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小匡
關燈
小
中
大
鄰,鄰國就同我國親善了。
&rdquo桓公說:&ldquo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南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魯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常、潛兩地,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圍牆,環山都有栅壁。
&rdquo桓公說:&ldquo我要西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衛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土地台、原、姑與柒裡。
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圍牆,環山也有栅壁。
&rdquo桓公說:&ldquo我要北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燕因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土地柴夫和吠狗。
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牆垣,環山都有栅壁。
&rdquo四鄰大大親善起來了。
在歸還侵人之地和規正其國界以後,齊國領土南至泰山以北,西至濟水,北至海,東至紀随兩地。
地方共三百六十裡。
三年治定,四年訓練成功,五年就出兵了。
有練好的士兵三萬人,革車八百輛。
當時諸侯多有昏亂而不服從天子的。
于是,桓公東救徐州,分吳地之半;救存魯國,侵陵蔡國,分割越地。
南面憑藉宋、鄭兩國而伐楚,渡汝水,過方城,接近文山,責令楚國貢絲于周室。
周天子送祭肉給齊桓公,荊州諸侯沒有不來歸服的。
在中原援救晉公,擒獲狄王,打敗一胡一貉,攻破屠何,騎寇也開始征服了,往北則攻伐山戎,制一服令支,斬殺孤竹,九夷也開始聽從了。
沿海的各諸侯國,沒有不來歸頤的。
往西的征戰則奪取了白狄的土地,到西河,并船投筏,乘筏渡河,到了石枕,又懸吊兵車、纏束戰馬,越過太行山與卑耳山的溪澗,拘捕大夏之敵。
又西服流沙西虞之地,秦地戎人也開始服從了。
所以,兵一出就成大功十二項。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和中原諸侯各國,沒有不服從的。
桓公與諸侯擺設祭品、書寫盟誓,以約誓于上下諸神。
然後,率天下安定周室,在一陽一谷大會諸侯。
因而,有兵車的會六次,乘車的會三次,九次會合諸侯,一匡天下。
铠甲不解繩,兵器不開箱,弓衣沒有弓,箭服沒有箭,停武事,行文治,以朝拜天子。
在葵丘大會諸侯的時候,周天子派大夫宰孔送祭肉給桓公說:&ldquo我本人有祭祀之事于先王文武之廟,派遣宰孔把祭肉送來。
&rdquo而且還有後命說:&ldquo因為你謙卑勞頓,實告伯舅你不必下堂拜賜。
&rdquo桓公便召見管仲來商量,管仲回答說:&ldquo為君不行君禮,為臣不行臣禮,是亂國的根本。
&rdquo桓公說:&ldquo我能做到乘車之會三,兵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北至孤竹、山戎、穢貉,拘捕大夏的國君;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吳、越、巴國、牂牁、[]、不庾、雕題、黑齒。
荊夷之國都不敢違抗我的命令,而中國還不擡高我。
