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地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昔者,桓公問管仲曰:&ldquo寡人請問度地形而為國者,其何如而可?&rdquo管仲對曰:&ldquo夷吾之所聞,能為霸王者,蓋天子聖人也。
故聖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鄉山,左右經水若澤。
内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别制斷之,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故百家為裡,裡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都十為霸國。
不如霸國者,國也。
以奉天子,天子有萬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處,此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
内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阆,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上相穑著者,所以為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福及孫子,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于君,君體有之以臨天下,故能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則臣之義也。
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終身無患害而孝慈焉。
&rdquo 桓公曰:&ldquo願聞五害之說。
&rdquo管仲對曰:&ldquo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rdquo桓公曰,&ldquo願聞水害。
&rdquo管仲對曰:&ldquo水有大小,又有遠近。
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經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溝,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rdquo桓公曰:&ldquo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rdquo管仲對曰:&ldquo可。
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于?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
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裡滿四十九者,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
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滿則後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則搗毀。
杜曲激則躍,躍則倚,倚則環,環則中,中則涵,涵則塞,塞則移,移則控,控則水妄行;水妄行則傷人,傷人則困,困則輕法,輕法則難治,難治則不孝,不孝則不臣矣。
故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
知備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rdquo 桓公曰:&ldquo請問備五害之道?&rdquo管子對曰:&ldquo請除五害之說,以水為始。
請為置水官,令一習一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财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及州中,當繕治者,給卒财足。
令曰: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别男女大小。
其不為用者辄免之,有锢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
并行以定甲士,當被兵之數,上其都。
都以臨下,視有餘不足之處,辄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與三老、裡有司、伍長行裡,因父母案行。
閱具備水之器,以冬無事之時。
籠、臿、闆、築,各什六,土車什一,雨輂什二。
食器兩具,人有之,銅藏裡中,以給喪器。
後常令水官吏與都匠,因三老、裡有司、伍長案行之。
常以朔日始,出具閱之,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
常以冬少事之時,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積之水旁。
州大夫将之,唯毋後時。
其積薪也,以事之已;其作土也,以事未起。
天地和調,日有長久,以此觀之,其利百倍。
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敗。
此謂素有備而豫具者也。
&rdquo 桓公曰:&ldquo當何時作之?&rdquo管子曰:&ldquo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
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一交一通。
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
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後,夜日益短,晝日益長。
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
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
大者為之堤,小者為
故聖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
鄉山,左右經水若澤。
内為落渠之寫,因大川而注焉。
乃以其天材、地之所生,利養其人,以育六畜。
天下之人,皆歸其德而惠其義。
乃别制斷之,州者謂之術,不滿術者謂之裡。
故百家為裡,裡十為術,術十為州,州十為都,都十為霸國。
不如霸國者,國也。
以奉天子,天子有萬諸侯也,其中有公侯伯子男焉。
天子中而處,此謂因天之固,歸地之利。
内為之城,城外為之郭,郭外為之土阆,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
樹以荊棘,上相穑著者,所以為固也。
歲修增而毋已,時修增而毋已,福及孫子,此謂人命萬世無窮之利,人君之葆守也。
臣服之以盡忠于君,君體有之以臨天下,故能為天下之民先也。
此宰之任,則臣之義也。
故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人乃終身無患害而孝慈焉。
&rdquo 桓公曰:&ldquo願聞五害之說。
&rdquo管仲對曰:&ldquo水,一害也;旱,一害也;風霧雹霜,一害也;厲,一害也;蟲,一害也。
此謂五害。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
五害已除,人乃可治。
&rdquo桓公曰,&ldquo願聞水害。
&rdquo管仲對曰:&ldquo水有大小,又有遠近。
水之出于山,而流入于海者,命曰經水;水别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山之溝,一有水一毋水者,命曰谷水;水之出于他水溝,流于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淵水。
此五水者,因其利而往之可也,因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rdquo桓公曰:&ldquo水可扼而使東西南北及高乎?&rdquo管仲對曰:&ldquo可。
夫水之性,以高走下則疾,至于?石;而下向高,即留而不行,故高其上。
領瓴之,尺有十分之三,裡滿四十九者,水可走也。
乃迂其道而遠之,以勢行之。
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滿則後推前,地下則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則搗毀。
杜曲激則躍,躍則倚,倚則環,環則中,中則涵,涵則塞,塞則移,移則控,控則水妄行;水妄行則傷人,傷人則困,困則輕法,輕法則難治,難治則不孝,不孝則不臣矣。
故五害之屬,傷殺之類,禍福同矣。
知備此五者,人君天地矣。
&rdquo 桓公曰:&ldquo請問備五害之道?&rdquo
請為置水官,令一習一水者為吏:大夫、大夫佐各一人,率部校長、官佐各财足。
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為都匠水工。
令之行水道、城郭、堤川、溝池、官府、寺舍及州中,當繕治者,給卒财足。
令曰:常以秋歲末之時,閱其民,案家人比地,定什伍口數,别男女大小。
其不為用者辄免之,有锢病不可作者疾之,可省作者半事之。
并行以定甲士,當被兵之數,上其都。
都以臨下,視有餘不足之處,辄下水官。
水官亦以甲士當被兵之數,與三老、裡有司、伍長行裡,因父母案行。
閱具備水之器,以冬無事之時。
籠、臿、闆、築,各什六,土車什一,雨輂什二。
食器兩具,人有之,銅藏裡中,以給喪器。
後常令水官吏與都匠,因三老、裡有司、伍長案行之。
常以朔日始,出具閱之,取完堅,補弊久,去苦惡。
常以冬少事之時,令甲士以更次益薪,積之水旁。
州大夫将之,唯毋後時。
其積薪也,以事之已;其作土也,以事未起。
天地和調,日有長久,以此觀之,其利百倍。
故常以毋事具器,有事用之,水常可制,而使毋敗。
此謂素有備而豫具者也。
&rdquo 桓公曰:&ldquo當何時作之?&rdquo管子曰:&ldquo春三月,天地乾燥,水糾列之時也。
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一交一通。
故事已,新事未起,草木荑生可食。
寒暑調,日夜分,分之後,夜日益短,晝日益長。
利以作土功之事,土乃益剛。
令甲士作堤大水之旁,大其下,小其上,随水而行。
地有不生草者,必為之囊。
大者為之堤,小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