鳥在樹上,青壯年拿彈弓在樹
”即令中大夫王師北将人徒載金錢之代谷之上,求狐白之皮。
代王聞之,即告其相曰:“代之所以弱于離枝者,以無金錢也。
今齊乃以金錢求狐白之皮,是代之福也。
子急令民求狐臼之皮以緻齊之币,寡人将以來離枝之民。
”代人果去其本,處山林之中,求狐白之皮。
二十四月而不得一。
離枝聞之,則侵其北。
代王聞之,大恐,則将其士卒葆于代谷之上。
離枝遂侵其北,王即将其士卒願以下齊。
齊未亡一錢币,修使三年而代服。
桓公問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術,為之奈何?”管子對曰:“公其令人貴買衡山之械器而賣之。
燕、代必從公而買之,秦、趙聞之,必與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賈,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
”公曰:“諾。
”因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不敢辯其貴賈。
齊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國聞之,果令人之衡山求買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釋其本,修械器之巧。
齊即令隰朋漕粟千趙。
趙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聞之,載粟而之齊。
齊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閉關不與衡山通使。
燕、代、秦、趙即引其使而歸。
衡山械器盡,魯削衡山之南,齊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
【譯文】 桓公問管仲說:“輕重之術是怎樣施行的?”管仲回答說:“自從伏羲氏治國以來,沒有一個不是靠輕重之術成王業的。
”桓公說;“這話怎麼講?”管仲回答說:“伏羲執政,創造六艾八卦來預測一陰一陽一,發明九九算法來印證天道,從而使天下歸化。
神農氏執政,在棋山南部種植五谷,九州百姓才懂得食用糧食,從而使天下歸化。
燧人氏當政,鑽木取火,以燒熟肉食,百姓免除了生食中毒之病,從而使天下歸化。
黃帝時代,實行了伐光山林、枯竭水澤的政策。
虞舜時代,實行了火燒{木曾}薮,消除群害。
為民興利的政策,并且建立了土神社廟,裡巷門間,開始讓人民知禮。
這兩個朝代,人們沒有怨恨、兇惡和抗拒,從而天下也歸化了。
夏代,開鑿二十條河流,疏浚十七條淤塞河道,疏三一江一,鑿五湖,引四泾之水,以測度九州高地,防治九條大澤,讓人們懂得城郭、裡巷、房屋的建築,從而使天下歸化。
殷代,修立栅圈,馴養牛馬,以為人民興利,從而使天下歸化。
周代,遵循六艾八卦,印證明一陽一發展,從而使天下歸化。
”桓公說:“那麼,當今的王者應當怎樣做才好?”管仲回答說:“都可以用,但不可全盤照搬。
”桓公說:“這怎麼講?”管仲回答說:“上述帝王之道都已具備,不必增加。
您隻需按情況行其所宜就是了。
”桓公說;“如何行其所宜?’’管仲回答說:“現在天子幼弱,諸侯過于強大,不向天子遣使進貢。
您應當削弱強大的諸侯,延續被滅絕的小國,率領天下諸侯來複興周天子的王室。
”桓公說:“好。
” 桓公說:“魯國、梁國對于我們齊國,就象田邊上的莊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樣。
現在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怎樣進行才好?”管仲回答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绨為業。
您就帶頭穿綿绨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着穿。
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绨,必須仰給于魯、梁二國。
這樣,魯梁二國就将放棄農業而去織绨了。
”桓公說:“可以。
”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說:“你們給我販來绨一千正,我給你們三百斤金;販來萬正,給三千斤。
”這樣,魯、梁二國即使不向百姓征稅,财用也充足了。
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就要求他們的百姓織绨。
十三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
兩國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塵土飛揚,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舉睡,坐車的車輪相碰,騎馬的列隊而行。
管仲說:“可以拿下魯、梁二國了。
”桓公說:“該怎麼辦?”管仲回答說:“您應當改穿帛料衣服。
帶領百姓不再穿绨。
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經濟往來。
”桓公說:“可以。
”十個月後,管仲又派人探聽,看到魯梁的百姓都在不斷地陷于饑餓,連朝廷‘一說即得’的正常賦稅都一交一不起。
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绨而務農,但糧食卻不能僅在三個月内就生産出來,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齊國糧價才每石十錢。
兩年後,魯、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齊國。
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桓公問管仲說:“人民饑而無食,寒而無衣,正常賦稅無力一交一納,房屋漏雨不肯修,牆垣頹壞不肯砌,該怎麼辦呢?”管仲回答說:“請剪掉路旁樹上的樹枝。
”桓公說;“可以。
”使命令左右伯剪除路旁樹枝。
左右伯遵命剪除後,路旁樹上的枝葉稀疏了。
過了一年,百姓穿上了帛服,吃到了糧食,一交一上了正常賦稅,破屋得到修理,壞牆也到到補砌。
桓公問管仲說:“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回答說;“齊國,原是萊族的國家。
常在一棵大樹下休息上百乘的車,是因為樹枝不剪可以乘涼。
許多飛鳥在樹上,青壯年拿彈弓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