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至數
關燈
小
中
大
quo管仲回答說:&ldquo梁聚的話不對。
輕賦稅則國家倉凜空虛,薄征收則兵器工具不足。
兵器、工具不足則皮、帛不能出口,國家倉凜空虛則戰士低賤無祿。
對外,皮貨和絲帛不能輸出于天下各國;對内,國家的戰士又處境低賤。
梁聚的話顯然是錯誤的。
國君有山,山中産銅,可用銅鑄造錢币。
如能用錢币折算糧食發放全國俸祿,糧食就全都囤集在國家手裡,糧價可上漲十倍。
農民晚睡早起,不用驅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産量。
這樣一來,戰士隻要有從前一半的糧食俸祿,就可以為國效命;農民又晚睡早起而努力耕作不止。
所以,善于主持國家的人,不必直接用言語驅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為所驅使;不必直接用言語利用百姓,而百姓不得不為所利用。
這樣,使百姓沒有不為他所用、為他所使的。
梁聚的意見是錯誤的。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有一個名叫請士的人對我說:何以不對各種有才能的人進行管束?&rdquo管仲說:&ldquo何謂管束有才能的人?&rdquo桓公說:&ldquo就是為了使智者全部拿出智慧,謀士全部拿出謀略,百工全部拿出技巧。
這樣做,就可以治國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請士的話是錯誤的。
俸祿輕,士人就不肯死難;币值低,士人就輕視獎賞;物價低,謀生易,士人就苟且偷生。
國家有此三種怠情現象,還有什麼辦法呢?如果把糧食的七成操縱在國家手裡,隻讓三成在下面流通,謀士就可以用盡他們的謀略,智士就可以用盡他們的智慧,勇士也就不惜生命了。
請士的話是錯誤言論,因為不懂得輕重之術,就隻能叫作錯誤的言論。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從前周朝享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行于天下,然而竟被下面篡奪了。
下面是用的什麼辦法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國君在不同地區得到貢物,是放在市場上自一由買賣的。
這樣,利用黃金買賣是一個辦法,利用一江一一陽一之珠買賣是一個辦法,利用秦地明山所産的曾青是一個辦法。
這叫作以少變多,以小變大,也屬于輕重之數的範圍。
&rdquo桓公說:&ldquo天下的理财方法全屬于輕重之術麼?&rdquo管仲說:&ldquo例如現在糧價上升十倍而其他物資價格尚低,大夫便把商入找來說:&lsquo請替我販賣糧食而收購其他物資。
&rsquo如果糧食原價為一,這就有九倍盈利。
由于糧貴而其他物資尚賤,這樣,大夫就買進來九倍的物資。
待糧價恢複原狀,又把這九倍的物資加價銷出去。
貨物推銷到民間,九倍的貨币又進入大夫之手。
結果錢、糧的赢餘收入都歸大夫了。
天子成了客位,大夫卻随時出頭露面。
精通糧食業務的官員外逃,被别國諸侯接納為官。
他們結聚朋一黨一,操縱物價,包攬市場民用。
就國内說,大夫自謀私利而不肯盡忠;就國外說,諸侯串通結聚朋一黨一。
精通糧食業務的官員則外逃。
所以天子便喪失了他的政權。
&rdquo桓公說:&ldquo講得好。
&rdquo 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保證終身享有天下而不失。
有辦法做到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這辦法不要先在普天下實行,隻可先在本國實行。
&rdquo桓公說:&ldquo這話是什麼意思?&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國内土地的大小和土壤的肥瘠是有定數的,全年糧食的消費和剩餘也有定數。
主持國政的,隻需經營好糧食就行。
也就是說,無論某縣的土地多大,也無論某縣多小,都必須有一筆貨币貯備。
在該縣州裡向農民貸放公款。
到了大秋,糧價下降三分之一,國君便下令通告郡縣屬大夫管轄的裡邑都來向政府一交一售糧食。
糧價與時價相同,為國家把糧食貯藏起來。
結果,國内糧食如果算作三分,有二分掌握在國家手裡。
翌年春天,糧價成倍上漲,就是因為此法。
夏天,便把糧食按市價發放民間,此時百姓正需要糧食經營農事。
到了大秋,就對農民說:&lsquo過去存在你手裡的糧食是多少,現在國家要求折成錢數歸還。
&rsquo百姓說:&lsquo手裡無錢隻好還糧。
&rsquo結果農民剩下的十分之三的糧食又歸國家了。
這樣,利用糧價的上漲,掌握季節的變化,無不是國家的理财之道。
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糧,是通過流通拿到國家手裡的;取用百姓的糧食,是通過季節價格變化拿到手裡的。
囤積低價的糧食,再用高價賣出去,這都是有效的辦法。
