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上
關燈
小
中
大
。
從順獨逆,從正獨辟,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奸僞之人,無所伏矣。
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
是故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慶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納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慶之于長老。
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
是故歲一言者,君也;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
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間,聽其言于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
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
相總要,者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
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
是以上有餘日,而官勝其任;時令不一婬一,而百姓肅給。
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職也。
道者,誠人之姓也,非在人也。
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
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
道也者,萬物之要也。
為人君者,執要而待之,則下雖有奸僞之心,不敢殺也。
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
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财,民治财育,其福歸于上。
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輕其國也。
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
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
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
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
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奸僞省。
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
是故将與之,惠厚不能供;将殺之,嚴威不能振。
嚴威不能振,惠厚不能供,聲實有間也。
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
威罰之制,無逾于民,則人歸親于上矣。
如天雨然,澤下尺,生上尺。
是以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獨立而無稽者,人主之位也。
先王之在天下也,民比之神明之德。
先王善牧之于民者也。
夫民别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雖有湯武之德,複合于市人之言。
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于衆心之所聚。
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而不用。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
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
然則民不便為非矣。
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間之堵牆,窺而不見也。
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
信以繼信,善以傳善。
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
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盡知其短長,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
賢人之臣其主也,盡知短長與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
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一交一期于正,則百姓男女皆與治焉。
【譯文】 做人君的,要講求統屬衆官的方法,而不要幹預衆官職責以内的事務;做人臣的,要處理職責以内的事,而不要幹預到職責以外去。
君道不明,奉令幹事的人就發生疑慮;權限不劃一,奉公守法的人就感到迷惑。
如果人民有疑惑猶豫的心理,國君不能加以糾正,那末百姓對國君的隔閡疏遠,就像明帖告示叫他們止步不前一樣。
所以,為國家樹立君道,用于百姓,而能夠治官化民的,那就是明君。
上面對君主言無不盡,下面為人民出力辦事,而能夠奉公守法服從命令的,那就是忠臣。
上面順從君道,下面謹守職責,上下相互觀察,就像看着測驗日影的木表一樣,有誰不正,就可以分别出來了。
&ldquo吏啬夫&rdquo擔任督察的事,&ldquo民啬夫&rdquo擔任教化的事。
