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業
關燈
小
中
大
也,必以其歡。
憂則失紀,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道乃無處。
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歸。
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
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内,其大無外。
所以失之,以躁為害。
心能執靜,道将自定。
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萬物不害。
【譯文】 物的一精一氣,結合起來就有生機。
在下就産生地上的五谷,在上就是天體的群星。
流動在大地之間的叫作鬼神,藏在人的心裡就成為聖人。
因此,這種氣有時光亮得好象升在天上,有時幽暗得好象藏入深淵,有時柔潤得好象浸在海裡,有時高峻得好象立在山上。
這種氣,不可以用強力留住它,卻可以用德性來安頓它;不可以用聲音去呼喚它,卻可以用心意去迎接它。
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這就叫作&ldquo成德&rdquo。
德有成就就會産生出智慧,對萬事萬物全都能掌握理解了。
心的形體,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實,自然生成。
它之所以有所損傷,必然是由于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
能除掉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滿的狀态。
心的特性,最需要安定和甯靜,保持不煩不亂,心的和諧就可以自然形成。
這些道理,有時清楚地好象就在身邊,有時恍惚地好象尋找不到,又有時好象渺茫地追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它并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着它的德惠。
道,是用來充實心的形體的,但人們往往不能固守。
它走開就不再來,來了又不肯安家常住。
模糊得沒有人聽出它的聲音,卻又高大地顯現在人的心裡;昏暗得看不到它的形狀,卻又滋滋潤潤地與我們共同生長。
看不到形體,聽不到聲音,卻是有步驟地使萬物成長着,它就是道。
凡是道都沒有固定的停留場所,碰到善心就藏居下來。
心靜而氣不亂,道就可以留住在這裡。
道并不在遠方,人們就是靠它生長的;道并不離開人們,人們就是靠它得到知識的。
所以道是高大的,似乎可以尋找得到;又是細微的,似乎追尋不出它一定的所在。
道的本性,讨厭聲音語言,隻有修心靜意,才能得道。
道這個東西,是口不能言傳,目不能察看,耳朵也聽不到的;它是用來修養内心和端正形貌的;人們失掉了它就會死亡,得到了它就能生長;事業失掉了它就将失敗,得到了它就能成功。
凡是道,沒有根也沒有莖,沒有葉子也沒有花朵。
但萬物由于得到它才産生,由于得到它才成長,所以把它叫作&ldquo道&rdquo。
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靜。
春秋冬夏是天的時令,山陵川谷是地的物材,喜怒取予是人的謀慮。
所以聖人總是允許時世變化而自己卻不變化,聽任事物變遷而自己卻不轉移。
能正能靜,然後才能夠安定。
有一個安定的心在裡面,那就能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就可以作為&ldquo一精一&rdquo的留住場所。
所謂&ldquo一精一&rdquo,就是氣中最一精一的東西。
氣,通達開來就産生生命,有生命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知識,有知識就應及時停止了。
凡心的形體,求知過多,則失其生機。
一概聽任于物而能掌握物的變化叫&ldquo神&rdquo,一概聽任于事而能掌握事的變化叫&ldquo智&rdquo。
物變化而自己的氣不變,事變化而自己的智不變,這隻有堅持專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吧!專一而不失,就能夠統率萬物了。
君子使用萬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為掌握了專一的原則。
内裡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說的就會是治理好的話,加于民衆的就将是治理好的事,這樣,天下也就會治理好了。
所謂&ldquo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rdquo,就是這個道理。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内裡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
端正外形,修傷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将漸漸到達神明的最高境界,明徹地認識萬物。
内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内心,這就叫作&ldquo中有所得&rdquo。
