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丁
關燈
小
中
大
水,使它流進兩條平行大街的中間地區。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不到一年,農民果然逐步富裕起來,商人果然逐步貧窮了。
桓公召見管仲詢問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疏通窪地的積水,使它流進兩條大街中間,屠戶和酒館的油水就都流到水裡來,蚊母鳥那樣的大鳥和弱燕那樣的小鳥全都飛集此處,宜于黃昏飲酒,這簡直是一種水上的行樂。
商人帶着貨物,銷一售則急于脫手,收購則急于買進,買賣未完而提早結束,離開貨攤,捕捉蚊母一之類的大鳥去了。
剛成年的青年,也都争先恐後地挾彈懷丸往來于水上,彈打翡翠、燕子一類小鳥,直到夜暮方休。
因此就出現商人賤賣貴買的局面。
農民則相應賣貴而買賤,怎能不富呢?商人又怎能不窮呢?&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桓公說:&ldquo五方百姓太窮,多是衣敝而鞋破,我想使帛、布、絲、絮的價錢賤下來,有辦法麼?&rdquo管仲說:&ldquo請下令把路旁樹枝剪去,要使它沒有尺寸的樹蔭。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不到一年,所有五方百姓多數是身穿帛衣而鞋子完好。
桓公召見管仲詢問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當路旁樹枝未剪時,五方百姓中,男女相好往來趕集的人們,散市後相會于樹蔭之下,閑談而終日不歸。
壯年男女推車的,相會于樹蔭之下,遊戲舞蹈而終日不歸。
父老兄弟相會于樹蔭之下,議論玄虛而終日不歸。
因此造成土地不開發,五谷不播種,桑麻不種植,絲線也無人紡織。
從内部看,一個家庭就有此&ldquo三個不歸&rdquo的情況,帛、布、絲、絮的價錢怎能不貴呢?&rdquo桓公說:&ldquo講得好。
&rdquo 桓公說:&ldquo糧價賤,我怕糧食外流到其他諸侯國去,我要使百姓萬民儲備糧食,有辦法麼?&rdquo管仲說:&ldquo今天我路過市區,看到有兩家新建了糧倉,請君上分别送上玉壁禮問之。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半年,萬民聽說以後,有半數以上的人家都放棄了日常事務而建倉存糧。
桓公問管仲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說:&ldquo新建糧倉的兩戶人家,君上分别送上玉壁禮問之,名揚國中,國中無人不知。
這兩家對國君并無功勞而揚名全國,一下子功立名成;對個人又存了糧食,也可以一交一納國家。
一舉而名實兼得,人們何樂而不為呢?&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問王者的理财政策都應、控制哪些最早的時機,這一點可以告訴我麼?&rdquo管仲說:&ldquo一是正月上旬,種谷的開始時期;二是冬至後百日,種黍稷的開始時期;三是九月收秋,種大麥的開始時期。
&rdquo 管仲問桓公說:&ldquo齊國的國土有多少裡?&rdquo桓公:&ldquo方五百裡。
&rdquo管仲說:&ldquo平一陰一堤防及長城占地,有齊地三分之一,不是産糧的地方。
海莊、龍夏一帶的山地,有四分之一;海潮圍繞、海水淹滞的土地,有五分之一,也不是産糧的地方。
那麼,我們還不是一個寄食于别國的君主麼?&rdquo桓公惶恐地站起來說:&ldquo那麼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掌握調節經濟的号令,也可以作為國家的基礎。
君上若專務征收貨币,富商就會操縱金融;若專務征收糧食,地主就會操縱糧食。
但君上依靠号令,使左有四方的商品流通由政府掌握,那麼,商品的生産我們就早已了解,,商品的消費我們也早已了解,從而商品的價格我們也就早已了如指掌了。
&rdquo管仲又接着說:&ldquo長城以南是魯國,長城以北是齊國。
在過去兩國的不斷沖突中,還要把一交一界上孤立突出的地盤讓給魯國。
所以齊國山地還依舊是山,水地還依舊是水,滿是生長着柴草的土地而已。
&rdquo桓公說:&ldquo一個是解決&lsquo寄食之主&rsquo的問題,一個是土地被削問題,對此還有什麼辦法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掌握三個來源。