教化應當面向百姓,論罪應當不枉法行私,行賞應當信誠,體現出君臣的精神,其成效表現為人民的守國和作戰方面。
這樣,民音夫的職責就完成了。
吏裔夫充分掌握着計量的規章和辦事的法律。
審議刑法、權衡、鬥解、文告與劾奏,都不以私意論斷,而是據事實為準。
這樣,吏裔夫的職責就完成了。
民啬夫制成規訓和吏音夫制成律令以後,那末,縱使謹樸忠信的人也不許增補;而玩忽怠情的人更不許破壞。
這樣,君主的職責就完成了。
所以,做人君的要根據吏啬夫和民音夫的職務和職責,按照法度來考核他們。
有好成績的,就用尊貴的爵位和美厚的田産來獎賞,人民不會有攀比羨慕的心理。
有犯過錯的,就用撤職的恥辱和誅死的重刑來處罰,人民也不敢有疾恨抱怨的情緒。
生與殺都不違背法度,人民也就安定而沒有遺棄父母的。
要做到這些,隻有依靠上面有明确的法制和下面有固定的職責才行。
天有經常的氣象,地有經常的形體,人有經常的禮制,一經設立就不更改,這叫做三常。
統一規劃全局的是人君之道;分管各項職責的,是人臣的事。
人君違背了君道,就不能夠保有他的國家;人臣曠廢了職責,就不能夠保持他的官位。
既然如此,那麼君養臣能夠真誠,臣事君也就老實。
君養臣臣真誠,就是說立法定制的君主是英明的;臣事君老實,就是說奉公行法、服從命令的臣子是審慎的。
上面英明,下面審慎,上下同心同德,就相互形成為一定的秩序。
君主不失其威信,臣下不曠廢事業,誰也不用對誰感恩懷德。
因此,在上的人講求道德,在下的人謹守本分,義禮在上面形成了典範,美善在下面貫通到人民,
從順獨逆,從正獨辟,此猶夜有求而得火也,奸僞之人,無所伏矣。
此先王之所以一民心也。
是故天子有善,讓德于天;諸侯有善,慶之于天子;大夫有善,納之于君;民有善,本于父,慶之于長老。
此道法之所從來,是治本也。
是故歲一言者,君也;時省者,相也;月稽者,官也;務四支之力,修耕農之業以待令者,庶人也。
是故百姓量其力于父兄之間,聽其言于君臣之義,而官論其德能而待之。
大夫比官中之事,不言其外;而相為常具以給之。
相總要,者官謀士,量實義美,匡請所疑。
而君發其明府之法瑞以稽之,立三階之上,南面而受要。
是以上有餘日,而官勝其任;時令不一婬一,而百姓肅給。
唯此上有法制,下有分職也。
道者,誠人之姓也,非在人也。
而聖王明君,善知而道之者也。
是故治民有常道,而生财有常法。
道也者,萬物之要也。
為人君者,執要而待之,則下雖有奸僞之心,不敢殺也。
夫道者虛設,其人在則通,其人亡則塞者也。
非茲是無以理人,非茲是無以生财,民治财育,其福歸于上。
是以知明君之重道法而輕其國也。
故君一國者,其道君之也。
王天下者,其道王之也。
大王天下,小君一國,其道臨之也。
是以其所欲者能得諸民,其所惡者能除諸民。
所欲者能得諸民,故賢材遂;所惡者能除諸民,故奸僞省。
如冶之于金,陶之于埴,制在工也。
是故将與之,惠厚不能供;将殺之,嚴威不能振。
嚴威不能振,惠厚不能供,聲實有間也。
有善者不留其賞,故民不私其利;有過者不宿其罰,故民不疾其威。
威罰之制,無逾于民,則人歸親于上矣。
如天雨然,澤下尺,生上尺。
是以官人不官,事人不事,獨立而無稽者,人主之位也。
先王之在天下也,民比之神明之德。
先王善牧之于民者也。
夫民别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
雖有湯武之德,複合于市人之言。
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于衆心之所聚。
是以令出而不稽,刑設而不用。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
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
然則民不便為非矣。
雖有明君,百步之外,聽而不聞;間之堵牆,窺而不見也。
而名為明君者,君善用其臣,臣善納其忠也。
信以繼信,善以傳善。
是以四海之内,可得而治。
是以明君之舉其下也,盡知其短長,知其所不能益,若任之以事。
賢人之臣其主也,盡知短長與身力之所不至,若量能而授官。
上以此畜下,下以此事上,上下一交一期于正,則百姓男女皆與治焉。
【譯文】 做人君的,要講求統屬衆官的方法,而不要幹預衆官職責以内的事務;做人臣的,要處理職責以内的事,而不要幹預到職責以外去。
君道不明,奉令幹事的人就發生疑慮;權限不劃一,奉公守法的人就感到迷惑。
如果人民有疑惑猶豫的心理,國君不能加以糾正,那末百姓對國君的隔閡疏遠,就像明帖告示叫他們止步不前一樣。
所以,為國家樹立君道,用于百姓,而能夠治官化民的,那就是明君。
上面對君主言無不盡,下面為人民出力辦事,而能夠奉公守法服從命令的,那就是忠臣。
上面順從君道,下面謹守職責,上下相互觀察,就像看着測驗日影的木表一樣,有誰不正,就可以分别出來了。
&ldquo吏啬夫&rdquo擔任督察的事,&ldquo民啬夫&rdquo擔任教化的事。
教化應當面向百姓,論罪應當不枉法行私,行賞應當信誠,體現出君臣的精神,其成效表現為人民的守國和作戰方面。
這樣,民音夫的職責就完成了。
吏裔夫充分掌握着計量的規章和辦事的法律。
審議刑法、權衡、鬥解、文告與劾奏,都不以私意論斷,而是據事實為準。
這樣,吏裔夫的職責就完成了。
民啬夫制成規訓和吏音夫制成律令以後,那末,縱使謹樸忠信的人也不許增補;而玩忽怠情的人更不許破壞。
這樣,君主的職責就完成了。
所以,做人君的要根據吏啬夫和民音夫的職務和職責,按照法度來考核他們。
有好成績的,就用尊貴的爵位和美厚的田産來獎賞,人民不會有攀比羨慕的心理。
有犯過錯的,就用撤職的恥辱和誅死的重刑來處罰,人民也不敢有疾恨抱怨的情緒。
生與殺都不違背法度,人民也就安定而沒有遺棄父母的。
要做到這些,隻有依靠上面有明确的法制和下面有固定的職責才行。
天有經常的氣象,地有經常的形體,人有經常的禮制,一經設立就不更改,這叫做三常。
統一規劃全局的是人君之道;分管各項職責的,是人臣的事。
人君違背了君道,就不能夠保有他的國家;人臣曠廢了職責,就不能夠保持他的官位。
既然如此,那麼君養臣能夠真誠,臣事君也就老實。
君養臣臣真誠,就是說立法定制的君主是英明的;臣事君老實,就是說奉公行法、服從命令的臣子是審慎的。
上面英明,下面審慎,上下同心同德,就相互形成為一定的秩序。
君主不失其威信,臣下不曠廢事業,誰也不用對誰感恩懷德。
因此,在上的人講求道德,在下的人謹守本分,義禮在上面形成了典範,美善在下面貫通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