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上
關燈
小
中
大
有一定的制度和禮儀,以尊奉君主地位,君主的衣服&mdash一衮衣和冠冕,也都有法度規定,君主就可以依法而臨政了。
人君據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順從而成風,這樣日久形成常規,如果有違犯一習一俗背離禮教的人,群衆就會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無事了。
天子向天下發布命令,諸侯從天子那裡接受命令,大夫從本國國君那裡接受命令,兒子從父母那裡接受命令,下聽其上,弟聽其兄,這是最順的秩序。
衡石的稱計是統一的,鬥斛的量度是統一的,丈尺的标準是統一的,武器的規格是統&lsquo的,書寫文字相同,車轍寬窄相同,這是最正的規範。
如果大家都順,而一人獨逆,大家都正,而一人獨偏,這就象黑夜之中找東西而見到火光一樣,奸僞之人是無法隐藏得住的。
這就是先王為什麼堅持統一民心的原因。
所以,天子有了成就,就要把功德歸讓于上天;諸侯有了成就,就要歸功于天子;大夫有了成就,就要奉獻給本國國君;人民有成就,就應當追溯來源于父親,并歸功于長輩和老輩。
這就是&ldquo道&rdquo和&ldquo法&rdquo所産生的根源,也是治國的根本,因此,按年考察工作的是君主,按四時考察工作的是輔相,按月進行考核的是百官,從事勞動專務農業以等待上面命令的是一般平民。
所以,對于平民百姓,應當在他們的父兄中間評量其勞動,應當就君臣的大義上面來聽取其言論,然後官吏評選其德才,獻給君主。
大夫隻安排官職以内的事務,而不論及職責以外的事情;至于輔相,就要定出經常的條例來給百官做依據。
輔相總攬樞要,百官謀士們根據實際情況評議好的措施,有所疑問則請輔相匡正。
君主則調發大府内有關的法令和珪壁印信,來進行稽考查驗,隻站在三層台階之上,面向南接受輔相呈上的政事樞要就行了。
這樣,君主有餘暇的時日,而百官勝任其職務;四時的政令不出錯誤,而百姓嚴肅地完成對于上面的供一應。
這都是因為上有法制而下面各有職分的結果。
道,是人的生命之所出,不是由人而生的。
聖王明君是善于了解它和說明它的。
所以,治民有經常的道,生财有經常的法。
&ldquo道&rdquo是萬物的樞要,做人君的掌握這個樞要來處理事情,下面就是有奸僞之心也是不敢嘗試的。
&ldquo道&rdquo是存在于虛處的,行道的人君在,道就通行無阻;行道的人君不在,道就閉塞起來。
沒有道就不能治民,沒有道就不能理财。
民治财育的結果,福利還是歸于君主。
這樣,明君看重道和法而看輕國家,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君主統治一個國家就是他的為君之道在那裡統治;帝王統治天下,就是他的帝王之道在那裡統治。
無論大而統治天下,小而統治一國,都是他們的道在那裡起作用。
因此,他所要求的就能夠從人民那裡得到,他所厭惡的就能夠從人民那裡除掉。
所求者能在人民那裡得到,所以賢能的人材就可以進用;所惡者能在人民那裡除掉,所以奸僞分子就能被察覺。
好像冶工對于金屬,陶工對于粘土,想要制作什麼都是由工匠掌握的一樣。
所以,将要行賞,過于厚反而不能供一應;将要行殺,過于嚴反而不能震懾。
殺過嚴而不能震懾,賞過厚而不能供一應,都是由于處理的名義和實際情況不符造成的。
做好事的人,不折扣他應得的獎賞,人民就不會考慮私利;有過失的,不拖延對他的懲罰,人民就不會抱怨刑威。
賞罰的制定,不超過人民所應得的,人民就歸附和親近君上了。
這就象天下雨一樣,天降下一尺的雨量,大地裡的禾苗就向上生長一尺。
所以授人官職而自己不居官,給人職事而自己不任事,獨立行動而無人考核的,這就是君主的地位。
古代先王主持天下的時候,人民就把他的德行比作神明,先王也是善于吸收人民意見的。
關于人民的意見,隻個别地聽取,就會是愚蠢的;全面綜合地聽取,就将是聖明的。
即使有商湯、周武王的道德,也還要多方搜集衆人的言論。
因此,英明的君主,順從人心,适應人的性情,行事都從衆人共同關心的地方出發。
這樣,命令布置下去,就不會阻礙;刑罰設置了,卻用不着。
先王就是善于同人民合成一體的。
與民一體,那就是用國家保衛國家,用人民保衛人民,人民當然就不去為非作歹了。
雖然是明君,距離在百步以外,也照樣聽不到;隔上一堵牆。
也照樣看不見。
但能夠稱為明君,是因為善于任用他的臣下,而臣下又善于貢獻出他的忠誠。
信誠導緻信誠,良善導緻良善,所以四海之内都可以治理好。
因此,明君舉用下面的人材,總是完全了解他的短處和長處,了解到他的才能的最高限度,才委任給他職務。
賢人事奉他的君主,總是完全認識自己的短處和長處,認識到自己力所不及的限度,才量度能力而接受官職。