&rdquo桓公說:&ldquo何謂三個來源?&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掌握成品布先在原料麻上取收入,麻價十倍,布價就可能五十倍,這是理财之法。
在絲織品上取收入,就要先在細絲上着手。
甚至在細絲未成之前就謀取,再去抓絲織成品,就可以得到原價二十倍的收入。
這樣,就不必征收糧食稅了。
因此,在布上取收入就着手于原料麻,在糧食上取收入就着手于養桑蠶的山,在六畜上取收入就着手養殖六畜的郊野。
取得收入于财物生産的最開始階段,再加上善于運用号令就行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管子說:&ldquo如果在布價上取得的收入達到五十倍,公以貴價之布出口,減去同外國一交一換的商品價格,這樣,還比從前齊國的收入增加二十倍。
善治國者,掌握本國的财物,用物價高低來刺激,用号令緩急來參與調節,就是可以做到以一變百的。
他并沒有向人民求索,而用财如取之大河大海,終而複始地供一應不絕。
這就叫作掌握物資而駕禦天下了。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無有可以變化為有麼?貧窮可以變化為富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在物資尚未生産成形的時候,王霸之君就應當展開工作了。
所以,用&lsquo以人求人&rsquo的方法取得收入,人的抵制就成為重要問題;用&lsquo以數求物&rsquo的方法取得收入,物的價格便成為重要問題了。
&rdquo桓公說:&ldquo這話應如何解釋?&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舉國的物價若完全一緻,則沒有财物可圖;舉國的物價若相差為十,則将有百倍赢利。
那樣,我們将運用号令緩急來加以駕禦,如左手轉到右手,右手再轉到左手,外内沒有局限,終身沒有賠累。
王霸之君,就是不直接求索于人,而求索于物資生産的最開始階段,掌握好四時物價的高低與号令緩急就是了。
泉源有枯竭的時候,鬼神有停歇的時候,唯有&lsquo守物之終始&rsquo的事業,是終身用之不盡的。
這叫作追究物資的本源。
&rdquo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不到一年,農民果然逐步富裕起來,商人果然逐步貧窮了。
桓公召見管仲詢問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疏通窪地的積水,使它流進兩條大街中間,屠戶和酒館的油水就都流到水裡來,蚊母鳥那樣的大鳥和弱燕那樣的小鳥全都飛集此處,宜于黃昏飲酒,這簡直是一種水上的行樂。
商人帶着貨物,銷一售則急于脫手,收購則急于買進,買賣未完而提早結束,離開貨攤,捕捉蚊母一之類的大鳥去了。
剛成年的青年,也都争先恐後地挾彈懷丸往來于水上,彈打翡翠、燕子一類小鳥,直到夜暮方休。
因此就出現商人賤賣貴買的局面。
農民則相應賣貴而買賤,怎能不富呢?商人又怎能不窮呢?&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桓公說:&ldquo五方百姓太窮,多是衣敝而鞋破,我想使帛、布、絲、絮的價錢賤下來,有辦法麼?&rdquo管仲說:&ldquo請下令把路旁樹枝剪去,要使它沒有尺寸的樹蔭。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不到一年,所有五方百姓多數是身穿帛衣而鞋子完好。
桓公召見管仲詢問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當路旁樹枝未剪時,五方百姓中,男女相好往來趕集的人們,散市後相會于樹蔭之下,閑談而終日不歸。
壯年男女推車的,相會于樹蔭之下,遊戲舞蹈而終日不歸。
父老兄弟相會于樹蔭之下,議論玄虛而終日不歸。
因此造成土地不開發,五谷不播種,桑麻不種植,絲線也無人紡織。
從内部看,一個家庭就有此&ldquo三個不歸&rdquo的情況,帛、布、絲、絮的價錢怎能不貴呢?&rdquo桓公說:&ldquo講得好。
&rdquo 桓公說:&ldquo糧價賤,我怕糧食外流到其他諸侯國去,我要使百姓萬民儲備糧食,有辦法麼?&rdquo管仲說:&ldquo今天我路過市區,看到有兩家新建了糧倉,請君上分别送上玉壁禮問之。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行令半年,萬民聽說以後,有半數以上的人家都放棄了日常事務而建倉存糧。
