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法解
關燈
小
中
大
,離開雨而仰賴另外什麼東西的滋潤,那就無需尊天而貴風雨了。
現在人君之所以位尊而身安,就是因為他樹立了權勢并且推行了政令。
其所以能樹立權勢和推行政令,就是因為權勢和财利兩者的掌握沒有不在君主手裡的。
若使權勢和财利的掌握不專在君主之手,而有所分散,君主的地位就将日益輕賤,而權勢财利也将日益衰減,這是一條發生侵奪暴亂的道路。
所以說:&ldquo三經既饬,君乃有國。
&rdquo 乘夏天白日方長,要審理刑賞大事。
這必須宣明綱紀,公布儀法、制度,依理斷事。
這要求虛氣平心,而排除個人喜怒。
如果背棄法令而按照個人喜怒行事,禍亂便會發生,君位就會危險。
所以說:&ldquo喜無以賞,怒無以殺。
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今乃廢。
驟令而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禍乃始牙。
衆之所忿,寡不能圖。
&rdquo 冬天萬物收閉,百事盡止,過去一年的事情全部完成,來年的事情尚未開始。
乘此冬日無事,就來慎重考察國事的全部過程,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
有的工作,開頭感到容易而後來才發現困難;有的工作,開頭不被注意而後來卻無法補救。
這往往是利途不能開發,國事遇到困難的原因。
開頭感到容易的,人們就輕易對待它,輕易對待,就一定辦不到難成的大事;開頭不被注意的,人們就輕易放棄它,輕易放棄,就一定喪失無法補救的成果。
經常辦不到難成的大事,經常喪失無法補救的成果,這便是衰耗事業的道路。
因此,英明君主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慎重考察國事的全過程,辦事情一定預知它的成就,有成就一定預知它的作用,有作用一定預知它的利害後果。
辦事而不預知其成就,有成就而不預知其作用,有作用而不預知其利害後果,叫作輕舉妄動。
輕舉妄動者,其事不成,其功不立。
所以說:&ldquo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
&rdquo 凡是人君,都願意百姓遵行禮義。
人民若無禮義,則上下混亂而貴賤争奪。
所以說:&ldquo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祿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
&rdquo 凡是人君,都希望百姓親近君主而順從君意,希望百姓為國辦事而辦事勝任。
就民衆來說,不愛護他們就不來親近,不教訓他們就不順從君意。
因此,英明君主總普遍施愛來親近他們,宣明教訓來引導他們,順應他們力量,促進他們富足,愛惜他們的勞力,而不侵奪他們的農時,用這些為他們謀福利。
這樣,民衆就親近君主而順從君意,為國家辦事就勝任了。
所以說:&ldquo兼愛無遺,是謂君心。
必先順教,萬民鄉風。
旦暮利之,衆乃勝任。
&rdquo 治國的根本有兩條:一曰人,二曰事。
治人要求他一定效力,治事要求它一定完善。
人有逆有順,事情有分量尺度。
人心逆就不肯效力,事不合分量尺度就不可能完善。
事情不完善意味着有傷,人不肯效力意味着有怨。
所以說:&ldquo取人以己,成事以質。
&rdquo 所謂成事以質,就是要根據實際分量尺度行事;所謂取人以己,就是要考慮按&ldquo恕&rdquo道行事。
考慮恕道,就是想着比照自己,自己所不接受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所以說:&ldquo審用财,慎施報,察稱量。
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則費(拂),用力苦則勞矣。
&rdquo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使用民力過頭,事情就不會做得完善。
不完善而不斷返工,所以叫作&ldquo勞&rdquo。
君主用财吝啬,就不得人心,不得人心則發生怨恨。
用财而造怨,所以叫作&ldquo費&rdquo(拂)。
民衆怨起而不得平複,疲勞而不得休息,就一定産生摧毀破壞的想法。
所以說:&ldquo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
施報不得,禍乃始昌;禍昌而不悟,民乃自圖。
&rdquo 凡國家沒有法律,民衆就不知道怎樣行事;沒有制度,行事就沒有一個準則。
