侈靡

關燈
頭積滿台階,被處死的人們還是不服從。

    這并不是人性不怕死,而是極度貧困的原故。

    土地貴重,人口增多,生活破敗貧困而且食養不足。

    發展了奢侈性的工商末業,人民生活才振興起來,這是不重虛名而注重實際的措施。

    聖明的君主,觀察研究農業生産的情況而發展遊樂事業,甚至整日整夜地進行。

    &rdquo 桓公接着發問說:&ldquo如何根據時代不同而改變政策呢?&rdquo回答說:&ldquo最好的辦法是發展侈靡消費。

    &rdquo不看重&ldquo有實&rdquo之物,而看重&ldquo無用&rdquo之物,可以使國人就範而服從管教。

    這就是說,不看重糧食而着重珠玉,提倡禮樂制度而看輕生産事業,就是發展農業的開始。

    珠,是一陰一中之一陽一,所以勝過火;玉是一陽一中之一陰一,所以勝過水。

    它們都是變化如神的。

    因此,天子必須貯備作為貨币的珠玉,至于諸侯則是貯備鐘聲等樂器,大夫則是貯備狗馬等玩物,百姓則是貯備布帛等物資。

    不然的話,強有力者将占有珠玉,智而黠者将操縱珠玉,市場物價就會波動;不然的話,鳏寡獨老之人也就不得生計了。

     都是重要措施,政令與教化哪個最為急需呢?管仲說:政令與教化相似而方法不同。

    教化,好象秋雲的高遠,能激起人的悲心;又好象夏天的靜雲,能浸及人的身體;深造得好象皓月的寂靜,激動着人的怨思;平易如流水,使人思念又令人神往。

    教化的開始,必須是在上者以身作則,就如同秋雲在上空出現,無論賢者、不肖者都同時感化。

    嚴肅地對待人們,摯愛地使用人們,就象在神山上築起籬笆祭神的氣氛一樣,賢人雖少,不肖者雖多,但教化使人轉賢,不肖者怎麼能不變化呢?至于政令,則與此稍有不同。

    它是以強力和刑罰為其特征的。

    沒有這點,政令對人們還能略加驅使麼? 如何使用貧者和富者呢?回答說:人太富了,不好使用,太窮則不知羞恥。

    水平則不流,沒有泉源,水很快枯竭;雲平則無大雨,沒有稠雲,雨就很快停止;政令也是隻平和而沒有權威,它就不能貫徹了。

    用人隻泛愛而不分親疏,則流于一般。

    但隻親左右近臣,進用無用之材,就好比以盲導盲,必然使人生怨。

    重其短而棄其長,無法度(原則)用人,則是危害國家根本的。

     不稱其位而主持祭禮,是欺騙先祖。

    觸犯盟誓和背棄盟約,則有傷信言。

    敬祖先是尊重根本。

    守盟約是講求德行。

    提倡天地尊卑的道理,是為了明示權威。

    薄德,是人群的敗類。

    必須以威刑曉谕國人,這才是為政之道。

     怎樣才可以成就王業?請問其做法如何?必須明白天地事物的規律,然後才可以發展功業與名聲。

    懂得地利,可以使人民富有;懂得侈靡消費,可以一團一結士人。

    人君須親理大事,強明果斷,而仁愛用人。

    還必須祈禱豐年,使百姓無災疫,六畜繁育,五谷豐熟,然後,民力就可以調動起來。

    在鄰國之君都不賢的條件下,這樣就可以成就王業了。

     若是鄰國之君都很賢明又将如何呢?回答說:或者迅速改換大臣,或者迅速改革政事,肯改變就可以成就功名,拯救弊政則人民鼓舞,發展農業則人民富裕;适應天時的變化,順應萬物的生長;象日月放出光明,象風雨起降合宜,如天之覆,如地之載,具備這些條件,就是人民愛戴的君長。

    沒有這些業績而硬要比配天地,就不是天子當為之事了。

    人民思變而不能适應變革,就好比木頭外面包一層皮革,叫作有皮革而不能變革,那是不會悅服并取信于人民的。

     各國諸侯都保有财貨,請問各國諸侯的貨币情況如何?貨币,是表示物價的。

    物價是依據人們對該物的重視程度而定的。

    我們國君若重視打獵,就重視虎豹的皮張。

    耗用功力的國君,重視金玉的貨币。

    好戰的國君,重視盔甲和兵器;而甲兵的來源,又首先在于田宅。

    現在我們國君要從事戰争,就要舉辦人民所重視的事情。

     飲食、侈樂是人民的願望,滿足他們的欲求和願望,就可以使用他們。

    假使隻是讓他們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吃野草,喝野水,怎麼能夠使用他們呢?心情不舒暢的人是做不好工作的。

