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度
關燈
小
中
大
百姓貧富之間不斷地互相一奴一役,國君無能為力,這些就是輕重的失準。
&rdquo 管仲說:&ldquo人君掌握了本,富民商人就抓不到末;人君掌握了開始,富民商人就抓不到結局。
對于販運過程的商品,必須在通衢要道市場上謀取收入;對于糧食,必須在春秋兩季來掌握;對于其他物質,則訂立預購合同。
這樣,商品一動,措施就跟上去。
預先阻斷買賣的途徑,商人就無法行事;君主控制流通,商人就無法擡高物價。
所以,掌握好各地物價的漲落,國内沒有投機商人,商品貴賤相當,這就叫作&lsquo國衡&rsquo。
能夠用理财之法來掌握,财利就自然歸于君主了。
&rdquo 管仲說:&ldquo善于管理商業的,就要由國家同時辦商業;國家辦商業,市場就清淡冷落;市場清淡冷落,農業勞動力就充足;農業勞力充足,人民财物就豐富;人民财物豐富,君主的稅收就取之不竭了。
現在的情況則不然,商人貴賣,君主跟着貴買,貴而不能使之賤;商人賤賣,君主跟着賤買。
賤而不能使之貴。
天下善于管理的不是這樣,私商賣貴則國家商業賣得賤,私商買賤則國家商業買得貴。
這乃是損有餘以補不足的理财方法。
所以,凡國家不能調劑民财,就不能做到大治;不洞察商業始終,就不能把管理做得最好。
由國家掌握利用物價漲跌,可取相當二十個财政年度的收入;由國家經營鹽鐵商業,也可取得相當二十個财政年度的收入;由國家經營錫金商業,又可取得相當二十年财政年度的收入。
這五種官商的理财之道,都不是向民間直接征稅的。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輕重之術何時終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有如四季周而複始的運轉一樣,沒有終止之時。
當國家遭遇戰争憂患時,就調節糧價高低來解決國家用度,積累餘财赢利來籌備戰士獎賞。
當天下歸服海内統一時,就加富誠信仁義的人士,使百姓崇尚禮讓,而不搞軌外的活動。
可見,輕重之術的用處,在各諸侯國尚不則幀時,可以為戰争服務;在各諸侯國歸順時,就可用來推行仁義的政教。
&rdquo 管仲說:&ldquo要做到一年耕種,夠五年吃,就把糧價提高五倍來促進;要做到一年耕種,夠六年吃,就把糧價提高六倍來促進。
果能這樣,兩年耕作的産量就可能夠十一年的消費了。
對富者能夠奪取,對貧者能夠給予,才能夠主持天下。
而對天下的人們,能使之安于這項政策,遵行這項政策,這樣,就可以統一調度了。
對于天下的人們,驅使他們不要明白表示驅使,利用他們不要明白表示利用。
因此,善治天下的君主,不直接說出驅使的語言,使百姓不得不為所驅使;不直接說出利用的語言,使百姓不得不為所利用。
&rdquo 管仲說:&ldquo善于主持國家的,就象把黃金和秤錘放在天秤上一樣,隻要加重秤錘,金子就能夠傾跌下來。
所以,講求通權達變則國家力量強盛,講求遵循常道則國家力量衰弱。
現在,糧食在我國價高,在其他諸侯國價低,各國的糧食就象水源向下一樣流入我國。
所以,價格高則财貨聚來,價格低則财貨散走,有因高價聚來而跌價尚未散走的物資,我們及時動手掌握之,天下的這項财富就歸于我們了。
把财貨囤積起來則價格上漲,發售出去則價格下降,放散于民間則顯得充足。
錢币貴重則人們拼命追求,錢币貶值則人們棄而不用。
所以,總是要把錢物貴賤的幅度調整到合乎理财之術的要求而後止。
&rdquo &ldquo糧食,是人們生命的主宰;錢币,是物資流通的渠道;号令,是控制經濟過程緩急的。
所謂&lsquo号令重于寶物,社稷重于父母&rsquo,這些話都是什麼意思呢?&rdquo回答說:&ldquo當城郭陷落,國家宗廟不能繼續血食時,大臣都要殉難;但父母死亡,卻沒有殉死的兒子。
這就是社稷重于父母的例證。
而且,衛國者有人而無城,等于是空守平墟;有人而無武器和糧食,也隻是與災禍同一居而已。
&rdquo 桓公說:&ldquo我聽說海内珍貴貨币的利用有七種辦法,可以講給我聽聽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使用一陰一山所産的需,是一種辦法;使用燕地紫山所産的白銀,是一種辦法;使用發和朝鮮所産帶花紋的皮張,是一種辦法;使用汝水、漢水所産