從前夏、商、周三代之受命為王的,和我有什麼不同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現在是鳳凰彎鳥不出,而鷹隼鸱枭卻很多;衆神不來顯靈,守龜不示預兆,而用谷穗蔔筮的卻很靈驗;時雨甘露不下降,而飄風暴雨卻不斷來臨;五谷不豐收,六畜不興旺,而各種雜草卻普遍繁茂。
鳳凰羽毛的花紋,前面像德義,後面才象日昌。
古人受命為王的,總是龍龜來臨,黃河出圖,洛水出書,地出乘黃神馬。
現在三種祥瑞都沒有,縱然受命為王,豈不是一種錯誤麼?&rdquo桓公聽後很惶恐,出來接見賓客說:&ldquo天子的威嚴即在顔面之前,未離咫尺,我小白雖奉天子之命而不必下堂拜賜,但恐怕在下面颠倒禮節,為天子增羞。
&rdquo于是下堂拜謝賞賜,然後登堂領受賞服、大辂、龍旗九遊和渠門赤旗等。
天子給予不下拜的命令,而桓公偏不領受,天下諸侯都稱頌桓公是順于禮的。
桓公是為天下諸侯操勞的。
魯國有莊公夫人與慶父作亂,兩個國君被殺,絕嗣沒有後代。
桓公知道後,使高子存全它。
使他們男女不亂雜,牛馬齊備。
他們拿玉來拜見桓公,請備為齊國的關内侯,但桓公沒有那樣處理。
狄人攻伐邢國,桓公修築夷儀城加以封賜。
使他們男女不亂雜,牛馬齊。
他們也拿着玉進見桓公,請求作齊國的關内侯,桓公也沒有那樣安排。
狄人攻伐衛國,衛國人出旅曹地,桓公修築楚丘城來封賜它。
他們的牲畜已經散失,所以桓公給予良馬三百匹。
天下諸侯稱道桓公仁義。
這樣,天下的諸侯知道桓公為他們服務,所以,諸侯歸附桓公,好象去趕集一般。
桓公知道諸侯歸附他,因而少收進見的币而多給回敬的禮。
所以天下諸侯用瘦馬犬羊為禮币,齊國則用良馬回報;諸侯用素綢和鹿皮四張為禮币,齊國則用花錦和虎豹皮回報。
各國諸侯的使者,總是空囊而來,滿載而歸。
所以,用愛來釣取,用利來吸引,用信來結一交一,用武來威懾,于是天下小國諸侯,都服從桓公,不敢違背而來歸附了。
他們喜歡桓公的仁愛,又貪圖桓公的貨利;相信桓公的仁義,又害怕桓公的武力。
桓公看到天下小國諸侯多來與自己親睦,于是又大加施惠。
可以分憂的代他們分憂,可以謀事的替他們謀事,可為動兵的替他們動兵。
攻伐譚國和萊國而不據為已有,諸侯稱道他的仁。
自東萊一交一換齊國的魚鹽于各諸侯國,使關卡市場隻稽查而不征稅,存放貨物而不收捐,以為各國諸侯之利,諸侯都稱道他的寬惠。
修築蔡、郡陵、培夏、靈父丘等城,以防禦戎狄之地,用來阻止戎狄向諸侯暴掠。
修築五鹿、中牟、鄖、蓋、牡丘等城,以保衛諸夏之地,用來表示中國的權威。
教化大功告成。
因此天&mdash廠對于桓公,遠國人民望之如父母,近國的人民從之如流水。
所以,行地益遠,得人益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感懷他的文治而畏慎他的武備。
誅殺無道之國;安定周室,天下無人抵禦,正由于興立武備;停止各種革甲,收起各種兵器,穿朝服過河開會而無所顧慮,正是由于文治顯著。
于是使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歸附。
大國之君事齊如臣仆,小國諸侯喜齊如父母。
正是這樣,大國之君不顯得那麼尊貴,小國諸侯也不顯得卑下。
因而大國之君不驕傲,小國諸侯不恐懼。
于是分取地多的以增補地少的,削減有财的給予無财的。
周濟其君子,不失成功;周濟其小人,不失成命。
這樣,平時居處安順,出動行事則有成功。
不必發動戰争,而完成文王、武王的治績于天下。
桓公善于吸收群臣意見,以增加自己智慧。
宰相是管仲,大夫有:甯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
用這五個人任事行義,揚德繼法,昭示天下,以傳後世;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聲廣布,都是不可湮沒的。
這就是因為有明君在上,良相在下。
當初,桓公郊迎管仲時曾向管仲請教。
管仲最初辭讓,然後談出了建立三國五鄙的謀略,立五鄉以提高教化,建五屬以厲行武事,寄托軍事于内政,利用刑罰置備兵器,征伐無道之國以事奉周室等。
桓公非常滿意。
