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解

關燈
所以,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然用名器重寶來一交一結鄰國,也不免于滅亡的禍患。

    所以說:&ldquo主功有素,寶币莫為?&rdquo 後羿,是古代的善射者。

    他調和好弓箭而堅持掌握着。

    他操弓時,審明其高下,掌握必能射中目标的規律,故能百發百中。

    明主就象後羿一樣,調和其治國的法度,審明其當廢當立而堅持實行,掌握必治的規律,所以能做到多辦事而事多辦好。

    規律,使後羿必能命中,使君主必能治國。

    射箭的表面動作,不過是弓弦發出箭枝而已。

    所以說:&ldquo羿之道,非射也。

    &rdquo 造父,是善于馭馬的。

    他愛護自己的馬,調節它的飲食,度量馬力了解它的速度,所以能駛行遠路而馬不疲累。

    明君也同造父一樣,善于治理他的民衆,度量民力,了解他們的技能,所以建立了事功而人民不感到疲困。

    所以,技藝方術,使造父駛行遠路,使君主建立功名。

    至于馭馬的表面動作,不過是掌握馬的缰繩而已。

    所以說:&ldquo造父之術,非馭也。

    &rdquo 奚仲的制造車器,方圓曲直都合乎規矩鈎繩,所以機軸都很合适,用起來牢固快速,成器堅固持久。

    明君同奚仲一樣,言詞動作,都合乎方法策略,所以,各項治理都很适當,上下互相親近。

    &ldquo巧&rdquo,使奚仲能制成車器,使君主能治好國家。

    至于木材的砍削,不過是刀斧的動作而已。

    所以說:&ldquo奚仲之巧非削也。

    &rdquo 人民,有利則來,有害則去。

    人民趨利,就象水往下流一樣,不管東西南北。

    所以,要招來民衆,先創造對他們有利的條件,雖不招而民自至。

    如對他們有害,雖招而不來。

    所以說;&ldquo召遠者使無為焉。

    &rdquo 統治人民要象父母一樣,人民自然會親近和愛戴。

    以純厚來治理他們,用實惠來對待他們,雖然口裡不說我親近人民,人民也是會來親近的。

    如把人民當作仇敵一般統治,人民自然就會疏遠。

    治理他們不以厚道,對待他們沒有實惠,欺詐和虛僞都用上了,雖然口頭上說我要親近人民,人民也是不會親近的。

    所以說:&ldquo親近者言無事焉。

    &rdquo 明君能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作用在于内心。

    所謂&ldquo夜行&rdquo意思就是&ldquo心行&rdquo。

    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沒有人能夠與之抗争了。

    所以說;&ldquo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rdquo 作君主的,害人;作父母的,殘暴;作臣下的,不忠;作子、婦的,不孝。

