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法解
關燈
小
中
大
不能勝六攻而立三器,故國不治。
三器者何也?曰:号令也、斧钺也、祿賞也。
六攻者何也?親也、貴也、貨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
三器之用何也?曰:非号令無以使下,非斧钺無以畏衆,非祿賞無以勸民。
六攻之敗何也?曰:雖不聽而可以得存,雖犯禁而可以得免,雖無功而可以得富。
夫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則号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則斧钺不足以畏衆;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賞不足以勸民。
号令不足以使下,斧钺不足以畏衆,祿賞不足以勸民,則人君無以自守也。
然則明君奈何?明君不為六者變更号令,不為六者疑錯斧钺,不為六者益損祿賞。
故曰:&ldquo植固而不動,奇邪乃恐。
奇革邪化,令往民移。
&rdquo 凡人君者,覆載萬民而兼有之,燭臨萬族而事使之。
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時為主、為質,以治天下。
天覆而無外也,其德無所不在;地載而無棄也,安固而不動,故莫不生殖。
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故莫不得其職姓,得其職姓,則莫不為用。
故曰:&ldquo法天合德,象地無親。
&rdquo 日月之明無私,故莫不得光。
聖人法之,以燭萬民,故能審察,則無遺善,無隐奸。
無遺善,無隐奸,則刑賞信必。
刑賞信必,則善勸而奸止。
故曰:&ldquo參于日月。
&rdquo 四時之行,信必而著明。
聖人法之,以事萬民,故不失時功。
故曰:&ldquo伍于四時。
&rdquo 凡衆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
是故明君設利以緻之,明愛以親之。
徒利而不愛,則衆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衆親而不至。
愛施俱行,則說君臣、說朋友、說兄弟、說父子。
愛施所設,四固不能守。
故曰:&ldquo說在愛施。
&rdquo 凡君所以有衆者,愛施之德也。
愛有所移,利有所并,則不能盡有。
故曰:&ldquo有衆在廢私。
&rdquo 愛施之德雖行而無私,内行不修,則不能朝遠方之君。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别,别疏數之差,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
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
故曰:&ldquo召遠在修近。
&rdquo 閉禍在除怨,非有怨乃除之,所事之地常無怨也。
凡禍亂之所生,生于怨咎;怨咎所生,生于非理。
是以明君之事衆也必經,使之必道,施報必當,出言必得,刑罰必理。
如此則衆無郁怨之心,無憾恨之意,如此則禍亂不生,上位不殆。
故曰:&ldquo閉禍在除怨也。
&rdquo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
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
故曰:&ldquo備長存乎任賢。
&rdquo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
天下所謀,雖立必隳;天下所持,雖高不危。
故曰:&ldquo安高在乎同利。
&rdquo 【譯文】 法,就是效法天地的方位,模拟四時的運行,來治理天下的。
四時的運行,有寒有暑,聖人效法它,所以有文有武。
天地的方位,有前有後,有左有右,聖人效法它,建立國家綱紀。
春生在左,秋殺在右;夏長在前,冬藏在後。
屬于生長之事,是文;屬于收藏之事,是武。
因此,文事在左,武事在右。
聖人模仿這些,來實行法令,來判斷事理。
凡有關法度之事,掌握不可以不正。
掌握不正則判斷不公,判斷不公則治獄不完全合理,辦事不完全得當。
治獄不完全合理,疏遠微賤的人們就無法申訴;辦事不完全得當,功利事業就不能充分舉辦。
功利事業不充分舉辦則國家貧窮,疏遠微賤者無法申冤則民間擾亂。
所以說:&ldquo凡将立事,正彼天植。
&rdquo 天植,就是心。
心正,就不會偏厚于近親,也不會加害于疏遠。
不偏厚于近親,不加害于疏遠,則國财沒有流失,民間沒有冤案。
