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言

關燈
其勢輕之。

    強國衆,合強以攻弱,以圖霸。

    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

    強國衆,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形,知動靜之時;視先後之稱,知禍福之門。

    強國衆,先舉者危,後舉者利。

    強國少,先舉者王,後舉者亡。

    戰國衆,後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

     夫王者之心,方而不最,列不讓賢,賢不齒第擇衆,是貪大物也。

    是以王之形大也。

    夫先王之争天下也以方心,其立之也以整齊,其理之也以平易。

    立政出令用人道,施爵祿用地道,舉大事用天道。

    是故先王之伐也,伐逆不伐順,伐險不伐易,伐過不伐及。

    四封之内,以正使之;諸侯之會,以權緻之。

    近而不服者,以地患之;遠而不聽者,以刑危之。

    一而伐之,武也;服而舍之,文也;文武具滿,德也。

    夫輕重強弱之形,諸侯合則強,孤則弱。

    骥之材,而百馬伐之,骥必罷矣。

    強最一伐,而天下共之,國必弱矣。

    強國得之也以收小,其失之也以恃強。

    小國得之也以制節,其失之也以離強。

    夫國小大有謀,強弱有形。

    服近而強遠,王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負海攻負海,中國之形也;折節事強以避罪,小國之形也。

    自古以至今,未嘗有先能作難,違時易形,以立功名者;無有常先作難,違時易形,無不敗者也。

    夫欲臣伐君,正四海者,不可以兵獨攻而取也。

    必先定謀慮,便地形,利權稱,親與國,視時而動,王者之術也。

    夫先王之伐也,舉之必義,用之必暴,相形而知可,量力而知攻,攻得而知時。

    是故先王之伐也,必先戰而後攻,先攻而後取地。

    故善攻者料衆以攻衆,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

    以衆攻衆,衆存不攻;以食攻食,食存不攻;以備攻備,備存不攻。

    釋實而攻虛,釋堅而攻膬,釋難而攻易。

     夫抟國不在敦古,理世不在善攻,霸王不在成曲。

    夫舉失而國危,刑過而權倒,謀易而禍反,計得而強信,功得而名從,權重而令行,固其數也。

     夫争強之國,必先争謀,争刑,争權。

    令人主一喜一怒者,謀也;令國一輕一重者,刑也;令兵一進一退者,權也。

    故一精一于謀,則人主之願可得,而令可行也;一精一幹刑,則大國之地可奪,強國之兵可圉也;一精一于權,則天下之兵可齊,諸侯之君可朝也。

    夫神聖視天下之刑,知世之所謀,知兵之所攻,知地之所歸,知令之所加矣。

    夫兵攻所憎而利之,此鄰國之所不親也。

    權動所惡,而實寡歸者強。

    擅破一國,強在後世者王。

    擅破一國,強在鄰國者亡。

     【譯文】 霸業和王業的規模形勢是這樣的。

    它模仿上天,效法大地,教化世人,改換朝代,創立天下法制,分列諸侯等次,使四海賓服歸屬,并乘時匡正天下;它可以縮小大國的版圖,糾正邪曲的國家,削弱強國,降低權重之國的地位,兼并亂國,摧殘暴虐的國君:處分其罪惡,降低其地位,保護其人民,然後就統治其國家。

    本國富強叫作&ldquo霸&rdquo,兼正諸侯國叫作&ldquo王&rdquo。

    所謂王者,總有其獨明之處。

    德義相同的國家,他不去攻取;道義一緻的國家,他不去統治。

    曆來争奪天下,以威力推翻危亂的暴君,是王者的常事。

    統治人民必須有道,稱王稱霸必須合于時機。

    國政修明而鄰國無道,是成就霸王之業的有利條件。

    因為國家的存在與鄰國有關,國家的敗亡也與鄰國有關。

    鄰國有事,鄰國可以有所得;鄰國有事,鄰國也可以有所失。

    天下有事變?總是對聖王有利;國家危殆的時候,才顯出聖人的明智。

    先代聖王之所以成其王業,往往是利用鄰國的舉措不當。

    舉措不當,是鄰國敵人所以得意的原因。

     想要掌握天下的權力,首先必須施德于諸侯。

    因此,先王總是有所取,有所予,有所屈,有所伸然後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權。

    兵勝在于有權,權勝在于得地利。

    所以,諸侯得有地利的,跟着有權力;失地利的,權就跟着喪失了。

    争奪天下,還必須先得人心。

    懂得天下大計的,得人;隻打小算盤的,失人。

    得天下大多數擁護的,能成王業;得半數擁護的,能成霸業。

    因此,聖明君主總是謙恭卑禮來對待天下賢士而加以任用,均分祿食來吸引天下民衆而使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