桓公問管仲說;&ldquo這是什麼原因呢?&rdquo管仲說:&ldquo新建糧倉的兩戶人家,君上分别送上玉壁禮問之,名揚國中,國中無人不知。
這兩家對國君并無功勞而揚名全國,一下子功立名成;對個人又存了糧食,也可以一交一納國家。
一舉而名實兼得,人們何樂而不為呢?&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問王者的理财政策都應、控制哪些最早的時機,這一點可以告訴我麼?&rdquo管仲說:&ldquo一是正月上旬,種谷的開始時期;二是冬至後百日,種黍稷的開始時期;三是九月收秋,種大麥的開始時期。
&rdquo 管仲問桓公說:&ldquo齊國的國土有多少裡?&rdquo桓公:&ldquo方五百裡。
&rdquo管仲說:&ldquo平一陰一堤防及長城占地,有齊地三分之一,不是産糧的地方。
海莊、龍夏一帶的山地,有四分之一;海潮圍繞、海水淹滞的土地,有五分之一,也不是産糧的地方。
那麼,我們還不是一個寄食于别國的君主麼?&rdquo桓公惶恐地站起來說:&ldquo那麼該怎麼辦?&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掌握調節經濟的号令,也可以作為國家的基礎。
君上若專務征收貨币,富商就會操縱金融;若專務征收糧食,地主就會操縱糧食。
但君上依靠号令,使左有四方的商品流通由政府掌握,那麼,商品的生産我們就早已了解,,商品的消費我們也早已了解,從而商品的價格我們也就早已了如指掌了。
&rdquo管仲又接着說:&ldquo長城以南是魯國,長城以北是齊國。
在過去兩國的不斷沖突中,還要把一交一界上孤立突出的地盤讓給魯國。
所以齊國山地還依舊是山,水地還依舊是水,滿是生長着柴草的土地而已。
&rdquo桓公說:&ldquo一個是解決&lsquo寄食之主&rsquo的問題,一個是土地被削問題,對此還有什麼辦法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要掌握三個來源。
&rdquo桓公說:&ldquo何謂三個來源?&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掌握成品布先在原料麻上取收入,麻價十倍,布價就可能五十倍,這是理财之法。
在絲織品上取收入,就要先在細絲上着手。
甚至在細絲未成之前就謀取,再去抓絲織成品,就可以得到原價二十倍的收入。
這樣,就不必征收糧食稅了。
因此,在布上取收入就着手于原料麻,在糧食上取收入就着手于養桑蠶的山,在六畜上取收入就着手養殖六畜的郊野。
取得收入于财物生産的最開始階段,再加上善于運用号令就行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管子說:&ldquo如果在布價上取得的收入達到五十倍,公以貴價之布出口,減去同外國一交一換的商品價格,這樣,還比從前齊國的收入增加二十倍。
善治國者,掌握本國的财物,用物價高低來刺激,用号令緩急來參與調節,就是可以做到以一變百的。
他并沒有向人民求索,而用财如取之大河大海,終而複始地供一應不絕。
這就叫作掌握物資而駕禦天下了。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無有可以變化為有麼?貧窮可以變化為富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在物資尚未生産成形的時候,王霸之君就應當展開工作了。
所以,用&lsquo以人求人&rsquo的方法取得收入,人的抵制就成為重要問題;用&lsquo以數求物&rsquo的方法取得收入,物的價格便成為重要問題了。
&rdquo桓公說:&ldquo這話應如何解釋?&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舉國的物價若完全一緻,則沒有财物可圖;舉國的物價若相差為十,則将有百倍赢利。
那樣,我們将運用号令緩急來加以駕禦,如左手轉到右手,右手再轉到左手,外内沒有局限,終身沒有賠累。
王霸之君,就是不直接求索于人,而求索于物資生産的最開始階段,掌握好四時物價的高低與号令緩急就是了。
泉源有枯竭的時候,鬼神有停歇的時候,唯有&lsquo守物之終始&rsquo的事業,是終身用之不盡的。
這叫作追究物資的本源。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