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下
關燈
小
中
大
者圓。
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
方者執,執者固,固則信。
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
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
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
道德定于上,則百姓化于下矣。
戒心形于内,則容貌動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
知得諸己,知得諸民,從其理也。
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己,反其本也。
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
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輕給之。
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一注。
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
下一注者,發地利,足财用也。
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者,明君之道。
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
君子食于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逾,雖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則上無危矣。
齊民食于力則作本,作本者衆,農以聽命。
是以明君立世,民之制于上,猶草木之制于時也。
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
決之則君子行于禮,塞之則小人笃于農。
君子行于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笃于農,則财厚而備足。
上尊而民順,财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
四正五官,國之體也。
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
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
是故國君聘妻于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宮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
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奸也。
是以中外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一交一,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威私也。
明立一寵一設,不以逐子傷義。
禮私愛歡,勢不并論。
爵位雖尊,禮無不行。
選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
然則兄弟無間郄,讒人不敢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
是以下之人無谏死之誋,而聚立者無郁怨之心,如此,則國平而民無慝矣。
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弇勞,不以傷年。
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
内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衆亂也。
四者無别,主失其體。
群官朋一黨一,以懷其私,則失族矣;國之幾臣,一陰一約閉謀以相待也,則失援矣。
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
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聽,官必中信以敬。
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亂,有小人之亂。
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
宮中亂曰妒紛,兄弟亂曰一黨一偏,大臣亂曰稱述、中民亂曰詟諄,小民亂曰财匮。
财匮生薄,詟諄生慢,稱述、一黨一偏、妒紛生變。
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内定矣。
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則國豐矣。
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禁一婬一務: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民治矣。
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征,近其罪伏,以固其意。
鄉樹之師,以遂其學。
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
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衆風,若任以社稷之任。
若此,則土反于情矣。
【譯文】 古時沒有君臣上下之分,也沒有夫妻配偶的婚姻,人們象野獸一樣共處而群居,以強力互相争奪,于是智者詐騙愚者,強者欺淩弱者,老、幼、孤、獨的人們都是不得其所的。
因此,智者就依靠衆人力量出來禁止強暴,強暴的人們就這樣被制止了。
由于替一人民興利除害,并規正人民的德性,人民便把這智者當作導師。
所以道術和德行是從賢人那裡産生的。
道術和德行的義理開始形成在人民心裡,人民就都歸正道了。
辨别了名物,分清了是非,賞罰便開始實行。
上下有了排定,民生有了根本,國家的都城也便建立起來。
因此,國家之所以成其為國家,是由于有人民這個根本才成為國家;君主之所以成為君主,是由于掌握賞罰,才能成其為君主。
行賞過多則導緻國貧,行罰過重則導緻暴虐。
财力貧乏和法令暴虐,都是會喪失民心的。
所以,明君總是注意對于人民平時的教導,這樣可以使人
圓者運,運者通,通則和。
方者執,執者固,固則信。
君以利和,臣以節信,則上下無邪矣。
故曰:君人者制仁,臣人者守信。
此言上下之禮也。
君之在國都也,若心之在身體也。
道德定于上,則百姓化于下矣。
戒心形于内,則容貌動于外矣,正也者,所以明其德。
知得諸己,知得諸民,從其理也。
知失諸民,退而修諸己,反其本也。
所求于己者多,故德行立。
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輕給之。
故君人者上注,臣人者下一注。
上注者,紀天時,務民力。
下一注者,發地利,足财用也。
故能飾大義,審時節,上以禮神明,下以義輔佐者,明君之道。
能據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過,下以振民之病者,忠臣之所行也。
君子食于道,則義審而禮明,義審而禮明,則倫等不逾,雖有偏卒之大夫,不敢有幸心,則上無危矣。
齊民食于力則作本,作本者衆,農以聽命。
是以明君立世,民之制于上,猶草木之制于時也。
故民迂則流之,民流通則迂之。
決之則行,塞之則止。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
決之則君子行于禮,塞之則小人笃于農。
君子行于禮,則上尊而民順;小民笃于農,則财厚而備足。
上尊而民順,财厚而備足,四者備體,頃時而王不難矣。
四肢六道,身之體也。
四正五官,國之體也。
四肢不通,六道不達,曰失。
四正不正,五官不官,曰亂。
是故國君聘妻于異姓,設為姪娣、命婦、宮女,盡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
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節,所以防其奸也。
是以中外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官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一交一,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昭公威私也。
明立一寵一設,不以逐子傷義。
禮私愛歡,勢不并論。
爵位雖尊,禮無不行。
選為都佼,冒之以衣服,旌之以章旗,所以重其威也。
然則兄弟無間郄,讒人不敢作矣。
故其立相也,陳功而加之以德,論勞而昭之以法,參伍相德而周舉之,尊勢而明信之。
是以下之人無谏死之誋,而聚立者無郁怨之心,如此,則國平而民無慝矣。
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以德弇勞,不以傷年。
如此,則上無困,而民不幸生矣。
國之所以亂者四,其所以亡者二。
内有疑妻之妾,此宮亂也;庶有疑適之子,此家亂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國亂也;任官無能,此衆亂也。
四者無别,主失其體。
群官朋一黨一,以懷其私,則失族矣;國之幾臣,一陰一約閉謀以相待也,則失援矣。
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
故妻必定,子必正,相必直立以聽,官必中信以敬。
故曰:有宮中之亂,有兄弟之亂,有大臣之亂,有中民之亂,有小人之亂。
五者一作,則為人上者危矣。
宮中亂曰妒紛,兄弟亂曰一黨一偏,大臣亂曰稱述、中民亂曰詟諄,小民亂曰财匮。
财匮生薄,詟諄生慢,稱述、一黨一偏、妒紛生變。
故正名稽疑,刑殺亟近,則内定矣。
順大臣以功,順中民以行,順小民以務、則國豐矣。
審天時,物地生,以輯民力;禁一婬一務:勸農功,以職其無事,則小民治矣。
上稽之以數,下十伍以征,近其罪伏,以固其意。
鄉樹之師,以遂其學。
官之以其能,及年而舉,則士反行矣。
稱德度功,勸其所能,若稽之以衆風,若任以社稷之任。
若此,則土反于情矣。
【譯文】 古時沒有君臣上下之分,也沒有夫妻配偶的婚姻,人們象野獸一樣共處而群居,以強力互相争奪,于是智者詐騙愚者,強者欺淩弱者,老、幼、孤、獨的人們都是不得其所的。
因此,智者就依靠衆人力量出來禁止強暴,強暴的人們就這樣被制止了。
由于替一人民興利除害,并規正人民的德性,人民便把這智者當作導師。
所以道術和德行是從賢人那裡産生的。
道術和德行的義理開始形成在人民心裡,人民就都歸正道了。
辨别了名物,分清了是非,賞罰便開始實行。
上下有了排定,民生有了根本,國家的都城也便建立起來。
因此,國家之所以成其為國家,是由于有人民這個根本才成為國家;君主之所以成為君主,是由于掌握賞罰,才能成其為君主。
行賞過多則導緻國貧,行罰過重則導緻暴虐。
财力貧乏和法令暴虐,都是會喪失民心的。
所以,明君總是注意對于人民平時的教導,這樣可以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