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數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桓公問管子曰:&ldquo梁聚謂寡人曰:&lsquo古者輕賦稅而肥籍斂,取下無順于此者矣。
&rsquo梁聚之言如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梁聚之言非也。
彼輕賦稅則倉廪虛,肥籍斂則械器不奉。
械器不奉,而諸侯之皮币不衣;倉廪虛則倳賤無祿。
外,皮币不衣于天下;内,國倳賤。
梁聚之言非也。
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準谷而授祿,故國谷斯在上,谷賈什倍。
農夫夜寝蚤起,不待見使,五谷什倍。
士半祿而死君,農夫夜寝蚤起,力作而無止;彼善為國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不曰貧之,使不得不用。
故使民無有不得不使者。
夫梁聚之言非也。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 桓公又問于管子曰,&ldquo有人教我,謂之請士。
曰:&lsquo何不官百能?&rsquo&rdquo管子對曰:&ldquo何謂百能?&rdquo桓公曰:&ldquo使智者盡其智,謀士盡其謀,百工盡其巧。
若此則可以為國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請士之言非也。
祿肥則士不死,币輕則士簡賞,萬物輕則士偷幸。
三怠在國,何數之有?彼谷十藏于上,三遊于下,謀士盡其慮,智士盡其知,勇士輕其死。
請士所謂妄言也。
不通于輕重,謂之妄言。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奪于其下。
何數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君分壤而貢入,市朝同流。
黃金,一策也;一江一一陽一之珠,一策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策也。
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軌出之屬也。
&rdquo桓公曰:&ldquo天下之數盡于軌出之屬也?&rdquo:&ldquo今國谷重什倍而萬物輕,大夫謂賈之:&lsquo子為吾運谷而斂财。
&rsquo谷之重一也,今九為餘。
谷重而萬物輕,若此,則國财九在大夫矣。
國歲反一,财物之九者皆倍重而出矣。
财物在下,币之九在大夫。
然則币谷羨在大夫也。
天子以客行,令以時出。
熟谷之人亡,諸侯受而官之。
連朋而聚與,高下萬物以合民用。
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熟谷之人則去亡,故天子失其權也。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 桓公又問管子曰:&ldquo終身有天下而勿失,為之有道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請勿施于天下,獨施之于吾國。
&rdquo桓公曰:&ldquo此若言何謂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國之廣狹、壤之肥墝有數,終歲食餘有數。
彼守國者,守谷而已矣。
曰:某縣之壤廣若幹,某縣之壤狹若幹,則必積委币,于是縣州裡受公錢。
泰秋,國谷去參之一,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裡邑皆籍粟入若幹。
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國谷三分則二分在上矣。
泰春,國谷倍重,數也。
泰夏,賦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
泰秋,田:&lsquo谷之存予者若幹,今上斂谷以币。
&rsquo民曰:&lsquo無币以谷。
&rsquo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
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策。
君用大夫之委,以流歸于上。
君用民,以時歸于君。
藏輕,出輕以重,數也。
則彼安有自還之大夫獨委之?彼諸侯之谷十,使吾國谷二十,則諸侯谷歸吾國矣;諸侯谷二十,吾國谷十,則吾國谷歸于諸侯矣。
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洩矣。
彼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
吾國歲非兇也,以币藏之,故國谷倍重,故諸侯之谷至也。
是藏一分以緻諸侯之一分。
利不奪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
以重藏輕,國常有十國之策也。
故諸侯服而無正,臣櫎從而以忠,此以輕重禦天下之道也,謂之數應。
&rdquo 桓公問管子曰:&ldquo請問國會。
&rdquo管子對曰:&ldquo君失大夫為無伍,失民為失下。
故守大夫以縣之策,守一縣以一鄉之策,守一鄉以一家之策,守家以一人之策。
&rdquo桓公曰:&ldquo其會數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币準之數,一縣必有一縣中田之策,一鄉必有一鄉中田之策,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
