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法解
關燈
小
中
大
犯禁以振之。
&rdquo 治國有&ldquo三器&rdquo,亂國有&ldquo六攻&rdquo。
明君能克制六攻而設置三器,則國家稱治;昏君不能克制六攻而設置三器,故國家不治。
什麼是三器呢?就是:号令、刑殺、祿賞。
什麼是六攻呢?就是:親者、貴者、财貨、女色、巧佞之臣、玩好之物。
三器的用途是什麼呢?回答說:沒有号令就無法使役臣下,沒有刑殺就無法威服民衆,沒有祿賞就無法鼓勵人民。
六攻的壞處是什麼呢?回答說:雖不聽法令而可以安然存在,雖違犯禁律而可以豁免罪刑,雖沒有立功而可以發财緻富。
國家有不聽法令而安然存在的情況,号令就不能推動臣下;有違犯禁律而免于刑罪的情況,刑殺就不能威懾民衆;有無功而發财緻富的情況,祿賞就不能鼓勵百姓;号令不能推動臣下,刑殺不能威懾民衆。
祿賞不能鼓勵百姓,人君就沒有可以保全自己地位的東西了。
那麼,英明君主應該怎麼辦呢?英明君主是不為這六者變更号令,不為這六者疑止或施加刑殺,也不為這六者增加或減少祿賞的。
所以說:&ldquo植固不動,奇邪乃恐。
奇革邪化,令往民移。
&rdquo 凡是人君,都保護着億萬民衆而占有他們,督察着億萬部族而使役他們。
因此,他運用天地、日月、四時,作為主宰,作為根據,來治理天下。
天覆萬物而沒有例外,其恩惠無所不在;地載萬物而沒有遺棄,穩定而不動。
故無不生長繁育。
聖人效法它們來保護萬民,所以,萬民沒有不得到經常生計的。
得到經常生計,就沒有不為君主效力的了。
所以說:&ldquo法天合德,象地無親。
&rdquo 日月的光明沒有偏私,所以沒有得不到光照的地方;聖人效法它們,來燭照萬民,所以能夠明察,這就沒有看不到的善良行為,也沒有隐蔽得住的惡事。
沒有看不到的善行和沒有隐蔽着的惡事,就可以做到賞罰準确而堅定。
賞罰準确堅定,則好事得到鼓勵,壞事得到禁止。
所以說:&ldquo參于日月。
&rdquo 四時的運行,準确、固定而明顯。
聖人效法它,使用萬民,所以事情總是不失時效。
所以說:&ldquo伍于四時。
&rdquo 凡是民衆,對他們愛護,他們就親近;為他們謀利益,他們就歸附。
因此,明君實行福利措施來招引他們,表明愛護之意來親近他們。
隻謀利而不愛護,民衆就歸附而不親近;隻愛護而不謀利,民衆就親近而不肯歸附。
愛與利兼而行之,那就君臣喜悅,朋友喜悅,兄弟喜悅,父子喜悅了。
愛、利兼行的結果,在戰時,敵國的四境雖固都不能據守。
所以說:&ldquo悅衆在愛施。
&rdquo 凡國君之所以能赢得民衆擁護,是因為有愛民和施利于民的德惠。
愛民之心若是有了改變,對于财利若是有所吞并,就不能完全赢得民從了。
所以說:&ldquo有衆在廢私。
&rdquo 君主雖有愛民和施利的德惠,并且也沒有偏私之處,但君主的個人操行不好,也是不配朝會遠方君主的。
因此要端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整頓家庭之間的名分,整饬男女的分别,區别親疏遠近的不同,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彰明顯著,這樣,近處的民衆都來親近,遠國的民衆也來歸附。
所以說:&ldquo召遠在修近。
&rdquo 關于&ldquo閉禍在除怨&rdquo,不是說有了怨才去清除,而是要保持所在之地經常不發生人怨。
凡是禍亂的發生,乃生于怨咎;怨咎所生,生于非理。
因此,明君管理民衆一定要有原則,使役他們一定要有道德,施予報酬一定要恰當,說話一定要正确,刑罰一定要合理。
這樣,民衆就沒有郁怨之心,也沒有憾恨之意了。
這樣禍亂就不會發生,君主地位也不至陷于危險。
所以說:&ldquo閉禍在除怨。
&rdquo 凡人君所以能保持尊嚴而安定,在于有賢的佐臣。
佐臣賢,則君主尊嚴,國家安定,人民得治;得不到賢的佐臣,則君主卑辱,國家危殆,人民叛亂。
所以說:&ldquo備長在乎任賢&rdquo。
人,沒有不愛利惡害的。
因此,與天下人同利的,天下人就擁護他;獨占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就圖謀他。
