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

關燈
【原文】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則易治也。

    民貧則危鄉輕家,危鄉輕家則敢淩上犯禁,淩上犯禁則難治也。

    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後治之。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國富而粟多也。

    夫富國多粟生于農,故先王貴之。

    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遊食,民無所遊食則必農。

    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

    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是以先王知衆民、強兵、廣地、富國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農事。

    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則民舍本事而事末作。

    舍本事而事末作,則田荒而國貧矣。

     凡農者月不足而歲有餘者也,而上征暴急無時,則民倍貸以給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時,而澤不必足,則民倍貸以取庸矣。

    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貸也。

    故以上之證而倍取于民者四,關市之租,府庫之征粟十一,厮輿之事,此四時亦當一倍貸矣。

    夫以一民養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無積也。

     嵩山之東,河汝之間,蚤生而晚殺,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種而五獲。

    中年畝二石,一夫為粟二百石。

    今也倉廪虛而民無積,農夫以粥子者,上無術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農、士、商、工四民一交一能易作,終歲之利無道相過也。

    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則田墾,奸巧不生。

    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

    奸巧不生則民治。

    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歸也;粟也者,财之所歸也;粟也者,地之所歸也。

    粟多則天下之物盡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參徙成國。

    舜非嚴刑罰重禁令,而民歸之矣,去者必害,從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為民除害興利,故天下之民歸之。

    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

    農事勝則入粟多,入粟多則國富,國富則安鄉重家,安鄉重家則雖變俗易一習一、驅衆移民,至于殺之,而民不惡也。

    此務粟之功也。

    上不利農則粟少,粟少則人貧,人貧則輕家,輕家則易去、易去則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則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則戰不必勝、守不必固矣。

    夫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不必勝,守不必固,命之曰寄生之君。

    此由不利農少粟之害也。

    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務,有人之塗,治國之道也。

     【譯文】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貧窮就不安于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于鄉居而輕家就敢于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

    因此,善于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從前,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統一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必定是國富而糧多的緣故。

    國富糧多來源于農業,所以先代聖王都是重視農業的。

    凡屬于治國之急務,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業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這些,人民便無法遊蕩求食,人民無法遊蕩求食,就隻好從事農業。

    人民從事農業則土地得到開墾,土地開墾則糧食增加,糧食增加則國家富裕,國富則兵力可以強大,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