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解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山者,物之高者也。
惠者,主之高行也。
慈者,父母一之高行也。
忠者,臣之高行也。
孝者,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
故曰:&ldquo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rdquo 淵者,衆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主。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于親。
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臣下随而不忠則卑辱困窮,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
故曰:&ldquo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rdquo 天,覆萬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終而複始。
主,牧萬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終而複始。
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一之常也。
治之以義,終而複治。
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終而複始。
愛親善養,思敬奉教,子婦之常也。
以事其親,終而複始。
故天不失其常,則寒暑得其時,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則群臣得其義,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歡。
臣下不失其常,則事無過失,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其所以治也。
故曰:&ldquo天不變其常。
&rdquo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一之則也。
正谏死節,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辨焉。
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
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
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
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
故曰:&ldquo地不易其則。
&rdquo 春者,一陽一氣始上,故萬物生。
夏者,一陽一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一陰一氣始下,故萬物收。
冬者,一陰一氣畢下,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
故曰:&ldquo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rdquo 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
古以至今,不更其道。
故曰:&ldquo古今一也。
&rdquo 蛟龍,水蟲之神者也。
乘于水則神立,失于水則神廢。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
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
故曰:&ldquo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rdquo 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
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ldquo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rdquo 風,漂物者也。
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
雨,濡物者也。
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故曰:&ldquo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rdquo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
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而令乃行。
故曰:&ldquo貴有以行令也。
&rdquo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必為天下緻利除害也。
故德澤加于天下,惠施厚于萬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萬民歡盡其力而樂為上用。
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廪,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ldquo賤有以亡卑。
&rdquo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适,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适,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夫物莫虛至,必有以也。
故曰:&ldquo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rdquo 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之相得也,則主尊顯。
故曰:&ldquo銜令者君之尊也。
&rdquo 人主出言,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受其辭。
民受其辭則名聲章。
故曰:&ldquo受辭者名之運也。
