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數

關燈
糧食就流歸各諸侯國了。

    所以,善治天下者,必須嚴守高價流通政策,各諸侯國就無法洩散我國的糧食。

    糧食流向高價的地方,就象水往低處流一樣。

    我們國家并不是發生災荒,而是投放貨币加以囤積,使糧價加倍提高,所以各諸侯國的糧食就來到了。

    這就是我們藏一分就可以吸取各諸侯國的一分。

    财利不緻被外國所奪,大夫也不能占有糧食過多。

    這種&lsquo以重藏輕&rsquo的政策,使國家可以常保十個财政年度的收入。

    所以諸侯服從而不會發生征戰,本國臣子也服從而盡其忠心。

    這就是以輕重之術駕禦天下的辦法,謂之為理财方法的實效。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問國家的統計理财工作。

    &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國君對大夫經濟失去了解,等于沒有部屬;對百姓經濟失去了解,等于沒有基礎。

    掌握大夫經濟情況要根據一個縣的調查計算,掌握縣要根據一個鄉的調查計算,掌握鄉要根據一個家庭的調查計算。

    &rdquo桓公說:&ldquo其統計理财方法如何?&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貨币流通的标準數量,在一個縣須有适合于該縣土地的調查數字,在一鄉須有适合于該鄉土地的調查數字,在一家必須有适合于一家人口用度的數字。

    所以不及時掌握郡的經濟情況就等于無人相與,不及時掌握縣的經濟情況就等于沒有部屬。

    &rdquo桓公說:&ldquo怎樣實行?&rdquo管仲回答道:&ldquo成王業的藏富于民,成霸業的藏富于大夫,敗國亡家則是把财富收藏在箱子裡。

    &rdquo桓公說:&ldquo何謂藏富于民?&rdquo管仲說:&ldquo請拿出棧台所存的錢币,貸放在城一陽一一帶;拿出鹿台的錢币,貸放在濟一陰一一帶。

    國君還向百姓下令說:&lsquo百姓富君主不會窮,百姓窮君主不會富,因此國家不向百姓征收錢币,府庫也不積累錢财,把财富都藏在百姓手裡。

    &rsquo等到年景豐收,五谷豐登。

    糧價大降,比上年降低一半,就要用這筆貸款收購,使糧食歸國家,貨币散在民間。

    這樣因錢币都投在民間,币值下跌,糧價則上升一半。

    上年的糧食有兩分在下,下年的糧食有兩分在上,兩年有四分糧食在上。

    則隻有一分在民間流通,糧價可繼續上漲到三倍。

    國家按人口征稅,每戶一年才收十錢,如每家都向政府買糧。

    把每十畝地産糧食加價十錢,就可以從一戶得到相當于十戶的人口稅收入。

    這正是來自糧食銷一售政策和利用貨币的作用。

    然後用國家所掌握的貨币的半數,再次發放于百姓,分糧食為四分,使之三分在國家,一分在民間,就又形成此項政策的再一次反複。

    至于大夫,由于他封地多,囤積糧而對抗君主,也請用統計理财方法來剝奪他。

    &rdquo桓公說:&ldquo何謂用統計理财方法來剝奪?&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統計有四分之三的糧食掌握在國家手裡時,就通知百姓都來買糧,按照君主之所藏盡量出賣。

    糧價就會互相影響而跌價十分之三。

    剩下的糧食以貨币收購,糧價按跌落回來的标準,大夫也就無法擡高糧價了。

    國君發放俸祿也用錢而不用糧,全部糧食就都被國家掌握起來。

    最後國君把其中十分之七的糧食拿出來,也就是留三成,貸出七成,赈濟貧民,也是一種仁義的舉動。

    這樣,采取措施使糧價跌落,是對付大夫的一個辦法;靠鄉的市場管住糧價,而對大夫所住的城市進行收取,是對付大夫的又一個辦法;投出糧食與物資,既博得仁義之名,又平抑其他物資價格,是對付大夫的最後一個辦法。

    一切都要掌握時機而決定進退。

    所以說:成王業者善于掌握時機,稱聖人的善于掌握變化。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特告訴我:&lsquo把天子的葬衣定為三百件,固然太吝啬了,但要想削減大夫财富,則可以照此而行。

    &rsquo這項使大夫散财厚葬的主意如何?&rdquo管仲說:&ldquo這不是法家的辦法。

    讓大夫把墳墓修得很高,把墓室修得很美,必然侵奪農事和市場上的傭工,不是利國之道。

    百姓死後也不可用彩帛作為覆棺之物,而埋于地下。

    善于治國的人,隻需掌握市場時機而采取有緩有急的措施,就可以控制大夫了。

    這叫作運用國家的統計理财工作。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請問國家的争奪之事是怎樣出現的?&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是從宗戚開始的。

    &rdquo醒公說:&ldquo何謂由宗戚開始?&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一國的國君,生下弟兄十人,就分封為十個國家;生弟兄五人,就分封為五個國家。

    他們傳了三代以後,彼此僅是同族同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