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蓄
關燈
小
中
大
虛,乘民之緩急,正其号令而禦其大準,然後萬乘可資也。
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裡。
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
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币,以黃金為中币,以刀布為下币。
三币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财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也。
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一;令曰八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九。
先王知其然,故不求于萬民而籍于号令也。
【譯文】 國家有十年的糧食貯備,而人民的糧食還不夠吃,人民就想用自己的技能求取君主的俸祿;國君不經營山海(鹽鐵)的大量收入,而人民的用度還不充足,人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換取君主的金錢。
所以,國君能控制糧食,掌握貨币,依靠國家的有餘控制民間的不足,人民就沒有不依附于君主的了。
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貨币,是人民的一交一易手段。
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掌握他們的流通手段來控制主宰他們生命的糧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
人們總是相信愛己之人而死于謀求财利,這是普天下的通例。
百姓又總是予之則喜,奪之則怒,這也是人之常情。
先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給予人民利益時,要求形式鮮明;在奪取人民利益時,則要求不露内情。
這樣,人民就與君主親愛了。
&ldquo租籍&rdquo,是強制進行征收的;&ldquo租稅&rdquo,是經過謀劃索取的。
成就王霸之業的君主,避免強制征收的形式,保留他經過謀劃的索取,這樣,天下就樂于服從了。
經濟權益由國家統一掌握,這樣的國家強大無敵;分兩家掌握,軍事力量将削弱一半;分三家掌握,就無力出兵作戰;分四家掌握,其國家一定滅亡。
先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杜絕民間謀取高利,限制他們獲利的途徑。
因此,予之、奪之決定于國君,貧之、富之也決定于國君。
這樣,人民就擁戴國君有如日月,親近國君有如父母了。
凡将治國,不懂得輕重之術,就不能組織經濟之&ldquo籠&rdquo來控制民間;不能夠調劑民利,就不能講求管制經濟來實現國家大治。
所以,一個萬乘之國如果出現了萬金的大商賈,一個千乘之國如果出現了千金的大商賈,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國家大量流失财利的結果,臣子就不肯盡忠,戰士也不肯效死了。
年景有豐有歉,故糧價有貴有賤;号令有緩有急,故物價有高有低。
如果人君不能及時治理,富商就進出于市場,利用人民的困難,牟取百倍的厚利。
相同的土地,強者善于掌握;相同的财産,智者善于收羅。
往往是智者可以攫取十倍的高利,而愚者連本錢都撈不回來。
如果人君不能及時調劑,民間财産就會出現百倍的差距。
人太富了,利祿就驅使不動;太窮了,刑罰就威懾不住。
法令的不能貫徹,萬民的不能治理,是由于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緣故。
而且,君主經過計算度量,耕田墾地多少,本來是心中有數的;百姓口糧,也算有每人一定畝數的土地。
統計一下産糧和存糧本來是夠吃夠用的。
然而人民仍有挨餓吃不上飯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糧食被囤積起來了。
君主鑄造發行的貨币,是民間的一交一易手段。
這也算好了每人需要幾百幾千的數目。
然而仍有人用費不足,錢不夠用,這又是為什麼呢?錢财被積聚起來了。
所以,一個君主,如不能散開囤積,調劑餘缺,分散兼并的财利,調節人民的用費,即使加強農業,督促生産,而且自己在那裡無休止地鑄造貨币,也隻是造成一人民互相一奴一役而已,怎麼能算得上國家得治呢? 年景遇上豐收,農民糧食賣不出去,連豬狗都吃人食。
年景遇上災荒,買糧一釜要花十貫錢,而且道有餓民。
這難道是因為地力不足而糧食不夠吃所造成的麼?這是因為往年糧價太低,豬狗都吃人食,所以下一年的民食就不足了。
商品遇上落價,就按照工價的一半也賣不出去,人民生産不夠本錢。
商品遇上漲價,就是出十倍高價也買不到手,人民需要不得滿足。
這難道是由于東西本來太少,生産和貯存不夠所造成的麼?這是因為錯過了調節人民财利的時機,财物價格就波動起來。
所以善治國者總是在民間物資不足時,把庫存的東西供一應出去;而在民間物資有餘時,把市場的商品收購起來。
民間物資有餘就肯于低價賣出,故君主應該以低價收購;民間物資不足就肯于高價買進,故君主應該以高價售出。
