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數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桓公曰:&ldquo地數可得聞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地之東西二萬八千裡,南北二萬六千裡。
其出水者八千裡,受水者八千裡,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此之所以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刀币之所起也。
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内。
是謂國用。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rdquo管子對曰:&ldquo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裡之薄而用有餘。
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财物也。
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阖、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費時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lsquo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rsquo伯高對曰:&lsquo請刈其莞而樹之,吾謹逃其蚤牙,則天下可陶而為一家。
&rsquo黃帝曰:&lsquo此若言可得聞乎?&rsquo伯高對曰:&lsquo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其榮者,君謹封而祭之。
距封十裡而為一壇,是則使乘者下行,行者趨。
若犯令者,罪死不赦。
然則與折取之遠矣。
&rsquo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铠、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
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
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一屍一滿野。
此見戈之本也。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請問天财所出?地利所在?&rdquo管子對曰:&ldquo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
一曰:&lsquo上有鉛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
&rsquo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
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
然則其與犯之遠矣。
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誰子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文武是也。
&rdquo桓公曰:&ldquo此若言何謂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夫玉起于牛氏邊山,金起于汝漢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
此皆距周七千八百裡,其塗遠而至難。
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為上币,黃金為中币,刀布為下币。
令疾則黃金重,令徐則黃金輕。
先王權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則文武是也。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吾欲守國财而毋稅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
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國财而外因天下矣。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其行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夫昔者武王有巨橋之粟貴籴之數。
&rdquo桓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lsquo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
&rsquo民舉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戍,而國谷二什倍,巨橋之粟亦二什倍。
武王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軍五歲毋籍衣于民。
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衡黃金百萬,終身無籍于民。
準衡之數也。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今亦可以行此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夫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
此三者亦可以當武王之數。
十口之家,十人咶鹽,百口之家,百人咶鹽。
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鹽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
君伐菹薪煮泲水為鹽,正而積之三萬鐘,至一陽一春請籍于時。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籍于時?&rdq
其出水者八千裡,受水者八千裡,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山。
此之所以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刀币之所起也。
能者有餘,拙者不足。
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内。
是謂國用。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得失之數皆在此?&rdquo管子對曰:&ldquo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裡之薄而用有餘。
天非獨為湯雨菽粟,而地非獨為湯出财物也。
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阖、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費時也。
黃帝問于伯高曰:&lsquo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rsquo伯高對曰:&lsquo請刈其莞而樹之,吾謹逃其蚤牙,則天下可陶而為一家。
&rsquo黃帝曰:&lsquo此若言可得聞乎?&rsquo伯高對曰:&lsquo上有丹砂者下有黃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上有赭者下有鐵,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其榮者,君謹封而祭之。
距封十裡而為一壇,是則使乘者下行,行者趨。
若犯令者,罪死不赦。
然則與折取之遠矣。
&rsquo修教十年,而葛盧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铠、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
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
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十二。
故天下之君頓戟一怒,伏一屍一滿野。
此見戈之本也。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請問天财所出?地利所在?&rdquo管子對曰:&ldquo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
一曰:&lsquo上有鉛者其下有鉒銀,上有丹砂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銅金。
&rsquo此山之見榮者也。
苟山之見榮者,謹封而為禁。
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
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斷;右足入,右足斷。
然則其與犯之遠矣。
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誰子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文武是也。
&rdquo桓公曰:&ldquo此若言何謂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夫玉起于牛氏邊山,金起于汝漢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
此皆距周七千八百裡,其塗遠而至難。
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為上币,黃金為中币,刀布為下币。
令疾則黃金重,令徐則黃金輕。
先王權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則文武是也。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吾欲守國财而毋稅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
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國财而外因天下矣。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其行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夫昔者武王有巨橋之粟貴籴之數。
&rdquo桓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武王立重泉之戍,令曰:&lsquo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
&rsquo民舉所最粟以避重泉之戍,而國谷二什倍,巨橋之粟亦二什倍。
武王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軍五歲毋籍衣于民。
以巨橋之粟二什倍而衡黃金百萬,終身無籍于民。
準衡之數也。
&rdquo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今亦可以行此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夫楚有汝漢之金,齊有渠展之鹽,燕有遼東之煮。
此三者亦可以當武王之數。
十口之家,十人咶鹽,百口之家,百人咶鹽。
凡食鹽之數,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
鹽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
君伐菹薪煮泲水為鹽,正而積之三萬鐘,至一陽一春請籍于時。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籍于時?&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