    這四項是人的大過失。

    有大過失在身,雖有小的優點,不得稱之為賢。

    所謂平原,是指低窪的地面。

    雖有小的土堆,不能算作高。

    所以說:&ldquo平原之徑,奚有于高。

    &rdquo 作君主的,惠民;作父母的,慈愛;作臣子的,忠君;作子、婦的,孝親。

    這四項是人們的大德。

    有大德在身,雖有小過,不算不肖。

    所謂大山,是山中最高的。

    雖有小溝,不算作深。

    所以說:&ldquo大山之限,奚有于深。

    &rdquo 毀謗诽議賢者叫作&ldquo訾讆&rdquo,吹捧不肖之徒叫作&ldquo誓讆&rdquo。

    &ldquo訾讆&rdquo之人得用,君主的聰明就被蒙蔽,而毀謗或者吹捧的讒言就起來了。

    若是任用這種人管理大事,那就把事情辦壞而禍患臨頭。

    所以說:&ldquo訾讆之人,勿與任大。

    &rdquo 明君考慮事物,為天下全局打算,這叫作謀慮遠大。

    謀慮遠大則海内都受到他的恩澤,恩澤施布于天下,後世享受他的功業,愈久遠而利益愈多。

    所以說:&ldquo譕巨者可與遠舉。

    &rdquo 聖人總是選擇好可以說的話而後才說,選擇好可以做的事而後才做。

    苟得其利而有後來之患,苟得其樂而有後顧之憂,聖人是不做這種事情的。

    所以聖人&ldquo擇言&rdquo一定考慮其後顧之累,&ldquo擇行&rdquo一定要考慮其後顧之憂。

    所以說:&ldquo顧憂者可與緻道。

    &rdquo 小人,不用正道來讨人歡喜,他總是迎合君意而苟且取悅于君,追求财利而苟且得其财利。

    這樣的人,得利雖然很快,禍患的來臨也很急。

    所以聖人總是遠離他而不使用的。

    所以說:&ldquo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召也。

    &rdquo 辦一件大事而為天下取得長遠利益的,叫做&ldquo舉長&rdquo。

    舉長則受益的人衆多,而德義的影響深遠。

    所以說:&ldquo舉長者可遠見也。

    &rdquo 天的材器大,所以能兼覆萬物;地的材器大,所以能兼載萬物;人君的材器大,所以能容納各種事物而使衆人信賴。

    所以說:&ldquo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rdquo 貴富尊顯,使人民擁戴感激,君主沒有不願意的。

    問題是要求人民感懷自己,一定要行德而不厭倦,人民才可以感懷。

    所以說:&ldquo欲人之懷,定服而勿厭也。

    &rdquo 聖人要幹一件工作,首先問它是否合于理義,并估計其可能性。

    合于&ldquo義&rdquo則做,不合于&ldquo義&rdquo的則不做。

    有可能則做,沒有可能則不做。

    所以他所做到的事情,常常是寶貴的。

    小人做一件事,不問它是否合乎理義,不估計可能與不可能。

    不義的做,不可能的也做。

    所以他所做的事情,是靠不住的。

    所以說:&ldquo必得之事,不足賴也。

    &rdquo 聖人對一件事情的承諾與否,首先問它是否合于理義,并估計其可能性。

    合于&ldquo義&rdquo則承諾,不合于&ldquo義&rdquo則不承諾;有可能則承諾,沒有可能則作罷。

    所以他的諾言沒有不兌現的。

    小人則是不義也承諾,沒有可能也承諾,一張口就一定承諾。

    所以他的諾言是未必兌現的。

    所以說:&ldquo必諾之言,不足信也。

    &rdquo 謹慎對待一家的事情,則可在一個家庭裡有所建樹;謹慎對待一鄉的事情,則可在一個鄉裡有所建樹;謹慎對待一國的事情,則可在一國裡面有建樹;謹慎對待天下的事情,則可在天下的範圍有建樹。