用低價收購,用高價抛售,君主不但有十倍的盈利,而且物資财貨的價格也可以得到調節後的穩定。
輕重之術的巨大利益,就在于先用較高價格購取廉價的商品,然後再用較低價格銷出這些平價的物資。
各種物資的餘
玉起于禺氏,金起于汝漢,珠起于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裡。
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
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于其重,以珠玉為上币,以黃金為中币,以刀布為下币。
三币握之則非有補于暖也,食之則非有補于飽也,先王以守财物,以禦民事,而平天下也。
今人君籍求于民,令曰十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一;令曰八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二;令曰五日而具,則财物之賈什去半;朝令而夕具,則财物之賈什去九。
先王知其然,故不求于萬民而籍于号令也。
【譯文】 國家有十年的糧食貯備,而人民的糧食還不夠吃,人民就想用自己的技能求取君主的俸祿;國君不經營山海(鹽鐵)的大量收入,而人民的用度還不充足,人民就想用自己的事業換取君主的金錢。
所以,國君能控制糧食,掌握貨币,依靠國家的有餘控制民間的不足,人民就沒有不依附于君主的了。
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貨币,是人民的一交一易手段。
所以,善于治國的君主,掌握他們的流通手段來控制主宰他們生命的糧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
人們總是相信愛己之人而死于謀求财利,這是普天下的通例。
百姓又總是予之則喜,奪之則怒,這也是人之常情。
先王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在給予人民利益時,要求形式鮮明;在奪取人民利益時,則要求不露内情。
這樣,人民就與君主親愛了。
&ldquo租籍&rdquo,是強制進行征收的;&ldquo租稅&rdquo,是經過謀劃索取的。
成就王霸之業的君主,避免強制征收的形式,保留他經過謀劃的索取,這樣,天下就樂于服從了。
經濟權益由國家統一掌握,這樣的國家強大無敵;分兩家掌握,軍事力量将削弱一半;分三家掌握,就無力出兵作戰;分四家掌握,其國家一定滅亡。
先王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杜絕民間謀取高利,限制他們獲利的途徑。
因此,予之、奪之決定于國君,貧之、富之也決定于國君。
這樣,人民就擁戴國君有如日月,親近國君有如父母了。
凡将治國,不懂得輕重之術,就不能組織經濟之&ldquo籠&rdquo來控制民間;不能夠調劑民利,就不能講求管制經濟來實現國家大治。
所以,一個萬乘之國如果出現了萬金的大商賈,一個千乘之國如果出現了千金的大商賈,這說明什麼呢?這說明國家大量流失财利的結果,臣子就不肯盡忠,戰士也不肯效死了。
年景有豐有歉,故糧價有貴有賤;号令有緩有急,故物價有高有低。
如果人君不能及時治理,富商就進出于市場,利用人民的困難,牟取百倍的厚利。
相同的土地,強者善于掌握;相同的财産,智者善于收羅。
往往是智者可以攫取十倍的高利,而愚者連本錢都撈不回來。
如果人君不能及時調劑,民間财産就會出現百倍的差距。
人太富了,利祿就驅使不動;太窮了,刑罰就威懾不住。
法令的不能貫徹,萬民的不能治理,是由于社會上貧富不均的緣故。
而且,君主經過計算度量,耕田墾地多少,本來是心中有數的;百姓口糧,也算有每人一定畝數的土地。
統計一下産糧和存糧本來是夠吃夠用的。
然而人民仍有挨餓吃不上飯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糧食被囤積起來了。
君主鑄造發行的貨币,是民間的一交一易手段。
這也算好了每人需要幾百幾千的數目。
然而仍有人用費不足,錢不夠用,這又是為什麼呢?錢财被積聚起來了。
所以,一個君主,如不能散開囤積,調劑餘缺,分散兼并的财利,調節人民的用費,即使加強農業,督促生産,而且自己在那裡無休止地鑄造貨币,也隻是造成一人民互相一奴一役而已,怎麼能算得上國家得治呢? 年景遇上豐收,農民糧食賣不出去,連豬狗都吃人食。
年景遇上災荒,買糧一釜要花十貫錢,而且道有餓民。
這難道是因為地力不足而糧食不夠吃所造成的麼?這是因為往年糧價太低,豬狗都吃人食,所以下一年的民食就不足了。
商品遇上落價,就按照工價的一半也賣不出去,人民生産不夠本錢。
商品遇上漲價,就是出十倍高價也買不到手,人民需要不得滿足。
這難道是由于東西本來太少,生産和貯存不夠所造成的麼?這是因為錯過了調節人民财利的時機,财物價格就波動起來。
所以善治國者總是在民間物資不足時,把庫存的東西供一應出去;而在民間物資有餘時,把市場的商品收購起來。
民間物資有餘就肯于低價賣出,故君主應該以低價收購;民間物資不足就肯于高價買進,故君主應該以高價售出。
用低價收購,用高價抛售,君主不但有十倍的盈利,而且物資财貨的價格也可以得到調節後的穩定。
輕重之術的巨大利益,就在于先用較高價格購取廉價的商品,然後再用較低價格銷出這些平價的物資。
各種物資的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