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靡
關燈
小
中
大
少,有時可愈積愈多,這叫作營利無常。
老百姓别無什麼寶物,隻是把求利看得最重,上下奔波,唯利所趨。
有财利然後能流通,有流通然後成立城市。
假使财利呆滞而一交一易不暢,那就要查出原因,從而轉移門路。
看到不堪使用的官員,就應該削職為民。
選擇其名聲良好的,使用他為民之長;一貫地表現良好,即可為治國之人才了。
功業未成的不可以獨享名位,事業未治的不可以談及名位。
功成然後可以獨享名位,事治然後可以談及名位,這然後才可以享受祭肉的賜予。
事事把士大夫放在前面,是自己犯過錯;事事把人民放在後面,是自己抹黑。
看輕國位的君主,其國必敗;疏遠貴戚的君主,其謀必洩。
不可用異國之人當官,那是背棄常規。
不可朝令夕改,那将會敗壞成業。
大臣犯了罪,就不可使之出國,那将洩漏國家的内情。
不可常在大臣家飲酒作樂,那将使國運大消;飲酒逍遙,荒亡流連,經常如是,國家就由此敗亡了2好比一個酒器,上部大而底部小,酒既流失而底又不會平穩。
一個國家法令下達而無效,上下的關系不能維持下去,這就叫作敗亡。
事業建成而中途敗壞,為什麼?兵陳遠地而不能威敵,為什麼?百姓已經聚居而又逃散,為什麼?安定之局中斷而陷入危難,為什麼?一個國家,功業剛有成就便不講信用,是危險的;軍隊很強而不講正義,是殘暴的;不一團一結近國還想要征服遠國,軍隊是沒有威信的;再加上疏于近臣而親于遠者,這就會導緻&ldquo事業建成而中途敗壞了&rdquo。
一個國家,失掉了治國的大臣,毀滅了國君的宗族,就會導緻&ldquo兵陳遠地而不能威敵了&rdquo。
一個國家,自己本來很小而妄行大國之政,行一點仁政不見功效,還想同别國争名,簡直是自.尋苦惱!但他還熱衷于積聚武力妄想過人的強大,以緻受害,這就會導緻&ldquo百姓已經聚居而又逃散了&rdquo。
當然,人君若親民克己,百姓還是會歸附聚居,奉獻力量而利其治理,助成其功業而無所加害的。
一個國家,疏于近親而親于外人,企慕仁政,但所謀又多洩露,輕視小事而好大喜功,這些都是&ldquo陷入危難&rdquo的原因。
本來多而表示少,實取于人而表示推讓,行為詭秘而言語堂皇,利在人之有禍,唯恐人之無患,我的欲念竟存在這些東西,怎麼辦呢?這些緻财之道,在古時尚可一行。
現今财利散于下,從從察見,一定要實行放散資财的辦法才行。
桓公說:這是什麼意思?使喪期長久以消磨富者的時間,使葬禮厚重以耗用富者的錢财,讓他們親往親來,以借此增進和睦。
這樣也就相約成風了。
桓公又問:具體做法如何?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窮人有工作做;裝飾堂皇的墓地,使雕、畫工匠有工作做;制造巨大的棺停,使木工發家;多用随葬的衣被,使女紅得利。
這還不夠,還有各種祭奠包袱、各種儀仗與各種殉葬物品。
用這些辦法使貧者維持生活,然後使人民都被其利。
無論國家的守戰都可以搞好了。
尊重各鄉不同的風俗和各城不同的禮節,人民就不會流動遷徒;實行不同的法度,人民就不會感到困窘;使各地區老死不相往來,并懲罰流散人口,人民就不會外逃。
讓人們安鄉樂宅、祭神祭祖的頌詞與稱呼不求一緻。
也就是為了保留民俗的。
确定并田的地數和軍賦的多少。
使之成為制度;在山陵溪澗立廟謹祭鬼神;對大小人等都能使之得到相應的衣食,這些都是表示重視農業生産的。
擁有千裡土地的國君,臣下的俸祿自然豐厚而祭祀規格也高。
至十沒有剩餘土地而隻有荒地的圍君,就隻好進行開荒。
處在開荒時期的國君。