但有法律而不公正,有制度而不明确,則行政管理不靈。
行政管理不靈則國家混亂。
所以說:&ldquo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
&rdquo 凡是人民,沒有不惡刑而畏罪的。
所以,人君要嚴加教訓來告示他們,申明刑罰來做戒他們。
所以說:&ldquo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之,殺戮
現在人君之所以位尊而身安,就是因為他樹立了權勢并且推行了政令。
其所以能樹立權勢和推行政令,就是因為權勢和财利兩者的掌握沒有不在君主手裡的。
若使權勢和财利的掌握不專在君主之手,而有所分散,君主的地位就将日益輕賤,而權勢财利也将日益衰減,這是一條發生侵奪暴亂的道路。
所以說:&ldquo三經既饬,君乃有國。
&rdquo 乘夏天白日方長,要審理刑賞大事。
這必須宣明綱紀,公布儀法、制度,依理斷事。
這要求虛氣平心,而排除個人喜怒。
如果背棄法令而按照個人喜怒行事,禍亂便會發生,君位就會危險。
所以說:&ldquo喜無以賞,怒無以殺。
喜以賞,怒以殺,怨乃起,今乃廢。
驟令而不行,民心乃外,外之有徒,禍乃始牙。
衆之所忿,寡不能圖。
&rdquo 冬天萬物收閉,百事盡止,過去一年的事情全部完成,來年的事情尚未開始。
乘此冬日無事,就來慎重考察國事的全部過程,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
有的工作,開頭感到容易而後來才發現困難;有的工作,開頭不被注意而後來卻無法補救。
這往往是利途不能開發,國事遇到困難的原因。
開頭感到容易的,人們就輕易對待它,輕易對待,就一定辦不到難成的大事;開頭不被注意的,人們就輕易放棄它,輕易放棄,就一定喪失無法補救的成果。
經常辦不到難成的大事,經常喪失無法補救的成果,這便是衰耗事業的道路。
因此,英明君主詳察事物發展的道理,慎重考察國事的全過程,辦事情一定預知它的成就,有成就一定預知它的作用,有作用一定預知它的利害後果。
辦事而不預知其成就,有成就而不預知其作用,有作用而不預知其利害後果,叫作輕舉妄動。
輕舉妄動者,其事不成,其功不立。
所以說:&ldquo舉所美必觀其所終,廢所惡必計其所窮。
&rdquo 凡是人君,都願意百姓遵行禮義。
人民若無禮義,則上下混亂而貴賤争奪。
所以說:&ldquo慶勉敦敬以顯之、富祿有功以勸之,爵貴有名以休之。
&rdquo 凡是人君,都希望百姓親近君主而順從君意,希望百姓為國辦事而辦事勝任。
就民衆來說,不愛護他們就不來親近,不教訓他們就不順從君意。
因此,英明君主總普遍施愛來親近他們,宣明教訓來引導他們,順應他們力量,促進他們富足,愛惜他們的勞力,而不侵奪他們的農時,用這些為他們謀福利。
這樣,民衆就親近君主而順從君意,為國家辦事就勝任了。
所以說:&ldquo兼愛無遺,是謂君心。
必先順教,萬民鄉風。
旦暮利之,衆乃勝任。
&rdquo 治國的根本有兩條:一曰人,二曰事。
治人要求他一定效力,治事要求它一定完善。
人有逆有順,事情有分量尺度。
人心逆就不肯效力,事不合分量尺度就不可能完善。
事情不完善意味着有傷,人不肯效力意味着有怨。
所以說:&ldquo取人以己,成事以質。
&rdquo 所謂成事以質,就是要根據實際分量尺度行事;所謂取人以己,就是要考慮按&ldquo恕&rdquo道行事。
考慮恕道,就是想着比照自己,自己所不接受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所以說:&ldquo審用财,慎施報,察稱量。
故用财不可以啬,用力不可以苦,用财啬則費(拂),用力苦則勞矣。
&rdquo 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使用民力過頭,事情就不會做得完善。
不完善而不斷返工,所以叫作&ldquo勞&rdquo。
君主用财吝啬,就不得人心,不得人心則發生怨恨。
用财而造怨,所以叫作&ldquo費&rdquo(拂)。
民衆怨起而不得平複,疲勞而不得休息,就一定産生摧毀破壞的想法。
所以說:&ldquo民不足,令乃辱;民苦殃,令不行。
施報不得,禍乃始昌;禍昌而不悟,民乃自圖。
&rdquo 凡國家沒有法律,民衆就不知道怎樣行事;沒有制度,行事就沒有一個準則。
但有法律而不公正,有制度而不明确,則行政管理不靈。
行政管理不靈則國家混亂。
所以說:&ldquo正法直度,罪殺不赦,殺必信,民畏而懼,武威既明,令不再行。
&rdquo 凡是人民,沒有不惡刑而畏罪的。
所以,人君要嚴加教訓來告示他們,申明刑罰來做戒他們。
所以說:&ldquo頓卒怠倦以辱之,罰罪有過以懲之,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