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世
關燈
小
中
大
,人民卻放縱行私而不聽從節制,取巧行詐,以力相争,那麼過失就在下邊了。
過在下邊,君主若不能明察而加以糾正,那麼暴亂分子就不能制止,邪亂之事就不會停息。
暴人不制一服,邪亂不停息,則統治人民的君主,其勢力将受到損害,而權威日見下降。
所以,作為君主、最重要的是一個&ldquo勝&rdquo字。
所謂勝,法度能成立,政令能貫徹,就叫做&ldquo勝&rdquo。
由于法度能成立而政令能貫徹,群臣就守法盡職,百官也有法可依。
&ldquo法度總是不利于惡人滋長的&rdquo,萬民會由此敦厚誠樸,安心農業而節儉勤勞。
這樣,賞與罰就一定能夠起到推動與克制的作用,然後下面就能服從統治了。
古時之所謂英明君主,并非僅隻一人。
他們立賞有薄有厚,行禁有輕重,做法不一定相同,但并非故意使之不同,而是随着時勢的發展而變化,依據人們風氣而行動的。
人民急躁而行為邪僻,立賞就不可不厚,行禁就不可不重。
故聖人設厚賞不能算作過分,行重禁不能算作暴皮。
賞薄則人們不以為利,禁輕則惡人無所恐懼。
設立人們不以為利的輕賞,想要役使人們做事,則不肯盡力;規定人們不以為懼的輕禁,想要禁止人們作惡,則惡人不會平息。
于是,頒布法令,人民也不會聽從了。
所以,賞不足以令人激勵,士民就不會為君主出力;刑不足以使人畏懼,壞人就輕于違法犯禁。
人民,畏于刑殺然後才能服從,得到好處然後才能聽用,被治理然後才走正路,安居樂業然後才平靜無事。
如果盜賊不能鎮壓,邪亂不能禁止,強者劫持弱者,多數欺侮少數,這是天下所最憂慮、百姓所最害怕的。
憂患不能除,人民就不得安居;人民不得安居,他們對君主就絕望了。
國家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安定,最大的危險莫過于動亂。
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功立名顯于後世,正因為他們能為天下興利除害。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相同,但努力的目标是一緻的。
人民是貪利而性行急躁的,如果刑罰太輕,罪過不得舉發,這就是助長一婬一亂而有利于邪僻的行為。
看起來有愛民之心,實際上正好是傷害人民。
這兩者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的。
盜賊不能鎮壓,良民就生活不安;法禁不能建立,惡人就大量出現。
所以行事最要緊的是解決當前急務,治國最可貴的是掌握緩急适中。
管理過急則人民困迫,困迫則無所适從,無所适從則人民失去生活的保障;管理過緩則人民放縱,放縱則一婬一邪,一婬一邪則行私,行私則背公,背公就難以使用了。
所以,一個國家政治措施之所以立不住,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這個&ldquo适中&rdquo。
不得适中,措施就很難推行。
所以治民的&ldquo适中&rdquo政策,是不可不認真體察的。
所謂聖人,就是懂得治亂規律,深悉人事終始的人。
他治理人民,隻求有利于人民就完了。
所以他确立這個&ldquo适中&rdquo政策的時候,不迷信古代,也不拘泥于今天,而是随着時勢和國人風氣的發展而變化的。
統治人民的方法,莫貴于&ldquo勝&rdquo。
隻有保持這種&ldquo勝&rdquo,君主的一套制度才能确立;君主制度确立了,然後下面才可以服從;下面服從,教化才能夠開展而有成效。
如果人民不是思想和行動都服從,就不可能用禮義的各種規則來教化他們。
這一點是統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不認真體察的。
過在下邊,君主若不能明察而加以糾正,那麼暴亂分子就不能制止,邪亂之事就不會停息。
暴人不制一服,邪亂不停息,則統治人民的君主,其勢力将受到損害,而權威日見下降。
所以,作為君主、最重要的是一個&ldquo勝&rdquo字。
所謂勝,法度能成立,政令能貫徹,就叫做&ldquo勝&rdquo。
由于法度能成立而政令能貫徹,群臣就守法盡職,百官也有法可依。
&ldquo法度總是不利于惡人滋長的&rdquo,萬民會由此敦厚誠樸,安心農業而節儉勤勞。
這樣,賞與罰就一定能夠起到推動與克制的作用,然後下面就能服從統治了。
古時之所謂英明君主,并非僅隻一人。
他們立賞有薄有厚,行禁有輕重,做法不一定相同,但并非故意使之不同,而是随着時勢的發展而變化,依據人們風氣而行動的。
人民急躁而行為邪僻,立賞就不可不厚,行禁就不可不重。
故聖人設厚賞不能算作過分,行重禁不能算作暴皮。
賞薄則人們不以為利,禁輕則惡人無所恐懼。
設立人們不以為利的輕賞,想要役使人們做事,則不肯盡力;規定人們不以為懼的輕禁,想要禁止人們作惡,則惡人不會平息。
于是,頒布法令,人民也不會聽從了。
所以,賞不足以令人激勵,士民就不會為君主出力;刑不足以使人畏懼,壞人就輕于違法犯禁。
人民,畏于刑殺然後才能服從,得到好處然後才能聽用,被治理然後才走正路,安居樂業然後才平靜無事。
如果盜賊不能鎮壓,邪亂不能禁止,強者劫持弱者,多數欺侮少數,這是天下所最憂慮、百姓所最害怕的。
憂患不能除,人民就不得安居;人民不得安居,他們對君主就絕望了。
國家最大的利益莫過于安定,最大的危險莫過于動亂。
五帝三王之所以成功立名顯于後世,正因為他們能為天下興利除害。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一定相同,但努力的目标是一緻的。
人民是貪利而性行急躁的,如果刑罰太輕,罪過不得舉發,這就是助長一婬一亂而有利于邪僻的行為。
看起來有愛民之心,實際上正好是傷害人民。
這兩者是不可不認真考慮的。
盜賊不能鎮壓,良民就生活不安;法禁不能建立,惡人就大量出現。
所以行事最要緊的是解決當前急務,治國最可貴的是掌握緩急适中。
管理過急則人民困迫,困迫則無所适從,無所适從則人民失去生活的保障;管理過緩則人民放縱,放縱則一婬一邪,一婬一邪則行私,行私則背公,背公就難以使用了。
所以,一個國家政治措施之所以立不住,就是因為沒有得到這個&ldquo适中&rdquo。
不得适中,措施就很難推行。
所以治民的&ldquo适中&rdquo政策,是不可不認真體察的。
所謂聖人,就是懂得治亂規律,深悉人事終始的人。
他治理人民,隻求有利于人民就完了。
所以他确立這個&ldquo适中&rdquo政策的時候,不迷信古代,也不拘泥于今天,而是随着時勢和國人風氣的發展而變化的。
統治人民的方法,莫貴于&ldquo勝&rdquo。
隻有保持這種&ldquo勝&rdquo,君主的一套制度才能确立;君主制度确立了,然後下面才可以服從;下面服從,教化才能夠開展而有成效。
如果人民不是思想和行動都服從,就不可能用禮義的各種規則來教化他們。
這一點是統治人民的君主不可不認真體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