    所以,要提倡吃最好的飲食,聽最好的音樂,把蛋品雕畫了然後煮食,把木柴雕刻了然後焚燒。

    丹砂礦産的洞口不要堵塞,使商賈販運不要呆滞。

    讓富人奢侈消費,讓窮人勞動就業。

    這樣,百姓将安居樂業,百般振奮而有飯吃。

    這不是百姓可以單獨做到的,需要在上者替他們蓄積财貨。

     使用臣下的方法應當是:有所賜又有所奪,有所任又有所免;既賜與人徒使其富有,又備有刑戮使其懾服;既賜與空頭爵位驕縱他們,又收取春秋财稅削弱他們;既采用繁雜的禮儀來限制他們,又經常标舉精明強幹的典型來表揚他們。

    對于精明強幹的人,可因材任事:能言者用他做舌辯外一交一的工作,有智者用他做偵查性的工作,性行廉正者用他做監督人的工作。

    對于性行頑強而欺淩屬下的人,無德而輕蔑上級的人,則不加使用而流徒外地,因為這些人都是亡國的禍因。

    鞏固法制而遵守傳統,提倡禮節而改革民俗,重信用而賤虛僞,好柔順而嫌粗暴,這都是立國的原則。

    凡治理國家,先要違反人民的一習一性,然後才可以與民相親。

    人民圖安逸,偏要教之以勞動;人民貪生,偏要教之以殉死。

    &ldquo勞動教育&rdquo成功了,國家可以緻富;&ldquo殉死教育&rdquo成功了,國家可以揚威。

     聖明君主,更善于協調事物的矛盾,所以表面平易而内心要求嚴格。

    看起來,放任情性者傷其精神,修美質地者傷其文采,變化得最好的也必須合于名分,改革得最好的也必須應合時勢發展:不能預見事物端倪者,是要遭災的。

    因此,要順應地利,服從天的意旨,厚祀祖先,開放國門,并且豐厚地祭告諸神。

    順應地利,是因為可以參悟天地的規律;服從天的意旨,是因為保證行動方向明确;厚把祖先,是因為保持與先人同道:祭祀祖先合乎禮節,祖宗成法也必然實行;開放國門,是因為可以研讨外國的高明言論;豐厚地祭告諸神,是因為可以利用祭品,執杯酒而避小災,這樣以小勝大而加強其内部。

    至于發展到外面,還要威懾強者,旌表謙虛。

    這樣,全社會都将歸正,臣民坦示其内心而來。

     桓公說:&ldquo國門阻塞,百姓喧噪不安,如何防備?&rdquo回答說:&ldquo選拔上天保佑、鬼神賜福、人民愛戴的人,付之以重任,就可以安定百姓了。

    &rdquo&ldquo如果良臣與劣臣同處齊國朝中,又将如何處理呢?&rdquo&ldquo可給以崇高的榮譽來表彰良臣,用重要職位來顯異良臣,這是根據他們的才能來分别對待的。

    假使他是出身于親族的,那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免使人嫉妒陷害;假使他是出身于疏遠的,那就要多多接近一些,免使:人挑撥冤枉。

    這都是用來保護良臣的措施。

    &rdquo 大臣的地位太高了,反容易受人讒害,我想消除這種禍患,以求得防患于未然,怎麼辦呢?這要象愛護古木一樣,延深其根基而不去砍伐,加固其蒂蔓而不去割别,深犁其根土而不使枯竭,高育其樹身而不加剪除,加強其日照而不使昏暗,幫助其生長繁茂而不使有所損傷。

    君主左右的進讒言者,不能勝過此六項保護措施之一,雖遇兇也必将化吉,所以是會安定而圓滿的。

     無事積财,以待有事,其做法應當是怎樣的呢?積财者應拿出餘糧大量消費,美飾車馬盡情馳樂,多置酒醴盡情享用,這樣一千年都不會讨口。

    因為這樣做正是促進了農業生産。

    縣的收入也有主持其事的,收取财物以滿足需用,若不以此項滿足需用,便放在市場上積累生利。

    但有時收入則愈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