&rdquo 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
不擾則民自循;不勞則民自試。
故曰:&ldquo上無事而民自試。
&rdquo 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祠器也。
故曰:&ldquo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rdquo 将将鴻鹄,貌之美者也。
貌美,故民歌之。
德義者,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美行德義也,而明主鴻鹄有之。
故曰:&ldquo鴻鹄将将,維民歌之。
&rdquo 濟濟者,誠莊事斷也;多士者,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殷民舉首而望文王,願為文王臣。
故曰:&ldquo濟濟多士,殷民化之。
&rdquo 纣之為主也,勞民力,奪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憯毒之使,施于天下。
故大臣不親,小民疾怨,天下叛之而願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
故曰:&ldquo纣之失也。
&rdquo 無儀法程式,蜚搖而無所定,謂之蜚蓬之間。
蜚蓬之間,明主不聽也。
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故曰:&ldquo蜚蓬之間,不在所賓。
&rdquo 道行則君臣親,父子安,諸生育。
故明主之務,務在行道,不顧小物。
燕爵,物之小者也。
故曰:&ldquo燕爵之集,道行不顧。
&rdquo 明主之動靜得理義,号令順民心,誅殺當其罪,賞賜當其功,故雖不用犧牲珪璧禱于鬼神,鬼神助之,天地與之,舉事而有福。
亂主之動作失義理,号令逆民心,誅殺不當其罪,賞賜不當其功,故雖用犧牲珪璧禱于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與,舉事而有禍。
故曰:&ldquo犧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
&rdquo 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
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雖不用寶币事諸侯,諸侯不敢犯也。
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
故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不免于死亡之患。
故曰:&ldquo主功有素,寶币奚為?&rdquo 羿,古之善射者也。
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
其操弓也,審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發而多中。
明主,猶羿也,平和其法,審其廢置而堅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舉而多當。
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
射者,弓弦發矢也。
故曰:&ldquo羿之道非射也。
&rdquo 造父,善馭馬者也。
善視其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其足走,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明主,猶造父也。
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審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傷。
故術者,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
馭者,操辔也。
故曰,&ldquo造父之術非馭也。
&rdquo 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鈎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
明主,猶奚仲也,言辭動作,皆中術數,故衆理相當,上下相親。
巧者,奚仲之所以為器也,主之所以為治也。
斫削者,斤刀也。
故曰:&ldquo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rdquo 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
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無擇也。
故欲來民者,先起其利,雖不召而民自至。
設其所惡,雖召之而民不來也。
故曰:&ldquo召遠者使無為焉。
&rdquo 莅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遇之(有)【真】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莅民如仇雠,則民疏之。
道之不厚,遇之無實,詐僞并起,雖言曰吾親民,民不親也。
故曰:&ldquo親近者言無事焉。
&rdquo 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為之在心。
所謂夜行者,心行也。
能心行德,則天下莫能與之争矣。
故曰:&ldquo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rdquo 為主而賊,為父母而暴,為臣下而不忠,為子婦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
大失在身,雖有小善,不得力賢。
所謂平原者,下澤也,雖有小封,不得為高。
故曰:&ldquo平原之隰,奚有于高?&rdquo 為主而惠,為父母而慈,為臣下而忠,為子婦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
高行在身,雖有小過,不為不肖。
所謂大山者,山之高者也,雖有小隈,不以為深。
故曰:&ldquo大山之隈,奚有于深?&rdquo 毀訾賢者之謂訾,推譽不肖之謂讆。
訾讆之人得用,則人主之明蔽,而毀譽之言起。
任之大事,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故曰:&ldquo訾讆之人,勿與任大。
&rdquo 明主之慮事也,為天下計者,謂之譕臣。
譕臣則海内被其澤,澤布于天下,後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
故曰:&ldquo譕臣者可與遠舉。