于是齋戒十日,将拜管仲為相。
管仲說:&ldquo我是一個有大罪的人,幸得免死,使腰頸相連,就算我的福氣了。
管理國家政事,怕不是我所能擔任的。
&rdquo桓公說:&ldquo您接受國家政事,我就勝任;您不接受,我怕要垮台。
&rdquo管仲許諾,再拜而接受相位。
過了三天,桓公說:&ldquo我有三大缺點,還能把國家搞好麼?&rdquo管仲說:&ldquo我還沒有聽到過。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幸嗜好田獵,昏夜還要到薮澤野地,直到田野靜寞不見野禽以後才回來,諸侯使者不得當面緻意,百官也無從當面報告。
&rdquo管仲說:&ldquo這雖然不是件好事,但還不最要緊。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幸嗜好飲酒,日以繼夜,諸侯使者不得當面緻意,百官無從當面報告。
&rdquo管仲說:&ldquo這也不是好事,但是也不最要緊。
&rdquo桓公說:&ldquo我還有一件污行,就是不幸而好女色,連表姐都有不嫁于人的。
&rdquo回答說:&ldquo這也不是好事,但還不是要緊的。
&rdquo桓公作色說:&ldquo這三者都可以,難道還有什麼不可以的事情嗎?&rdquo回答說:&ldquo人君唯有優柔寡斷和不奮勉為不可。
優柔寡斷則無人擁護,不奮勉則不能成事。
&rdquo桓公說:&ldquo好。
您請先回去,改日再來同您詳談。
&rdquo管仲說:&ldquo此時就可以談,何必改日呢?&rdquo桓公說:&ldquo我們該怎麼辦?&rdquo管仲說:&ldquo公子舉為人見聞廣博而知禮,好學而語言謙遜,請派他出使魯國,以結國一交一。
公子開方為人機變而銳利,可出使衛國,以結國一交一。
曹孫宿,他的為人有小廉又有小明,十分謙恭而善于辭令,正合乎荊楚的風格,請派他去到那裡,以結國一交一。
&rdquo這樣,立刻打發了三位使者,而後管仲才告退。
管仲為相三月,請與桓公共同評論百官。
桓公說:&ldquo好。
&rdquo管仲說:&ldquo升降揖讓有禮,進退熟悉禮節,說詞剛柔有度,我不如隕朋,請封他為&lsquo大行&rsquo。
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辟土地使之增産糧食,增加入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甯戚,請封他為&lsquo大司田&rsquo。
在平原廣郊之上,使戰車不亂,戰士不退,鼓聲一起而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lsquo大司馬&rsquo。
審判案件,調節紛争,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lsquo大司理&rsquo。
敢于冒犯君主的顔色,進谏必忠,不伯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lsquo大谏&rsquo。
這五個人,我一個都比不上;但是用來同我管夷吾去換,我是不幹的。
君上您想要治國強兵,有此五人就夠了;若想圖霸王之業,則有管夷吾在此。
&rdquo桓公說:&ldquo好啊!&rdquo
&rdquo桓公說:&ldquo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南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魯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常、潛兩地,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圍牆,環山都有栅壁。