本來有&ldquo神&rdquo存在心内,不過一往一來,難得猜測。
但心内失去了神就紛亂,得到了神就安定。
嚴肅地把心裡的雜念打掃幹淨,&ldquo一精一&rdquo就會自然到來。
純潔思想記住它,甯息雜念疏理它,抱着嚴肅而畏敬的态度,&ldquo一精一&rdquo就會極為安定。
得到&ldquo一精一&rdquo而不舍棄,耳目等器一官就不會迷惑了。
心别無所圖,隻一個平正的心在裡面,對待萬物就會有正确标準。
道布滿在天下,并且普遍地存在人們的身邊,人們自己卻不能認識。
隻要有一個字的了解,就能夠上通于天,下至于地,而且布滿在九州。
怎樣才能了解呢?在于心能平定。
我的心能平定,五官就會平定;我的心能安靜,五官就會安靜。
平定要由心,安靜也要由心。
心中包藏着心,心裡面又有個心。
憂則失紀,怒則失端。
憂悲喜怒,道乃無處。
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歸。
彼道自來,可藉與謀,靜則得之,躁則失之。
靈氣在心,一來一逝,其細無内,其大無外。
所以失之,以躁為害。
心能執靜,道将自定。
得道之人,理丞而屯洩,匈中無敗。
節欲之道,萬物不害。
【譯文】 物的一精一氣,結合起來就有生機。
在下就産生地上的五谷,在上就是天體的群星。
流動在大地之間的叫作鬼神,藏在人的心裡就成為聖人。
因此,這種氣有時光亮得好象升在天上,有時幽暗得好象藏入深淵,有時柔潤得好象浸在海裡,有時高峻得好象立在山上。
這種氣,不可以用強力留住它,卻可以用德性來安頓它;不可以用聲音去呼喚它,卻可以用心意去迎接它。
恭敬地守住它而不失掉,這就叫作&ldquo成德&rdquo。
德有成就就會産生出智慧,對萬事萬物全都能掌握理解了。
心的形體,它本身就能自然充實,自然生成。
它之所以有所損傷,必然是由于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
能除掉憂、樂、喜、怒、嗜欲和貪利,心又可以回到完滿的狀态。
心的特性,最需要安定和甯靜,保持不煩不亂,心的和諧就可以自然形成。
這些道理,有時清楚地好象就在身邊,有時恍惚地好象尋找不到,又有時好象渺茫地追尋不到盡頭,實際上考察它并不很遠,因為人們天天都在享用着它的德惠。
道,是用來充實心的形體的,但人們往往不能固守。
它走開就不再來,來了又不肯安家常住。
模糊得沒有人聽出它的聲音,卻又高大地顯現在人的心裡;昏暗得看不到它的形狀,卻又滋滋潤潤地與我們共同生長。
看不到形體,聽不到聲音,卻是有步驟地使萬物成長着,它就是道。
凡是道都沒有固定的停留場所,碰到善心就藏居下來。
心靜而氣不亂,道就可以留住在這裡。
道并不在遠方,人們就是靠它生長的;道并不離開人們,人們就是靠它得到知識的。
所以道是高大的,似乎可以尋找得到;又是細微的,似乎追尋不出它一定的所在。
道的本性,讨厭聲音語言,隻有修心靜意,才能得道。
道這個東西,是口不能言傳,目不能察看,耳朵也聽不到的;它是用來修養内心和端正形貌的;人們失掉了它就會死亡,得到了它就能生長;事業失掉了它就将失敗,得到了它就能成功。
凡是道,沒有根也沒有莖,沒有葉子也沒有花朵。
但萬物由于得到它才産生,由于得到它才成長,所以把它叫作&ldquo道&rdquo。
天在于正,地在于平,人在于安靜。
春秋冬夏是天的時令,山陵川谷是地的物材,喜怒取予是人的謀慮。
所以聖人總是允許時世變化而自己卻不變化,聽任事物變遷而自己卻不轉移。
能正能靜,然後才能夠安定。
有一個安定的心在裡面,那就能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就可以作為&ldquo一精一&rdquo的留住場所。
所謂&ldquo一精一&rdquo,就是氣中最一精一的東西。
氣,通達開來就産生生命,有生命就有思想,有了思想就有知識,有知識就應及時停止了。
凡心的形體,求知過多,則失其生機。
一概聽任于物而能掌握物的變化叫&ldquo神&rdquo,一概聽任于事而能掌握事的變化叫&ldquo智&rdquo。
物變化而自己的氣不變,事變化而自己的智不變,這隻有堅持專一的君子才能做到吧!專一而不失,就能夠統率萬物了。
君子使用萬物,不受外物支配,就是因為掌握了專一的原則。
内裡有一個治理好的心,口裡說的就會是治理好的話,加于民衆的就将是治理好的事,這樣,天下也就會治理好了。
所謂&ldquo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聽&rdquo,就是這個道理。
外形不端正的人,是因為德沒有養成;内裡不虛靜的人,是因為心沒有治好。
端正外形,修傷内德,如天之仁,如地之義,那就将漸漸到達神明的最高境界,明徹地認識萬物。
内心守靜而不生差錯,不讓外物擾亂五官,不讓五官擾亂内心,這就叫作&ldquo中有所得&rdquo。
本來有&ldquo神&rdquo存在心内,不過一往一來,難得猜測。
但心内失去了神就紛亂,得到了神就安定。
嚴肅地把心裡的雜念打掃幹淨,&ldquo一精一&rdquo就會自然到來。
純潔思想記住它,甯息雜念疏理它,抱着嚴肅而畏敬的态度,&ldquo一精一&rdquo就會極為安定。
得到&ldquo一精一&rdquo而不舍棄,耳目等器一官就不會迷惑了。
心别無所圖,隻一個平正的心在裡面,對待萬物就會有正确标準。
道布滿在天下,并且普遍地存在人們的身邊,人們自己卻不能認識。
隻要有一個字的了解,就能夠上通于天,下至于地,而且布滿在九州。
怎樣才能了解呢?在于心能平定。
我的心能平定,五官就會平定;我的心能安靜,五官就會安靜。
平定要由心,安靜也要由心。
心中包藏着心,心裡面又有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