故不以時守郡為無與,不以時守鄉為無伍。
&rdquo桓公曰:&ldquo行此奈何?&rdquo管子對曰:&rdquo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殘國亡家藏于箧。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藏于民?&rdquo:&ldquo請散,棧台之錢,散諸城一陽一;鹿台之布,散諸濟一陰一。
君下令于百姓曰:&lsquo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
故賦無錢布,府無藏财,赀藏于民。
&rsquo
&rsquo梁聚之言如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梁聚之言非也。
彼輕賦稅則倉廪虛,肥籍斂則械器不奉。
械器不奉,而諸侯之皮币不衣;倉廪虛則倳賤無祿。
外,皮币不衣于天下;内,國倳賤。
梁聚之言非也。
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準谷而授祿,故國谷斯在上,谷賈什倍。
農夫夜寝蚤起,不待見使,五谷什倍。
士半祿而死君,農夫夜寝蚤起,力作而無止;彼善為國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不曰貧之,使不得不用。
故使民無有不得不使者。
夫梁聚之言非也。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 桓公又問于管子曰,&ldquo有人教我,謂之請士。
曰:&lsquo何不官百能?&rsquo&rdquo管子對曰:&ldquo何謂百能?&rdquo桓公曰:&ldquo使智者盡其智,謀士盡其謀,百工盡其巧。
若此則可以為國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請士之言非也。
祿肥則士不死,币輕則士簡賞,萬物輕則士偷幸。
三怠在國,何數之有?彼谷十藏于上,三遊于下,謀士盡其慮,智士盡其知,勇士輕其死。
請士所謂妄言也。
不通于輕重,謂之妄言。
&rdquo 桓公問于管子曰:&ldquo昔者周人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通于天下,而奪于其下。
何數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君分壤而貢入,市朝同流。
黃金,一策也;一江一一陽一之珠,一策也;秦之明山之曾青,一策也。
此謂以寡為多,以狹為廣,軌出之屬也。
&rdquo桓公曰:&ldquo天下之數盡于軌出之屬也?&rdquo:&ldquo今國谷重什倍而萬物輕,大夫謂賈之:&lsquo子為吾運谷而斂财。
&rsquo谷之重一也,今九為餘。
谷重而萬物輕,若此,則國财九在大夫矣。
國歲反一,财物之九者皆倍重而出矣。
财物在下,币之九在大夫。
然則币谷羨在大夫也。
天子以客行,令以時出。
熟谷之人亡,諸侯受而官之。
連朋而聚與,高下萬物以合民用。
内則大夫自還而不盡忠,外則諸侯連朋合與,熟谷之人則去亡,故天子失其權也。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 桓公又問管子曰:&ldquo終身有天下而勿失,為之有道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請勿施于天下,獨施之于吾國。
&rdquo桓公曰:&ldquo此若言何謂也?&rdquo管子對曰:&ldquo國之廣狹、壤之肥墝有數,終歲食餘有數。
彼守國者,守谷而已矣。
曰:某縣之壤廣若幹,某縣之壤狹若幹,則必積委币,于是縣州裡受公錢。
泰秋,國谷去參之一,君下令謂郡、縣、屬大夫裡邑皆籍粟入若幹。
谷重一也,以藏于上者,國谷三分則二分在上矣。
泰春,國谷倍重,數也。
泰夏,賦谷以市櫎,民皆受上谷以治田土。
泰秋,田:&lsquo谷之存予者若幹,今上斂谷以币。
&rsquo民曰:&lsquo無币以谷。
&rsquo則民之三有歸于上矣。
重之相因,時之化舉,無不為國策。
君用大夫之委,以流歸于上。
君用民,以時歸于君。
藏輕,出輕以重,數也。
則彼安有自還之大夫獨委之?彼諸侯之谷十,使吾國谷二十,則諸侯谷歸吾國矣;諸侯谷二十,吾國谷十,則吾國谷歸于諸侯矣。
故善為天下者,謹守重流,而天下不吾洩矣。
彼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
吾國歲非兇也,以币藏之,故國谷倍重,故諸侯之谷至也。
是藏一分以緻諸侯之一分。
利不奪于天下,大夫不得以富侈。
以重藏輕,國常有十國之策也。
故諸侯服而無正,臣櫎從而以忠,此以輕重禦天下之道也,謂之數應。
&rdquo 桓公問管子曰:&ldquo請問國會。
&rdquo管子對曰:&ldquo君失大夫為無伍,失民為失下。
故守大夫以縣之策,守一縣以一鄉之策,守一鄉以一家之策,守家以一人之策。
&rdquo桓公曰:&ldquo其會數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币準之數,一縣必有一縣中田之策,一鄉必有一鄉中田之策,一家必有一家直人之用。
故不以時守郡為無與,不以時守鄉為無伍。
&rdquo桓公曰:&ldquo行此奈何?&rdquo管子對曰:&rdquo王者藏于民,霸者藏于大夫,殘國亡家藏于箧。
&rdquo桓公曰:&ldquo何謂藏于民?&rdquo:&ldquo請散,棧台之錢,散諸城一陽一;鹿台之布,散諸濟一陰一。
君下令于百姓曰:&lsquo民富君無與貧,民貧君無與富。
故賦無錢布,府無藏财,赀藏于民。
&rs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