&rdquo 管仲說:&ldquo人君掌握了本,富民商人就抓不到末;人君掌握了開始,富民商人就抓不到結局。
對于販運過程的商品,必須在通衢要道市場上謀取收入;對于糧食,必須在春秋兩季來掌握;對于其他物質,則訂立預購合同。
這樣,商品一動,措施就跟上去。
預先阻斷買賣的途徑,商人就無法行事;君主控制流通,商人就無法擡高物價。
所以,掌握好各地物價的漲落,國内沒有投機商人,商品貴賤相當,這就叫作&lsquo國衡&rsquo。
能夠用理财之法來掌握,财利就自然歸于君主了。
&rdquo 管仲說:&ldquo善于管理商業的,就要由國家同時辦商業;國家辦商業,市場就清淡冷落;市場清淡冷落,農業勞動力就充足;農業勞力充足,人民财物就豐富;人民财物豐富,君主的稅收就取之不竭了。
現在的情況則不然,商人貴賣,君主跟着貴買,貴而不能使之賤;商人賤賣,君主跟着賤買。
賤而不能使之貴。
天下善于管理的不是這樣,私商賣貴則國家商業賣得賤,私商買賤則國家商業買得貴。
這乃是損有餘以補不足的理财方法。
所以,凡國家不能調劑民财,就不能做到大治;不洞察商業始終,就不能把管理做得最好。
由國家掌握利用物價漲跌,可取相當二十個财政年度的收入;由國家經營鹽鐵商業,也可取得相當二十個财政年度的收入;由國家經營錫金商業,又可取得相當二十年财政年度的收入。
這五種官商的理财之道,都不是向民間直接征稅的。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輕重之術何時終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有如四季周而複始的運轉一樣,沒有終止之時。
當國家遭遇戰争憂患時,就調節糧價高低來解決國家用度,積累餘财赢利來籌備戰士獎賞。
當天下歸服海内統一時,就加富誠信仁義的人士,使百姓崇尚禮讓,而不搞軌外的活動。
可見,輕重之術的用處,在各諸侯國尚不則幀時,可以為戰争服務;在各諸侯國歸順時,就可用來推行仁義的政教。
&rdquo 管仲說:&ldquo要做到一年耕種,夠五年吃,就把糧價提高五倍來促進;要做到一年耕種,夠六年吃,就把糧價提高六倍來促進。
果能這樣,兩年耕作的産量就可能夠十一年的消費了。
對富者能夠奪取,對貧者能夠給予,才能夠主持天下。
而對天下的人們,能使之安于這項政策,遵行這項政策,這樣,就可以統一調度了。
對于天下的人們,驅使他們不要明白表示驅使,利用他們不要明白表示利用。
因此,善治天下的君主,不直接說出驅使的語言,使百姓不得不為所驅使;不直接說出利用的語言,使百姓不得不為所利用。
&rdquo 管仲說:&ldquo善于主持國家的,就象把黃金和秤錘放在天秤上一樣,隻要加重秤錘,金子就能夠傾跌下來。
所以,講求通權達變則國家力量強盛,講求遵循常道則國家力量衰弱。
現在,糧食在我國價高,在其他諸侯國價低,各國的糧食就象水源向下一樣流入我國。
所以,價格高則财貨聚來,價格低則财貨散走,有因高價聚來而跌價尚未散走的物資,我們及時動手掌握之,天下的這項财富就歸于我們了。
把财貨囤積起來則價格上漲,發售出去則價格下降,放散于民間則顯得充足。
錢币貴重則人們拼命追求,錢币貶值則人們棄而不用。
所以,總是要把錢物貴賤的幅度調整到合乎理财之術的要求而後止。
&rdquo &ldquo糧食,是人們生命的主宰;錢币,是物資流通的渠道;号令,是控制經濟過程緩急的。
所謂&lsquo号令重于寶物,社稷重于父母&rsquo,這些話都是什麼意思呢?&rdquo回答說:&ldquo當城郭陷落,國家宗廟不能繼續血食時,大臣都要殉難;但父母死亡,卻沒有殉死的兒子。
這就是社稷重于父母的例證。
而且,衛國者有人而無城,等于是空守平墟;有人而無武器和糧食,也隻是與災禍同一居而已。
&rdquo 桓公說:&ldquo我聽說海内珍貴貨币的利用有七種辦法,可以講給我聽聽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使用一陰一山所産的需,是一種辦法;使用燕地紫山所産的白銀,是一種辦法;使用發和朝鮮所産帶花紋的皮張,是一種辦法;使用汝水、漢水所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