君主按照這個原則來收養臣下,臣下也按照這個原則來事奉君主,上下都互相想着公正,那末,百姓男女就都能治理好了。
人君據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順從而成風,這樣日久形成常規,如果有違犯一習一俗背離禮教的人,群衆就會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無事了。
天子向天下發布命令,諸侯從天子那裡接受命令,大夫從本國國君那裡接受命令,兒子從父母那裡接受命令,下聽其上,弟聽其兄,這是最順的秩序。
衡石的稱計是統一的,鬥斛的量度是統一的,丈尺的标準是統一的,武器的規格是統&lsquo的,書寫文字相同,車轍寬窄相同,這是最正的規範。
如果大家都順,而一人獨逆,大家都正,而一人獨偏,這就象黑夜之中找東西而見到火光一樣,奸僞之人是無法隐藏得住的。
這就是先王為什麼堅持統一民心的原因。
所以,天子有了成就,就要把功德歸讓于上天;諸侯有了成就,就要歸功于天子;大夫有了成就,就要奉獻給本國國君;人民有成就,就應當追溯來源于父親,并歸功于長輩和老輩。
這就是&ldquo道&rdquo和&ldquo法&rdquo所産生的根源,也是治國的根本,因此,按年考察工作的是君主,按四時考察工作的是輔相,按月進行考核的是百官,從事勞動專務農業以等待上面命令的是一般平民。
所以,對于平民百姓,應當在他們的父兄中間評量其勞動,應當就君臣的大義上面來聽取其言論,然後官吏評選其德才,獻給君主。
大夫隻安排官職以内的事務,而不論及職責以外的事情;至于輔相,就要定出經常的條例來給百官做依據。
輔相總攬樞要,百官謀士們根據實際情況評議好的措施,有所疑問則請輔相匡正。
君主則調發大府内有關的法令和珪壁印信,來進行稽考查驗,隻站在三層台階之上,面向南接受輔相呈上的政事樞要就行了。
這樣,君主有餘暇的時日,而百官勝任其職務;四時的政令不出錯誤,而百姓嚴肅地完成對于上面的供一應。
這都是因為上有法制而下面各有職分的結果。
道,是人的生命之所出,不是由人而生的。
聖王明君是善于了解它和說明它的。
所以,治民有經常的道,生财有經常的法。
&ldquo道&rdquo是萬物的樞要,做人君的掌握這個樞要來處理事情,下面就是有奸僞之心也是不敢嘗試的。
&ldquo道&rdquo是存在于虛處的,行道的人君在,道就通行無阻;行道的人君不在,道就閉塞起來。
沒有道就不能治民,沒有道就不能理财。
民治财育的結果,福利還是歸于君主。
這樣,明君看重道和法而看輕國家,也就可以理解了。
所以,君主統治一個國家就是他的為君之道在那裡統治;帝王統治天下,就是他的帝王之道在那裡統治。
無論大而統治天下,小而統治一國,都是他們的道在那裡起作用。
因此,他所要求的就能夠從人民那裡得到,他所厭惡的就能夠從人民那裡除掉。
所求者能在人民那裡得到,所以賢能的人材就可以進用;所惡者能在人民那裡除掉,所以奸僞分子就能被察覺。
好像冶工對于金屬,陶工對于粘土,想要制作什麼都是由工匠掌握的一樣。
所以,将要行賞,過于厚反而不能供一應;将要行殺,過于嚴反而不能震懾。
殺過嚴而不能震懾,賞過厚而不能供一應,都是由于處理的名義和實際情況不符造成的。
做好事的人,不折扣他應得的獎賞,人民就不會考慮私利;有過失的,不拖延對他的懲罰,人民就不會抱怨刑威。
賞罰的制定,不超過人民所應得的,人民就歸附和親近君上了。
這就象天下雨一樣,天降下一尺的雨量,大地裡的禾苗就向上生長一尺。
所以授人官職而自己不居官,給人職事而自己不任事,獨立行動而無人考核的,這就是君主的地位。
古代先王主持天下的時候,人民就把他的德行比作神明,先王也是善于吸收人民意見的。
關于人民的意見,隻個别地聽取,就會是愚蠢的;全面綜合地聽取,就将是聖明的。
即使有商湯、周武王的道德,也還要多方搜集衆人的言論。
因此,英明的君主,順從人心,适應人的性情,行事都從衆人共同關心的地方出發。
這樣,命令布置下去,就不會阻礙;刑罰設置了,卻用不着。
先王就是善于同人民合成一體的。
與民一體,那就是用國家保衛國家,用人民保衛人民,人民當然就不去為非作歹了。
雖然是明君,距離在百步以外,也照樣聽不到;隔上一堵牆。
也照樣看不見。
但能夠稱為明君,是因為善于任用他的臣下,而臣下又善于貢獻出他的忠誠。
信誠導緻信誠,良善導緻良善,所以四海之内都可以治理好。
因此,明君舉用下面的人材,總是完全了解他的短處和長處,了解到他的才能的最高限度,才委任給他職務。
賢人事奉他的君主,總是完全認識自己的短處和長處,認識到自己力所不及的限度,才量度能力而接受官職。
君主按照這個原則來收養臣下,臣下也按照這個原則來事奉君主,上下都互相想着公正,那末,百姓男女就都能治理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