&rdquo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
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為也。
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擇行必顧其憂。
故曰:&ldquo顧憂者可與緻道。
&rdquo 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說,備利而偷得。
如此者,其得之雖速,禍患之至亦急。
故聖人去而不用也。
故曰:&ldquo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召也。
&rdquo 舉一而為天下長利者,謂之舉長。
舉長則被其利者衆,而德義之所見遠。
故曰:&ldquo舉長者可遠見也。
&rdquo 天之裁大,故能兼覆萬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載萬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衆人得比焉。
故曰:&ldquo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rdquo 貴富尊顯,民歸樂之,人主莫不欲也。
故欲民之懷樂己者,必服道德而勿厭也,而民懷樂之。
故曰:&ldquo美人之懷,定服而勿厭也。
&rdquo 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
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
可則求之,不可則止。
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
小人之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
故其所得事者,未嘗為賴也。
故曰:&ldquo必得之事,不足賴也。
&rdquo 聖人之諾已也
惠者,主之高行也。
慈者,父母一之高行也。
忠者,臣之高行也。
孝者,子婦之高行也。
故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主惠而不解則民奉養,父母慈而不解則子婦順,臣下忠而不解則爵祿至,子婦孝而不解則美名附。
故節高而不解,則所欲得矣;解,則不得。
故曰:&ldquo山高而不崩則祈羊至矣。
&rdquo 淵者,衆物之所生也,能深而不涸,則沈玉至。
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能寬裕純厚而不苛忮,則民人附。
父母者,子婦之所受教也,能慈仁教訓而不失理,則子婦孝。
臣下者,主之所用也,能盡力事上,則當于主。
子婦者,親之所以安也,能孝弟順親,則當于親。
故淵涸而無水則沈玉不至,主苛而無厚則萬民不附,父母暴而無恩則子婦不親,臣下随而不忠則卑辱困窮,子婦不安親則禍憂至。
故淵不涸,則所欲者至;涸,則不至。
故曰:&ldquo淵深而不涸則沈玉極。
&rdquo 天,覆萬物,制寒暑,行日月,次星辰,天之常也。
治之以理,終而複始。
主,牧萬民,治天下,莅百官,主之常也。
治之以法,終而複始。
和子孫,屬親戚,父母一之常也。
治之以義,終而複治。
敦敬忠信,臣下之常也。
以事其主,終而複始。
愛親善養,思敬奉教,子婦之常也。
以事其親,終而複始。
故天不失其常,則寒暑得其時,日月星辰得其序。
主不失其常,則群臣得其義,百官守其事。
父母不失其常,則子孫和順,親戚相歡。
臣下不失其常,則事無過失,而官職政治。
子婦不失其常,則長幼理而親疏和。
故用常者治,失常者亂。
天未嘗變,其所以治也。
故曰:&ldquo天不變其常。
&rdquo 地生養萬物,地之則也。
治安百姓,主之則也。
教護家事,父母一之則也。
正谏死節,臣下之則也。
盡力共養,子婦之則也。
地不易其則,故萬物生焉。
主不易其則,故百姓安焉。
父母不易其則,故家事辨焉。
臣下不易其則,故主無過失。
子婦不易其則,故親養備具。
故用則者安,不用則者危。
地未嘗易,其所以安也。
故曰:&ldquo地不易其則。
&rdquo 春者,一陽一氣始上,故萬物生。
夏者,一陽一氣畢上,故萬物長。
秋者,一陰一氣始下,故萬物收。
冬者,一陰一氣畢下,故萬物藏。
故春夏生長,秋冬收藏,四時之節也。
賞賜刑罰,主之節也。
四時未嘗不生殺也,主未嘗不賞罰也。
故曰:&ldquo春秋冬夏不更其節也。
&rdquo 天,覆萬物而制之;地,載萬物而養之;四時,生長萬物而收藏之。
古以至今,不更其道。
故曰:&ldquo古今一也。
&rdquo 蛟龍,水蟲之神者也。
乘于水則神立,失于水則神廢。
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
得民則威立,失民則威廢。
蛟龍待得水而後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後成其威。
故曰:&ldquo蛟龍得水而神可立也。
&rdquo 虎豹,獸之猛者也,居深林廣澤之中則人畏其威而載之。
人主,天下之有勢者也,深居則人畏其勢。
故虎豹去其幽而近于人,則人得之而易其威。
人主去其門而迫于民,則民輕之而傲其勢。
故曰:&ldquo虎豹托幽而威可載也。
&rdquo 風,漂物者也。
風之所漂,不避貴賤美惡。
雨,濡物者也。
雨之所堕,不避小大強弱。
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人雖遇漂濡而莫之怨也。
故曰:&ldquo風雨無鄉而怨怒不及也。
&rdquo 人主之所以令則行禁則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惡也。
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惡死,莫不欲利而惡害。
故上令于生、利人,則令行;禁于殺、害人,則禁止。
令之所以行者,必民樂其政也,而令乃行。
故曰:&ldquo貴有以行令也。
&rdquo 人主之所以使下盡力而親上者,必為天下緻利除害也。
故德澤加于天下,惠施厚于萬物,父子得以安,群生得以育,故萬民歡盡其力而樂為上用。
入則務本疾作以實倉廪,出則盡節死敵以安社稷,雖勞苦卑辱而不敢告也。
此賤人之所以亡其卑也。
故曰&ldquo賤有以亡卑。
&rdquo 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适,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适,則形體累而壽命損。
人惰而侈則貧,力而儉則富。
夫物莫虛至,必有以也。
故曰:&ldquo壽夭貧富無徒歸也。
&rdquo 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節之相得也,則主尊顯。
故曰:&ldquo銜令者君之尊也。
&rdquo 人主出言,順于理,合于民情,則民受其辭。
民受其辭則名聲章。
故曰:&ldquo受辭者名之運也。