&rdquo桓公說:&ldquo我要西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衛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土地台、原、姑與柒裡。
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圍牆,環山也有栅壁。
&rdquo桓公說:&ldquo我要北征,應依靠何國為主?&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以燕因為主。
應歸還侵占他們的土地柴夫和吠狗。
使齊國大海有屏一蔽,小海有牆垣,環山都有栅壁。
&rdquo四鄰大大親善起來了。
在歸還侵人之地和規正其國界以後,齊國領土南至泰山以北,西至濟水,北至海,東至紀随兩地。
地方共三百六十裡。
三年治定,四年訓練成功,五年就出兵了。
有練好的士兵三萬人,革車八百輛。
當時諸侯多有昏亂而不服從天子的。
于是,桓公東救徐州,分吳地之半;救存魯國,侵陵蔡國,分割越地。
南面憑藉宋、鄭兩國而伐楚,渡汝水,過方城,接近文山,責令楚國貢絲于周室。
周天子送祭肉給齊桓公,荊州諸侯沒有不來歸服的。
在中原援救晉公,擒獲狄王,打敗一胡一貉,攻破屠何,騎寇也開始征服了,往北則攻伐山戎,制一服令支,斬殺孤竹,九夷也開始聽從了。
沿海的各諸侯國,沒有不來歸頤的。
往西的征戰則奪取了白狄的土地,到西河,并船投筏,乘筏渡河,到了石枕,又懸吊兵車、纏束戰馬,越過太行山與卑耳山的溪澗,拘捕大夏之敵。
又西服流沙西虞之地,秦地戎人也開始服從了。
所以,兵一出就成大功十二項。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和中原諸侯各國,沒有不服從的。
桓公與諸侯擺設祭品、書寫盟誓,以約誓于上下諸神。
然後,率天下安定周室,在一陽一谷大會諸侯。
因而,有兵車的會六次,乘車的會三次,九次會合諸侯,一匡天下。
铠甲不解繩,兵器不開箱,弓衣沒有弓,箭服沒有箭,停武事,行文治,以朝拜天子。
在葵丘大會諸侯的時候,周天子派大夫宰孔送祭肉給桓公說:&ldquo我本人有祭祀之事于先王文武之廟,派遣宰孔把祭肉送來。
&rdquo而且還有後命說:&ldquo因為你謙卑勞頓,實告伯舅你不必下堂拜賜。
&rdquo桓公便召見管仲來商量,管仲回答說:&ldquo為君不行君禮,為臣不行臣禮,是亂國的根本。
&rdquo桓公說:&ldquo我能做到乘車之會三,兵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北至孤竹、山戎、穢貉,拘捕大夏的國君;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吳、越、巴國、牂牁、[]、不庾、雕題、黑齒。
荊夷之國都不敢違抗我的命令,而中國還不擡高我。
從前夏、商、周三代之受命為王的,和我有什麼不同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現在是鳳凰彎鳥不出,而鷹隼鸱枭卻很多;衆神不來顯靈,守龜不示預兆,而用谷穗蔔筮的卻很靈驗;時雨甘露不下降,而飄風暴雨卻不斷來臨;五谷不豐收,六畜不興旺,而各種雜草卻普遍繁茂。
鳳凰羽毛的花紋,前面像德義,後面才象日昌。
古人受命為王的,總是龍龜來臨,黃河出圖,洛水出書,地出乘黃神馬。
現在三種祥瑞都沒有,縱然受命為王,豈不是一種錯誤麼?&rdquo桓公聽後很惶恐,出來接見賓客說:&ldquo天子的威嚴即在顔面之前,未離咫尺,我小白雖奉天子之命而不必下堂拜賜,但恐怕在下面颠倒禮節,為天子增羞。
&rdquo于是下堂拜謝賞賜,然後登堂領受賞服、大辂、龍旗九遊和渠門赤旗等。
天子給予不下拜的命令,而桓公偏不領受,天下諸侯都稱頌桓公是順于禮的。
桓公是為天下諸侯操勞的。
魯國有莊公夫人與慶父作亂,兩個國君被殺,絕嗣沒有後代。
桓公知道後,使高子存全它。
使他們男女不亂雜,牛馬齊備。