這樣做,哪裡還容有自謀私利的大夫獨自囤糧食呢?至于各諸侯國的糧食,如果他們的糧價是十,我們是二十,那麼各諸侯國的糧食就流歸我國了。
如果他們是二十,我們是十,我們的
輕賦稅則國家倉凜空虛,薄征收則兵器工具不足。
兵器、工具不足則皮、帛不能出口,國家倉凜空虛則戰士低賤無祿。
對外,皮貨和絲帛不能輸出于天下各國;對内,國家的戰士又處境低賤。
梁聚的話顯然是錯誤的。
國君有山,山中産銅,可用銅鑄造錢币。
如能用錢币折算糧食發放全國俸祿,糧食就全都囤集在國家手裡,糧價可上漲十倍。
農民晚睡早起,不用驅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産量。
這樣一來,戰士隻要有從前一半的糧食俸祿,就可以為國效命;農民又晚睡早起而努力耕作不止。
所以,善于主持國家的人,不必直接用言語驅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為所驅使;不必直接用言語利用百姓,而百姓不得不為所利用。
這樣,使百姓沒有不為他所用、為他所使的。
梁聚的意見是錯誤的。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 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有一個名叫請士的人對我說:何以不對各種有才能的人進行管束?&rdquo管仲說:&ldquo何謂管束有才能的人?&rdquo桓公說:&ldquo就是為了使智者全部拿出智慧,謀士全部拿出謀略,百工全部拿出技巧。
這樣做,就可以治國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請士的話是錯誤的。
俸祿輕,士人就不肯死難;币值低,士人就輕視獎賞;物價低,謀生易,士人就苟且偷生。
國家有此三種怠情現象,還有什麼辦法呢?如果把糧食的七成操縱在國家手裡,隻讓三成在下面流通,謀士就可以用盡他們的謀略,智士就可以用盡他們的智慧,勇士也就不惜生命了。
請士的話是錯誤言論,因為不懂得輕重之術,就隻能叫作錯誤的言論。
&rdquo 桓公問管仲說:&ldquo從前周朝享有天下,諸侯賓服,名教行于天下,然而竟被下面篡奪了。
下面是用的什麼辦法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國君在不同地區得到貢物,是放在市場上自一由買賣的。
這樣,利用黃金買賣是一個辦法,利用一江一一陽一之珠買賣是一個辦法,利用秦地明山所産的曾青是一個辦法。
這叫作以少變多,以小變大,也屬于輕重之數的範圍。
&rdquo桓公說:&ldquo天下的理财方法全屬于輕重之術麼?&rdquo管仲說:&ldquo例如現在糧價上升十倍而其他物資價格尚低,大夫便把商入找來說:&lsquo請替我販賣糧食而收購其他物資。
&rsquo如果糧食原價為一,這就有九倍盈利。
由于糧貴而其他物資尚賤,這樣,大夫就買進來九倍的物資。
待糧價恢複原狀,又把這九倍的物資加價銷出去。
貨物推銷到民間,九倍的貨币又進入大夫之手。
結果錢、糧的赢餘收入都歸大夫了。
天子成了客位,大夫卻随時出頭露面。
精通糧食業務的官員外逃,被别國諸侯接納為官。
他們結聚朋一黨一,操縱物價,包攬市場民用。
就國内說,大夫自謀私利而不肯盡忠;就國外說,諸侯串通結聚朋一黨一。
精通糧食業務的官員則外逃。
所以天子便喪失了他的政權。
&rdquo桓公說:&ldquo講得好。
&rdquo 桓公又問管仲說:&ldquo保證終身享有天下而不失。
有辦法做到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這辦法不要先在普天下實行,隻可先在本國實行。
&rdquo桓公說:&ldquo這話是什麼意思?&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國内土地的大小和土壤的肥瘠是有定數的,全年糧食的消費和剩餘也有定數。
主持國政的,隻需經營好糧食就行。
也就是說,無論某縣的土地多大,也無論某縣多小,都必須有一筆貨币貯備。
在該縣州裡向農民貸放公款。
到了大秋,糧價下降三分之一,國君便下令通告郡縣屬大夫管轄的裡邑都來向政府一交一售糧食。
糧價與時價相同,為國家把糧食貯藏起來。
結果,國内糧食如果算作三分,有二分掌握在國家手裡。
翌年春天,糧價成倍上漲,就是因為此法。
夏天,便把糧食按市價發放民間,此時百姓正需要糧食經營農事。
到了大秋,就對農民說:&lsquo過去存在你手裡的糧食是多少,現在國家要求折成錢數歸還。
&rsquo百姓說:&lsquo手裡無錢隻好還糧。
&rsquo結果農民剩下的十分之三的糧食又歸國家了。
這樣,利用糧價的上漲,掌握季節的變化,無不是國家的理财之道。
君主取用大夫的存糧,是通過流通拿到國家手裡的;取用百姓的糧食,是通過季節價格變化拿到手裡的。
囤積低價的糧食,再用高價賣出去,這都是有效的辦法。
這樣做,哪裡還容有自謀私利的大夫獨自囤糧食呢?至于各諸侯國的糧食,如果他們的糧價是十,我們是二十,那麼各諸侯國的糧食就流歸我國了。
如果他們是二十,我們是十,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