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術上

關燈
莫如使它處于虛的狀态。

    虛,就是無所保留,所以說能做到連智慧都抛掉,就沒有什麼可追求的了;能做到無所保留。

    就沒有什麼可籌劃的了。

    不追求又不籌劃就可以做到無慮,無慮就回到虛的境界了。

     天道,是虛而無形的。

    由于虛,就不受挫折;由于無形,就無所抵觸。

    無所抵觸,所以能普遍流通于萬物之中而不變。

    德,是道的體現,萬物依賴它得以生長,心智依賴它得以認識道的一精一髓。

    所以,&ldquo德&rdquo就是&ldquo得&rdquo,所謂得,那就等于說是所要得到的東西已經實現了。

    無為叫作道,體現它就叫作德,所以道與德沒有什麼距離,談論它們往往不加區别。

    硬是要問它們有所距離的道理,還是說德是用來體現道的。

    所謂義,說的是各,行其宜。

    所謂禮,則是根據人的感情,按照義的道理,而規定的制度和标志。

    所以,禮就是有理,理是通過明确本分來表達義的,因此,禮從理産生,理從義産生,義是根據行事所宜來定的。

    法,是用來劃一不齊的社會行動而不得不實行的,所以要運用殺戮禁誅來劃一。

    事事都要用法來督察,法要根據權衡得失來制定,而權衡得失則是以道為根據的。

     所謂道,動作時看不見它的形體,布施時看不到它的德惠,萬物都已經得到它的好處,但不知它的究竟。

    所以說&ldquo可以安而不可說&rdquo。

    &ldquo真一人&rdquo,言其水平最高。

    &ldquo不偏&rdquo,說的是&ldquo應&rdquo。

    所謂應,即不是由自己主觀籌劃,所以能做到不偏。

    &ldquo不頗&rdquo,說的是&ldquo因&rdquo。

    所謂因,即不是由自己主觀擇取,所以能做到不頗。

    &ldquo不出于口,不見于色&rdquo,說的是道的無形;&ldquo四海之人,孰知其則&rdquo,講的是蘊藏極深。

     天的道是&ldquo虛&rdquo,地的道是&ldquo靜&rdquo。

    虛就沒有曲折,靜就沒有變動,沒有變動就沒有失誤。

    所以叫作&ldquo不成。

    &rdquo,&ldquo清掃室屋,開放門戶&rdquo:室屋,指的是心。

    心是智慧的居處,所以稱作&ldquo室屋&rdquo。

    清掃它,即清除好惡的意思。

    門,指的是耳目。

    因為耳目是聽、看外部事物的。

    &ldquo物的自身本來有它一定的形體,形體自身本來有它一定的名稱,&rdquo這是說名稱不得超出事物的實際,實際也不得超過事物的名稱。

    從形體的實際出發說明形體,從形體的實際出發确定名稱。

    據此來考察理論又規正名稱,所以叫作&ldquo聖人&rdquo。

    &ldquo不由自己親自去說的理論&rdquo,意思就是&ldquo應&rdquo。

    所謂應,是因為它的創造者是别的人,抓住每一種名稱的事物,研究它自身形成的規律,這就是&ldquo應&rdquo的做法。

    &ldquo不用自己親自去做的事業&rdquo,意思就是&ldquo因&rdquo。

    所謂因,就是不增加也不減少。

    是個什麼樣,就給它起個什麼名,這就是&ldquo因&rdquo是做法。

    名稱不過是聖人用來标記萬物的。

    一般人行事總是立意強求,專務修飾,欣味逞能,而運用故巧。

    聖人則沒有這些毛病。

    沒有這些就可以承認萬物的不同規律。

    承認萬物的不同就能做到虛,虛是萬物的原始,所以說:&ldquo可以為天下始。

    &rdquo 一般的人往往被迫于所厭惡的事物,而失掉他應喜好的東西;或者被誘一惑于所喜好的東西,因而連可惡的事物都忘記了。

    這都是不合于道的。

    所以說;&ldquo不休乎好,不迫乎惡。

    &rdquo厭惡要不喪失常理,喜好要不超越常情,所以叫作&ldquo君子&rdquo。

    &ldquo安愉無為,消除了智謀和故巧&rdquo,說的是保持空虛純潔。

    &ldquo他的應事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觀籌劃。

    他的行動不是出于他自己的主觀擇取&rdquo。

    這是說&ldquo因&rdquo的道理。

    所謂因,就是撇開自己而以客觀事物為依據。

    感知事物而後去适應。

    就不是由自己所籌劃的了;按照事物的道理采取行動,就不是自己所擇取的了。

    &ldquo有過錯在于自以為是,發生罪過在于安加變化&rdquo:自以為是就不能夠做到虛,不能虛,主觀認識就與客觀事物發生抵觸了;妄加變化就會産生虛僞,産生虛僞就陷于混亂了。

    所以,道以&ldquo因&rdquo為貴。

    因。

    就是根據事物自身所能來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ldquo君子自處時象是沒有知識”說的是最虛境界。

    &ldquo他在治理事物時象是隻起配合的作用&rdquo,說的是經常适應事物,好比影子與形體相似,回響與發聲相随一樣。

    所以,事物一到就去适應,事物一過去就舍開了。

    所謂舍開,說的是又回到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