其祿賞與祭祀規格,自然應随着降低。
被降低祿賞的臣下,與開荒口才期的國君一樣,也随着逐級下降。
最後被降低者。
簡直與沒有封地的庶人&mdash樣。
固然。
。
王者上事,霸者生功&rdquo這兩句話說明重視土地生産是為了軍事;但是.&ldquo分地而不争&rdquo這句話則是要求更應堅持先人後己的原則。
對于百官的管理。
要先論功績而後定名位;對十親族序列及祭祀的管理,要尊重死者而嚴守祖宗舊法;對于戰事的管理,要提倡立功而鄙視徒然送死;對于農業的管理。
要酬賞實功而觀察效益:對于勸勉臣下的管理。
要注重大義而不與小利。
這五種管理。
可以使人們争盡其職。
然後國君的名聲遠聞。
人君察問細事,是自恃賢能的表現。
這樣。
将導緻君臣共管細事。
君臣共管則等于地位拉平。
可見,君主自恃賢能是沒有好處的,适足以造成危亡。
人君自恃賢能者國亡,而使用賢能者國昌。
倡導正義而禁止暴行。
尊奉祖先而敬事祖先,一團一結同族而昭明等次。
抓這些大事才表明不輕為一國之君。
(下文自&ldquo載祭明置&rdquo至&ldquo惡用之&rdquo一節,與&ldquo戒&rdquo篇重複;在此處前後皆不銜接,當為鉗簡。
其内容大意參見《戒》篇之今譯) 能揣摩舊辦法與新辦法。
安定國家。
然後按時代改變政策麼?城市貧窮而農村富裕,沒有比朝廷更實惠的;城市富裕而農村貧窮,沒有比市場更繁榮的。
市場,是一種鼓舞力量。
鼓舞,是為廠發展。
農業完善而工商末業也得到發展。
不進行侈靡消費,農業生産就站不住腳。
得不到賢能之士,怎麼能征伐不服之國呢?百人之衆,而且沒有頭領。
都不可輕易對待;幹乘之國,并且治理有方,更不能妄加侵犯。
象纣王那樣的君主在上主政,怎麼能征伐不服者呢?用兵。
雙方勢均力敵則戰,一方處于守勢則攻。
成百的房舍沒有建築,成千的村落沒有神廟,這種情況就叫作&ldquo破敗&rdquo。
對這樣的國家是可以一舉而取的。
在天下有事的時候,各國諸侯同起。
萬民無所适從,居上位者如不能創立功業,變革法制,還能夠乘時統一天下麼? 遵守舊法,修訂新法,以匡正各國諸侯的治國之道,在這方面誰都不如我國的國君,因此需要我管仲代謀此事。
桓公發問說:此事如何進行?管仲回答說:實行同化政策。
用充分的時間監臨管理,到時候就可以立見功效。
桓公說,何謂監臨管理?回答說,所謂同化政策,那是以先進後進之間才智超越為根據的。
彼此才智相同者,自然争鬥,但超過一倍則對方悅服,超過十倍則服從,超過萬倍那就歸化了。
完成功業于不識不知之中,百姓都期待這樣人立為君主,并且建立霸王之業而正名,這就完成監臨管理的作用了。
請問應如何守護邊疆?回答說:邊事多變,不可用一般見識推斷。
邊民本無變亂而采取應變措施,這叫作庸人自擾。
要請教邊地人們以了解變亂原因,要使他們任事并用其謀劃。
在方百裡的土地上,在樹立标志可以互見之處,男人疾辭應征,婦人準備飯食,内外都應當有所戒備。
在春種秋收季節,戰争一日。
等于耗費千金,所以要衡量農業情況而動兵。
偵察人員不可擅離崗位,要向上報告邊情,一定要克盡守護邊境的職守。
外一交一人員可否懷有私心呢?當然不可。
如有私心,就可能成為内奸。
要使有才能的人主持此事,做好其分内工作。
傳之萬世的國家,必有傳之萬世的國寶。
這國寶,就是堅決遵循天地的規律,勤于内政而不務向外侵略。
謹小慎微而不務好大喜功。
如果棄其國寶而向外侵略,則将脫離盟國而失敗。
發揚其國寶而謹小慎微,則可以實現其治國之道。
對能臣就應當專任。
專任能臣為上者可以逸而不勞。
依靠能臣是愉快的,被依靠者也與之同樣愉快。
有能者為官,雖不管,事情也不會亂。