    因此,謹慎處事的範圍小,則其所建樹的範圍也小;謹慎處事的範圍大,則其所建樹的範圍也大。

    所以說:&ldquo小謹者不大立。

    &rdquo 海不排斥水,所以能夠成為大海;山不排斥土石,所以能成為高山;明君不厭惡人民,所以能實現人口衆多;士不厭學,所以能成為聖人。

    飺,就是挑揀食品太嚴重。

    納谏,是為了安定君位的;吃東西,是為了強壯身體的。

    君主怕人進谏,君位就不安定;人們挑揀食品,身體就不肥壯。

    所以說:&ldquo飺食者不肥體。

    &rdquo 一講話就講道德忠信孝梯的,這是不能廢棄的話。

    天公平而無私,所以美與惡無所不覆;地公平而無私,所以小與大無所不載。

    不能廢棄的話,也是公平無私的,所以賢與不肖都可以應用。

    所以,不能廢棄的語言,是同天地一樣無私的。

    所以說:&ldquo有無棄之言者,必參之于天地也。

    &rdquo 明君授官任事,用其所長,不用其所短,所以事無不成而功無不立。

    昏君不懂得事物都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而求全責備。

    比如考慮事情定計劃,辯明禮義,是人之所長而卻是猿猴之所短;爬高走險,是猿猴之所長而卻是人之所短。

    用猿猴的所長要求人類,其政令就會失效而任務不能完成。

    所以說:&ldquo墜岸三仍,人之所大難也,而蝚蝯飲焉。

    &rdquo 明君做事,采用聖人的策劃,使用衆人的力量,而不用親自去辦。

    所以事成而得福。

    昏君自侍聰明,而不能運用聖人的策劃;自己逞能,而不依靠衆人的力量;一意孤行,而不聽正谏。

    所以事敗而生禍。

    所以說:&ldquo伐矜好專,舉事之禍也。

    &rdquo 馬,是用來騎乘到野外跑路的。

    所以,雖不在野外跑路,在養馬喂馬上,也不能懈怠其事。

    人民,是用來守國殺敵的。

    所以,雖不适守土戰争,在治民養民上,也不能懈怠其事。

    所以說:&ldquo不行其野,不違其馬。

    &rdquo 天生有四時,地生有萬财,它們以此養育萬物而不取任何報酬。

    明君是與天地相比配的。

    他教育人民按時生産,鼓勵人民耕織,以此提高人民生活,而不肯自矜其功,獨占其利。

    所以說:&ldquo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

    &rdquo 懶惰簡慢,以此事君就是不忠,以此事父母就是不孝,用此來辦事就不成功。

    所以說:&ldquo怠倦者不及也。

    &rdquo 用規矩劃方圓就能劃成,用尺寸量長短就能量好,用法度、政策來治理民衆就能安定。

    所以,事情不背于規範,其成效如神。

    所以說:&ldquo無廣者疑神。

    &rdquo 事奉君主而不盡力就要受刑,事奉父母而不盡力就無人親近,受業問學而不加倍努力就沒有成就。

    所以,早上不努力求進,晚上就沒有成果。

    所以說:&ldquo朝忘其事,夕失其功。

    &rdquo 内心信誠,名譽就美了;修身嚴肅認真,尊顯就來了。

    内心不誠實,名聲就壞了;修身簡饅松懈,污辱就來了。

    所以說:&ldquo邪氣襲内,正色乃衰也。

    &rdquo 為人君主而不懂君臣之間的道理來規正臣下,臣下就不會懂得作臣下的道理來事奉君主了。

    所以說:&ldquo君不君則臣不臣。

    &rdquo 為人父親而不懂父子之間的道理來管教子女,子女也就不會懂得作子女的道理來事奉父親了。

    所以說:&ldquo父不父則子不子。

    &rdquo 君臣相親,上下協調,萬民和睦,所以國君有命令,人民就會實行;上面有禁律,人民就不去違犯。

    君臣不親,上下不協調,萬民不和睦,所以令不能行,禁不能止,所以說:&ldquo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rdquo 說話有信用,動作莊重,衣冠端正,臣下就嚴肅了。

    說話輕率,動作無禮,衣冠不整,臣下就輕慢了。

    所以說:&ldquo衣冠不正則賓者不肅。

    &rdquo 儀法,是萬物的準則法式。

    法度,是萬民的儀表;禮儀,是尊卑的儀表。

    君主的舉動合乎儀法,政令就能推行;不合乎儀法程式政令就不能推行,所以說:&ldquo連退無儀則政令不行。

    &rdquo 作君主的,一溫一良寬厚則人民愛戴他;整齊莊嚴則人民敬畏他。

    人民愛戴就同他親近,人民敬畏就可以為他所用。

    人民親近君主而又為君主所用,這是君主所最需要的。

    所以說:&ldquo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rdquo 君主能使人民生活安定,人民事奉君主就會象事奉父母一樣。

    這樣,君主有憂人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