國無失财,民無冤案,則事業沒有不興辦起來的,财物也沒有被棄置了的。
要想了解天心,需要在風雨的情況上判明。
所以說:&ldquo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
&rdquo 萬物都尊祟天而貴風雨。
所以尊崇天,是因為萬物沒有不接受天的意旨的;所以貴風雨,是因為萬物沒有不靠風吹動、靠雨滋潤的。
若使萬物離開天而接受另外什麼東西的意旨,離開風而仰賴另外什麼東西的吹動
三器者何也?曰:号令也、斧钺也、祿賞也。
六攻者何也?親也、貴也、貨也、色也、巧佞也、玩好也。
三器之用何也?曰:非号令無以使下,非斧钺無以畏衆,非祿賞無以勸民。
六攻之敗何也?曰:雖不聽而可以得存,雖犯禁而可以得免,雖無功而可以得富。
夫國有不聽而可以得存者,則号令不足以使下;有犯禁而可以得免者,則斧钺不足以畏衆;有無功而可以得富者,則祿賞不足以勸民。
号令不足以使下,斧钺不足以畏衆,祿賞不足以勸民,則人君無以自守也。
然則明君奈何?明君不為六者變更号令,不為六者疑錯斧钺,不為六者益損祿賞。
故曰:&ldquo植固而不動,奇邪乃恐。
奇革邪化,令往民移。
&rdquo 凡人君者,覆載萬民而兼有之,燭臨萬族而事使之。
是故以天地、日月、四時為主、為質,以治天下。
天覆而無外也,其德無所不在;地載而無棄也,安固而不動,故莫不生殖。
聖人法之以覆載萬民,故莫不得其職姓,得其職姓,則莫不為用。
故曰:&ldquo法天合德,象地無親。
&rdquo 日月之明無私,故莫不得光。
聖人法之,以燭萬民,故能審察,則無遺善,無隐奸。
無遺善,無隐奸,則刑賞信必。
刑賞信必,則善勸而奸止。
故曰:&ldquo參于日月。
&rdquo 四時之行,信必而著明。
聖人法之,以事萬民,故不失時功。
故曰:&ldquo伍于四時。
&rdquo 凡衆者,愛之則親,利之則至。
是故明君設利以緻之,明愛以親之。
徒利而不愛,則衆至而不親;徒愛而不利,則衆親而不至。
愛施俱行,則說君臣、說朋友、說兄弟、說父子。
愛施所設,四固不能守。
故曰:&ldquo說在愛施。
&rdquo 凡君所以有衆者,愛施之德也。
愛有所移,利有所并,則不能盡有。
故曰:&ldquo有衆在廢私。
&rdquo 愛施之德雖行而無私,内行不修,則不能朝遠方之君。
是故正君臣上下之義,飾父子兄弟夫妻之義,飾男女之别,别疏數之差,使君德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禮義章明。
如此則近者親之,遠者歸之。
故曰:&ldquo召遠在修近。
&rdquo 閉禍在除怨,非有怨乃除之,所事之地常無怨也。
凡禍亂之所生,生于怨咎;怨咎所生,生于非理。
是以明君之事衆也必經,使之必道,施報必當,出言必得,刑罰必理。
如此則衆無郁怨之心,無憾恨之意,如此則禍亂不生,上位不殆。
故曰:&ldquo閉禍在除怨也。
&rdquo 凡人君所以尊安者,賢佐也。
佐賢則君尊、國安、民治,無佐則君卑、國危、民亂。
故曰:&ldquo備長存乎任賢。
&rdquo 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惡害,是故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
天下所謀,雖立必隳;天下所持,雖高不危。
故曰:&ldquo安高在乎同利。
&rdquo 【譯文】 法,就是效法天地的方位,模拟四時的運行,來治理天下的。
四時的運行,有寒有暑,聖人效法它,所以有文有武。
天地的方位,有前有後,有左有右,聖人效法它,建立國家綱紀。
春生在左,秋殺在右;夏長在前,冬藏在後。
屬于生長之事,是文;屬于收藏之事,是武。
因此,文事在左,武事在右。
聖人模仿這些,來實行法令,來判斷事理。
凡有關法度之事,掌握不可以不正。
掌握不正則判斷不公,判斷不公則治獄不完全合理,辦事不完全得當。
治獄不完全合理,疏遠微賤的人們就無法申訴;辦事不完全得當,功利事業就不能充分舉辦。
功利事業不充分舉辦則國家貧窮,疏遠微賤者無法申冤則民間擾亂。
所以說:&ldquo凡将立事,正彼天植。
&rdquo 天植,就是心。
心正,就不會偏厚于近親,也不會加害于疏遠。
不偏厚于近親,不加害于疏遠,則國财沒有流失,民間沒有冤案。
國無失财,民無冤案,則事業沒有不興辦起來的,财物也沒有被棄置了的。
要想了解天心,需要在風雨的情況上判明。
所以說:&ldquo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
&rdquo 萬物都尊祟天而貴風雨。
所以尊崇天,是因為萬物沒有不接受天的意旨的;所以貴風雨,是因為萬物沒有不靠風吹動、靠雨滋潤的。
若使萬物離開天而接受另外什麼東西的意旨,離開風而仰賴另外什麼東西的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