天下人所圖謀的,地位雖然确立也必然倒台;天下人所擁護的,地位雖然尊高也沒有危險。
所以說:&ldquo安高在乎同利。
&rdquo
&rdquo 治國有&ldquo三器&rdquo,亂國有&ldquo六攻&rdquo。
明君能克制六攻而設置三器,則國家稱治;昏君不能克制六攻而設置三器,故國家不治。
什麼是三器呢?就是:号令、刑殺、祿賞。
什麼是六攻呢?就是:親者、貴者、财貨、女色、巧佞之臣、玩好之物。
三器的用途是什麼呢?回答說:沒有号令就無法使役臣下,沒有刑殺就無法威服民衆,沒有祿賞就無法鼓勵人民。
六攻的壞處是什麼呢?回答說:雖不聽法令而可以安然存在,雖違犯禁律而可以豁免罪刑,雖沒有立功而可以發财緻富。
國家有不聽法令而安然存在的情況,号令就不能推動臣下;有違犯禁律而免于刑罪的情況,刑殺就不能威懾民衆;有無功而發财緻富的情況,祿賞就不能鼓勵百姓;号令不能推動臣下,刑殺不能威懾民衆。
祿賞不能鼓勵百姓,人君就沒有可以保全自己地位的東西了。
那麼,英明君主應該怎麼辦呢?英明君主是不為這六者變更号令,不為這六者疑止或施加刑殺,也不為這六者增加或減少祿賞的。
所以說:&ldquo植固不動,奇邪乃恐。
奇革邪化,令往民移。
&rdquo 凡是人君,都保護着億萬民衆而占有他們,督察着億萬部族而使役他們。
因此,他運用天地、日月、四時,作為主宰,作為根據,來治理天下。
天覆萬物而沒有例外,其恩惠無所不在;地載萬物而沒有遺棄,穩定而不動。
故無不生長繁育。
聖人效法它們來保護萬民,所以,萬民沒有不得到經常生計的。
得到經常生計,就沒有不為君主效力的了。
所以說:&ldquo法天合德,象地無親。
&rdquo 日月的光明沒有偏私,所以沒有得不到光照的地方;聖人效法它們,來燭照萬民,所以能夠明察,這就沒有看不到的善良行為,也沒有隐蔽得住的惡事。
沒有看不到的善行和沒有隐蔽着的惡事,就可以做到賞罰準确而堅定。
賞罰準确堅定,則好事得到鼓勵,壞事得到禁止。
所以說:&ldquo參于日月。
&rdquo 四時的運行,準确、固定而明顯。
聖人效法它,使用萬民,所以事情總是不失時效。
所以說:&ldquo伍于四時。
&rdquo 凡是民衆,對他們愛護,他們就親近;為他們謀利益,他們就歸附。
因此,明君實行福利措施來招引他們,表明愛護之意來親近他們。
隻謀利而不愛護,民衆就歸附而不親近;隻愛護而不謀利,民衆就親近而不肯歸附。
愛與利兼而行之,那就君臣喜悅,朋友喜悅,兄弟喜悅,父子喜悅了。
愛、利兼行的結果,在戰時,敵國的四境雖固都不能據守。
所以說:&ldquo悅衆在愛施。
&rdquo 凡國君之所以能赢得民衆擁護,是因為有愛民和施利于民的德惠。
愛民之心若是有了改變,對于财利若是有所吞并,就不能完全赢得民從了。
所以說:&ldquo有衆在廢私。
&rdquo 君主雖有愛民和施利的德惠,并且也沒有偏私之處,但君主的個人操行不好,也是不配朝會遠方君主的。
因此要端正君臣上下的名分,整頓家庭之間的名分,整饬男女的分别,區别親疏遠近的不同,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彰明顯著,這樣,近處的民衆都來親近,遠國的民衆也來歸附。
所以說:&ldquo召遠在修近。
&rdquo 關于&ldquo閉禍在除怨&rdquo,不是說有了怨才去清除,而是要保持所在之地經常不發生人怨。
凡是禍亂的發生,乃生于怨咎;怨咎所生,生于非理。
因此,明君管理民衆一定要有原則,使役他們一定要有道德,施予報酬一定要恰當,說話一定要正确,刑罰一定要合理。
這樣,民衆就沒有郁怨之心,也沒有憾恨之意了。
這樣禍亂就不會發生,君主地位也不至陷于危險。
所以說:&ldquo閉禍在除怨。
&rdquo 凡人君所以能保持尊嚴而安定,在于有賢的佐臣。
佐臣賢,則君主尊嚴,國家安定,人民得治;得不到賢的佐臣,則君主卑辱,國家危殆,人民叛亂。
所以說:&ldquo備長在乎任賢&rdquo。
人,沒有不愛利惡害的。
因此,與天下人同利的,天下人就擁護他;獨占天下利益的,天下人就圖謀他。
天下人所圖謀的,地位雖然确立也必然倒台;天下人所擁護的,地位雖然尊高也沒有危險。
所以說:&ldquo安高在乎同利。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