&rdquo 明主之治天下也,靜其民而不擾,佚其民而不勞。
不擾則民自循;不勞則民自試。
故曰:&ldquo上無事而民自試。
&rdquo 人主立其度量,陳其分職,明其法式,以莅其民,而不以言先之,則民循正。
所謂抱蜀者,祠器也。
故曰:&ldquo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rdquo 将将鴻鹄,貌之美者也。
貌美,故民歌之。
德義者,行之美者也。
德義美,故民樂之。
民之所歌樂者,美行德義也,而明主鴻鹄有之。
故曰:&ldquo鴻鹄将将,維民歌之。
&rdquo 濟濟者,誠莊事斷也;多士者,多長者也。
周文王誠莊事斷,故國治。
其群臣明理以佐主,故主明。
主明而國治,竟内被其利澤,殷民舉首而望文王,願為文王臣。
故曰:&ldquo濟濟多士,殷民化之。
&rdquo 纣之為主也,勞民力,奪民财,危民死,冤暴之令,加于百姓;憯毒之使,施于天下。
故大臣不親,小民疾怨,天下叛之而願為文王臣者,纣自取之也。
故曰:&ldquo纣之失也。
&rdquo 無儀法程式,蜚搖而無所定,謂之蜚蓬之間。
蜚蓬之間,明主不聽也。
無度之言,明主不許也。
故曰:&ldquo蜚蓬之間,不在所賓。
&rdquo 道行則君臣親,父子安,諸生育。
故明主之務,務在行道,不顧小物。
燕爵,物之小者也。
故曰:&ldquo燕爵之集,道行不顧。
&rdquo 明主之動靜得理義,号令順民心,誅殺當其罪,賞賜當其功,故雖不用犧牲珪璧禱于鬼神,鬼神助之,天地與之,舉事而有福。
亂主之動作失義理,号令逆民心,誅殺不當其罪,賞賜不當其功,故雖用犧牲珪璧禱于鬼神,鬼神不助,天地不與,舉事而有禍。
故曰:&ldquo犧牲珪璧不足以享鬼神。
&rdquo 主之所以為功者,富強也。
故國富兵強,則諸侯服其政,鄰敵畏其威,雖不用寶币事諸侯,諸侯不敢犯也。
主之所以為罪者,貧弱也。
故國貧兵弱,戰則不勝,守則不固,雖出名器重寶以事鄰敵,不免于死亡之患。
故曰:&ldquo主功有素,寶币奚為?&rdquo 羿,古之善射者也。
調和其弓矢而堅守之。
其操弓也,審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發而多中。
明主,猶羿也,平和其法,審其廢置而堅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舉而多當。
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
射者,弓弦發矢也。
故曰:&ldquo羿之道非射也。
&rdquo 造父,善馭馬者也。
善視其馬,節其飲食,度量馬力,審其足走,故能取遠道而馬不罷,明主,猶造父也。
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審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傷。
故術者,造父之所以取遠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
馭者,操辔也。
故曰,&ldquo造父之術非馭也。
&rdquo 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規矩鈎繩,故機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
明主,猶奚仲也,言辭動作,皆中術數,故衆理相當,上下相親。
巧者,奚仲之所以為器也,主之所以為治也。
斫削者,斤刀也。
故曰:&ldquo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rdquo 民,利之則來,害之則去。
民之從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無擇也。
故欲來民者,先起其利,雖不召而民自至。
設其所惡,雖召之而民不來也。
故曰:&ldquo召遠者使無為焉。
&rdquo 莅民如父母,則民親愛之。
道之純厚,遇之(有)【真】實,雖不言曰吾親民,而民親矣。
莅民如仇雠,則民疏之。
道之不厚,遇之無實,詐僞并起,雖言曰吾親民,民不親也。
故曰:&ldquo親近者言無事焉。
&rdquo 明主之使遠者來而近者親也,為之在心。
所謂夜行者,心行也。
能心行德,則天下莫能與之争矣。
故曰:&ldquo唯夜行者獨有之乎。
&rdquo 為主而賊,為父母而暴,為臣下而不忠,為子婦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
大失在身,雖有小善,不得力賢。
所謂平原者,下澤也,雖有小封,不得為高。
故曰:&ldquo平原之隰,奚有于高?&rdquo 為主而惠,為父母而慈,為臣下而忠,為子婦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
高行在身,雖有小過,不為不肖。
所謂大山者,山之高者也,雖有小隈,不以為深。
故曰:&ldquo大山之隈,奚有于深?&rdquo 毀訾賢者之謂訾,推譽不肖之謂讆。
訾讆之人得用,則人主之明蔽,而毀譽之言起。
任之大事,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故曰:&ldquo訾讆之人,勿與任大。
&rdquo 明主之慮事也,為天下計者,謂之譕臣。
譕臣則海内被其澤,澤布于天下,後世享其功久遠而利愈多。
故曰:&ldquo譕臣者可與遠舉。
&rdquo 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
偷得利而後有害,偷得樂而後有憂者,聖人不為也。
故聖人擇言必顧其累,擇行必顧其憂。
故曰:&ldquo顧憂者可與緻道。
&rdquo 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說,備利而偷得。
如此者,其得之雖速,禍患之至亦急。
故聖人去而不用也。
故曰:&ldquo其計也速而憂在近者,往而勿召也。
&rdquo 舉一而為天下長利者,謂之舉長。
舉長則被其利者衆,而德義之所見遠。
故曰:&ldquo舉長者可遠見也。
&rdquo 天之裁大,故能兼覆萬物;地之裁大,故能兼載萬物;人主之裁大,故容物多而衆人得比焉。
故曰:&ldquo裁大者衆之所比也。
&rdquo 貴富尊顯,民歸樂之,人主莫不欲也。
故欲民之懷樂己者,必服道德而勿厭也,而民懷樂之。
故曰:&ldquo美人之懷,定服而勿厭也。
&rdquo 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
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
可則求之,不可則止。
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
小人之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
故其所得事者,未嘗為賴也。
故曰:&ldquo必得之事,不足賴也。
&rdquo 聖人之諾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