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數
關燈
小
中
大
uo管子曰:&ldquo一陽一春農事方作,令民毋得築垣牆,毋得繕冢墓;丈夫毋得治宮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衆毋得聚庸而煮鹽。
然鹽之賈必四什倍。
君以四什之賈,修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一陽一。
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
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則天下不減矣。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吾欲富本而豐五谷,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不可。
夫本富而财物衆,不能守,則稅幹天下;五谷興豐,巨錢而天下貴,則稅于天下。
然則吾民常為天下虜矣。
夫善用本者,若以身濟于大海,觀風之所起。
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
天下高我下,則财利稅于天下矣。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事盡于此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未也。
夫齊衢處之本,通達所出也,遊子勝商之所道。
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黃金然後出。
令有徐疾,物有輕重,然後天下之寶壹為我用。
善者用非有,使非人。
&rdquo 【譯文】 桓公說:&ldquo利用地理條件的理财方法,可以講給我聽聽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土地的東西廣度二萬八千裡,南北長度二萬六千裡。
其中山脈八千裡,河流八千裡,出銅的礦山四百六十七處,出鐵的礦山三幹六百零九處。
所有這些,是人們分别土地種植糧食的條件,也是兵器和錢币的最初來源。
善于利用這些條件的,财用有餘;不善于利用的,财用不足。
古今封泰山、禅梁父的七十二代君王,他們得失的規律都在這裡面。
這叫國家的财政。
&rdquo桓公說:&ldquo為什麼說他們得失的規律都在這裡?&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從前,夏梁霸有全部天下而财用不足,商湯隻有&lsquo薄&rsquo地七十裡而财用有餘。
并不是天專為商場降下糧食,也不是地專為商湯長出财物,而是由于伊尹善于經營一交一換、善于輕重之術、善于由國家掌握經濟的開閉與決塞,伊尹還精通物價高低和号令緩急的政策來集中操縱這些條件。
從前,黃帝也曾問過伯高說:&lsquo我想把天下結合為一家,有辦法麼?&rsquo伯高回答說:&lsquo請除掉各地礦山上的雜草而樹立國有的标記,我們努力鏟除各地的武裝勢力,天下就可以合為一家。
&rsquo黃帝說:&lsquo這個道理能進一步講講麼?&rsquo伯高回答說:&lsquo山地表面上有丹沙的下有金礦,表面有慈石的下有銅礦,表面有陵石的下有鉛、錫、紅銅,表面有赤土的下有鐵礦,這都是山上出現礦苗的情況。
如發現山有礦苗,國君就應當嚴格封山而布置祭祀。
離封山十裡之處造一個祭壇,使乘車到此者下車而過,步行到此者快步而行。
違令者死罪不赦。
這樣人們就不敢随便開采了。
&rsquo然而黃帝行此禁令僅在第十個年頭,葛盧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制造了劍、銷、矛、戟,這年與九個諸侯國發生兼并戰争。
雍狐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制造了著名的戟和戈,這年與十二個諸侯國發生兼并戰争。
因此,天下各國國君頓戟一怒,形成伏一屍一遍野的局面,這種礦權分散的結果簡直是大戰的根源。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再談談天然的資源從那裡來?地下的财利在那裡?&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山地表面上有赤土的下有鐵礦,表面有鉛的下有銀礦。
另一種說法是:&lsquo表面有鉛的下有主銀,表面有丹沙的下有鉒金,表面有慈石的下有銅。
&rsquo這些都是山上出現礦苗的情況。
如發現山有礦苗,國家就應當嚴格封山而禁人出入。
有破壞封山的死罪不赦。
有犯令的,左腳踏進,砍掉左腳;有腳踏進,砍掉有腳。
這樣人們就不敢觸犯禁令了。
因為這正是天地财利資源之所在。
&rdquo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以利用天地财利資源立功成名于天下的,
然鹽之賈必四什倍。
君以四什之賈,修河、濟之流,南輸梁、趙、宋、衛、濮一陽一。
惡食無鹽則腫,守圉之本,其用鹽獨重。
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則天下不減矣。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吾欲富本而豐五谷,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不可。
夫本富而财物衆,不能守,則稅幹天下;五谷興豐,巨錢而天下貴,則稅于天下。
然則吾民常為天下虜矣。
夫善用本者,若以身濟于大海,觀風之所起。
天下高則高,天下下則下。
天下高我下,則财利稅于天下矣。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事盡于此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未也。
夫齊衢處之本,通達所出也,遊子勝商之所道。
人求本者,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黃金然後出。
令有徐疾,物有輕重,然後天下之寶壹為我用。
善者用非有,使非人。
&rdquo 【譯文】 桓公說:&ldquo利用地理條件的理财方法,可以講給我聽聽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土地的東西廣度二萬八千裡,南北長度二萬六千裡。
其中山脈八千裡,河流八千裡,出銅的礦山四百六十七處,出鐵的礦山三幹六百零九處。
所有這些,是人們分别土地種植糧食的條件,也是兵器和錢币的最初來源。
善于利用這些條件的,财用有餘;不善于利用的,财用不足。
古今封泰山、禅梁父的七十二代君王,他們得失的規律都在這裡面。
這叫國家的财政。
&rdquo桓公說:&ldquo為什麼說他們得失的規律都在這裡?&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從前,夏梁霸有全部天下而财用不足,商湯隻有&lsquo薄&rsquo地七十裡而财用有餘。
并不是天專為商場降下糧食,也不是地專為商湯長出财物,而是由于伊尹善于經營一交一換、善于輕重之術、善于由國家掌握經濟的開閉與決塞,伊尹還精通物價高低和号令緩急的政策來集中操縱這些條件。
從前,黃帝也曾問過伯高說:&lsquo我想把天下結合為一家,有辦法麼?&rsquo伯高回答說:&lsquo請除掉各地礦山上的雜草而樹立國有的标記,我們努力鏟除各地的武裝勢力,天下就可以合為一家。
&rsquo黃帝說:&lsquo這個道理能進一步講講麼?&rsquo伯高回答說:&lsquo山地表面上有丹沙的下有金礦,表面有慈石的下有銅礦,表面有陵石的下有鉛、錫、紅銅,表面有赤土的下有鐵礦,這都是山上出現礦苗的情況。
如發現山有礦苗,國君就應當嚴格封山而布置祭祀。
離封山十裡之處造一個祭壇,使乘車到此者下車而過,步行到此者快步而行。
違令者死罪不赦。
這樣人們就不敢随便開采了。
&rsquo然而黃帝行此禁令僅在第十個年頭,葛盧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制造了劍、銷、矛、戟,這年與九個諸侯國發生兼并戰争。
雍狐山山洪過後,露出金屬礦石,也被蚩尤接管而控制起來,蚩尤制造了著名的戟和戈,這年與十二個諸侯國發生兼并戰争。
因此,天下各國國君頓戟一怒,形成伏一屍一遍野的局面,這種礦權分散的結果簡直是大戰的根源。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再談談天然的資源從那裡來?地下的财利在那裡?&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山地表面上有赤土的下有鐵礦,表面有鉛的下有銀礦。
另一種說法是:&lsquo表面有鉛的下有主銀,表面有丹沙的下有鉒金,表面有慈石的下有銅。
&rsquo這些都是山上出現礦苗的情況。
如發現山有礦苗,國家就應當嚴格封山而禁人出入。
有破壞封山的死罪不赦。
有犯令的,左腳踏進,砍掉左腳;有腳踏進,砍掉有腳。
這樣人們就不敢觸犯禁令了。
因為這正是天地财利資源之所在。
&rdquo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以利用天地财利資源立功成名于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