能者多,國家可成霸業;不然,将适得其反。
人君,要善于使用臣民,而不要
老百姓别無什麼寶物,隻是把求利看得最重,上下奔波,唯利所趨。
有财利然後能流通,有流通然後成立城市。
假使财利呆滞而一交一易不暢,那就要查出原因,從而轉移門路。
看到不堪使用的官員,就應該削職為民。
選擇其名聲良好的,使用他為民之長;一貫地表現良好,即可為治國之人才了。
功業未成的不可以獨享名位,事業未治的不可以談及名位。
功成然後可以獨享名位,事治然後可以談及名位,這然後才可以享受祭肉的賜予。
事事把士大夫放在前面,是自己犯過錯;事事把人民放在後面,是自己抹黑。
看輕國位的君主,其國必敗;疏遠貴戚的君主,其謀必洩。
不可用異國之人當官,那是背棄常規。
不可朝令夕改,那将會敗壞成業。
大臣犯了罪,就不可使之出國,那将洩漏國家的内情。
不可常在大臣家飲酒作樂,那将使國運大消;飲酒逍遙,荒亡流連,經常如是,國家就由此敗亡了2好比一個酒器,上部大而底部小,酒既流失而底又不會平穩。
一個國家法令下達而無效,上下的關系不能維持下去,這就叫作敗亡。
事業建成而中途敗壞,為什麼?兵陳遠地而不能威敵,為什麼?百姓已經聚居而又逃散,為什麼?安定之局中斷而陷入危難,為什麼?一個國家,功業剛有成就便不講信用,是危險的;軍隊很強而不講正義,是殘暴的;不一團一結近國還想要征服遠國,軍隊是沒有威信的;再加上疏于近臣而親于遠者,這就會導緻&ldquo事業建成而中途敗壞了&rdquo。
一個國家,失掉了治國的大臣,毀滅了國君的宗族,就會導緻&ldquo兵陳遠地而不能威敵了&rdquo。
一個國家,自己本來很小而妄行大國之政,行一點仁政不見功效,還想同别國争名,簡直是自.尋苦惱!但他還熱衷于積聚武力妄想過人的強大,以緻受害,這就會導緻&ldquo百姓已經聚居而又逃散了&rdquo。
當然,人君若親民克己,百姓還是會歸附聚居,奉獻力量而利其治理,助成其功業而無所加害的。
一個國家,疏于近親而親于外人,企慕仁政,但所謀又多洩露,輕視小事而好大喜功,這些都是&ldquo陷入危難&rdquo的原因。
本來多而表示少,實取于人而表示推讓,行為詭秘而言語堂皇,利在人之有禍,唯恐人之無患,我的欲念竟存在這些東西,怎麼辦呢?這些緻财之道,在古時尚可一行。
現今财利散于下,從從察見,一定要實行放散資财的辦法才行。
桓公說:這是什麼意思?使喪期長久以消磨富者的時間,使葬禮厚重以耗用富者的錢财,讓他們親往親來,以借此增進和睦。
這樣也就相約成風了。
桓公又問:具體做法如何?挖掘巨大的墓室,使窮人有工作做;裝飾堂皇的墓地,使雕、畫工匠有工作做;制造巨大的棺停,使木工發家;多用随葬的衣被,使女紅得利。
這還不夠,還有各種祭奠包袱、各種儀仗與各種殉葬物品。
用這些辦法使貧者維持生活,然後使人民都被其利。
無論國家的守戰都可以搞好了。
尊重各鄉不同的風俗和各城不同的禮節,人民就不會流動遷徒;實行不同的法度,人民就不會感到困窘;使各地區老死不相往來,并懲罰流散人口,人民就不會外逃。
讓人們安鄉樂宅、祭神祭祖的頌詞與稱呼不求一緻。
也就是為了保留民俗的。
确定并田的地數和軍賦的多少。
使之成為制度;在山陵溪澗立廟謹祭鬼神;對大小人等都能使之得到相應的衣食,這些都是表示重視農業生産的。
擁有千裡土地的國君,臣下的俸祿自然豐厚而祭祀規格也高。
至十沒有剩餘土地而隻有荒地的圍君,就隻好進行開荒。
處在開荒時期的國君。
其祿賞與祭祀規格,自然應随着降低。
被降低祿賞的臣下,與開荒口才期的國君一樣,也随着逐級下降。
最後被降低者。
簡直與沒有封地的庶人&mdash樣。
固然。
。
王者上事,霸者生功&rdquo這兩句話說明重視土地生産是為了軍事;但是.&ldquo分地而不争&rdquo這句話則是要求更應堅持先人後己的原則。
對于百官的管理。
要先論功績而後定名位;對十親族序列及祭祀的管理,要尊重死者而嚴守祖宗舊法;對于戰事的管理,要提倡立功而鄙視徒然送死;對于農業的管理。
要酬賞實功而觀察效益:對于勸勉臣下的管理。
要注重大義而不與小利。
這五種管理。
可以使人們争盡其職。
然後國君的名聲遠聞。
人君察問細事,是自恃賢能的表現。
這樣。
将導緻君臣共管細事。
君臣共管則等于地位拉平。
可見,君主自恃賢能是沒有好處的,适足以造成危亡。
人君自恃賢能者國亡,而使用賢能者國昌。
倡導正義而禁止暴行。
尊奉祖先而敬事祖先,一團一結同族而昭明等次。
抓這些大事才表明不輕為一國之君。
(下文自&ldquo載祭明置&rdquo至&ldquo惡用之&rdquo一節,與&ldquo戒&rdquo篇重複;在此處前後皆不銜接,當為鉗簡。
其内容大意參見《戒》篇之今譯) 能揣摩舊辦法與新辦法。
安定國家。
然後按時代改變政策麼?城市貧窮而農村富裕,沒有比朝廷更實惠的;城市富裕而農村貧窮,沒有比市場更繁榮的。
市場,是一種鼓舞力量。
鼓舞,是為廠發展。
農業完善而工商末業也得到發展。
不進行侈靡消費,農業生産就站不住腳。
得不到賢能之士,怎麼能征伐不服之國呢?百人之衆,而且沒有頭領。
都不可輕易對待;幹乘之國,并且治理有方,更不能妄加侵犯。
象纣王那樣的君主在上主政,怎麼能征伐不服者呢?用兵。
雙方勢均力敵則戰,一方處于守勢則攻。
成百的房舍沒有建築,成千的村落沒有神廟,這種情況就叫作&ldquo破敗&rdquo。
對這樣的國家是可以一舉而取的。
在天下有事的時候,各國諸侯同起。
萬民無所适從,居上位者如不能創立功業,變革法制,還能夠乘時統一天下麼? 遵守舊法,修訂新法,以匡正各國諸侯的治國之道,在這方面誰都不如我國的國君,因此需要我管仲代謀此事。
桓公發問說:此事如何進行?管仲回答說:實行同化政策。
用充分的時間監臨管理,到時候就可以立見功效。
桓公說,何謂監臨管理?回答說,所謂同化政策,那是以先進後進之間才智超越為根據的。
彼此才智相同者,自然争鬥,但超過一倍則對方悅服,超過十倍則服從,超過萬倍那就歸化了。
完成功業于不識不知之中,百姓都期待這樣人立為君主,并且建立霸王之業而正名,這就完成監臨管理的作用了。
請問應如何守護邊疆?回答說:邊事多變,不可用一般見識推斷。
邊民本無變亂而采取應變措施,這叫作庸人自擾。
要請教邊地人們以了解變亂原因,要使他們任事并用其謀劃。
在方百裡的土地上,在樹立标志可以互見之處,男人疾辭應征,婦人準備飯食,内外都應當有所戒備。
在春種秋收季節,戰争一日。
等于耗費千金,所以要衡量農業情況而動兵。
偵察人員不可擅離崗位,要向上報告邊情,一定要克盡守護邊境的職守。
外一交一人員可否懷有私心呢?當然不可。
如有私心,就可能成為内奸。
要使有才能的人主持此事,做好其分内工作。
傳之萬世的國家,必有傳之萬世的國寶。
這國寶,就是堅決遵循天地的規律,勤于内政而不務向外侵略。
謹小慎微而不務好大喜功。
如果棄其國寶而向外侵略,則将脫離盟國而失敗。
發揚其國寶而謹小慎微,則可以實現其治國之道。
對能臣就應當專任。
專任能臣為上者可以逸而不勞。
依靠能臣是愉快的,被依靠者也與之同樣愉快。
有能者為官,雖不管,事情也不會亂。
能者多,國家可成霸業;不然,将适得其反。
人君,要善于使用臣民,而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