他們拿玉來拜見桓公,請備為齊國的關内侯,但桓公沒有那樣處理。
狄人攻伐邢國,桓公修築夷儀城加以封賜。
使他們男女不亂雜,牛馬齊。
他們也拿着玉進見桓公,請求作齊國的關内侯,桓公也沒有那樣安排。
狄人攻伐衛國,衛國人出旅曹地,桓公修築楚丘城來封賜它。
他們的牲畜已經散失,所以桓公給予良馬三百匹。
天下諸侯稱道桓公仁義。
這樣,天下的諸侯知道桓公為他們服務,所以,諸侯歸附桓公,好象去趕集一般。
桓公知道諸侯歸附他,因而少收進見的币而多給回敬的禮。
所以天下諸侯用瘦馬犬羊為禮币,齊國則用良馬回報;諸侯用素綢和鹿皮四張為禮币,齊國則用花錦和虎豹皮回報。
各國諸侯的使者,總是空囊而來,滿載而歸。
所以,用愛來釣取,用利來吸引,用信來結一交一,用武來威懾,于是天下小國諸侯,都服從桓公,不敢違背而來歸附了。
他們喜歡桓公的仁愛,又貪圖桓公的貨利;相信桓公的仁義,又害怕桓公的武力。
桓公看到天下小國諸侯多來與自己親睦,于是又大加施惠。
可以分憂的代他們分憂,可以謀事的替他們謀事,可為動兵的替他們動兵。
攻伐譚國和萊國而不據為已有,諸侯稱道他的仁。
自東萊一交一換齊國的魚鹽于各諸侯國,使關卡市場隻稽查而不征稅,存放貨物而不收捐,以為各國諸侯之利,諸侯都稱道他的寬惠。
修築蔡、郡陵、培夏、靈父丘等城,以防禦戎狄之地,用來阻止戎狄向諸侯暴掠。
修築五鹿、中牟、鄖、蓋、牡丘等城,以保衛諸夏之地,用來表示中國的權威。
教化大功告成。
因此天&mdash廠對于桓公,遠國人民望之如父母,近國的人民從之如流水。
所以,行地益遠,得人益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感懷他的文治而畏慎他的武備。
誅殺無道之國;安定周室,天下無人抵禦,正由于興立武備;停止各種革甲,收起各種兵器,穿朝服過河開會而無所顧慮,正是由于文治顯著。
于是使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歸附。
大國之君事齊如臣仆,小國諸侯喜齊如父母。
正是這樣,大國之君不顯得那麼尊貴,小國諸侯也不顯得卑下。
因而大國之君不驕傲,小國諸侯不恐懼。
于是分取地多的以增補地少的,削減有财的給予無财的。
周濟其君子,不失成功;周濟其小人,不失成命。
這樣,平時居處安順,出動行事則有成功。
不必發動戰争,而完成文王、武王的治績于天下。
桓公善于吸收群臣意見,以增加自己智慧。
宰相是管仲,大夫有:甯戚、隰朋、賓胥無、鮑叔牙。
用這五個人任事行義,揚德繼法,昭示天下,以傳後世;贻孝昭穆,大霸天下,名聲廣布,都是不可湮沒的。
這就是因為有明君在上,良相在下。
當初,桓公郊迎管仲時曾向管仲請教。
管仲最初辭讓,然後談出了建立三國五鄙的謀略,立五鄉以提高教化,建五屬以厲行武事,寄托軍事于内政,利用刑罰置備兵器,征伐無道之國以事奉周室等。
桓公非常滿意。
于是齋戒十日,将拜管仲為相。
管仲說:&ldquo我是一個有大罪的人,幸得免死,使腰頸相連,就算我的福氣了。
管理國家政事,怕不是我所能擔任的。
&rdquo桓公說:&ldquo您接受國家政事,我就勝任;您不接受,我怕要垮台。
&rdquo管仲許諾,再拜而接受相位。
過了三天,桓公說:&ldquo我有三大缺點,還能把國家搞好麼?&rdquo管仲說:&ldquo我還沒有聽到過。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幸嗜好田獵,昏夜還要到薮澤野地,直到田野靜寞不見野禽以後才回來,諸侯使者不得當面緻意,百官也無從當面報告。
&rdquo管仲說:&ldquo這雖然不是件好事,但還不最要緊。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幸嗜好飲酒,日以繼夜,諸侯使者不得當面緻意,百官無從當面報告。
&rdquo管仲說:&ldquo這也不是好事,但是也不最要緊。
&rdquo桓公說:&ldquo我還有一件污行,就是不幸而好女色,連表姐都有不嫁于人的。
&rdquo回答說:&ldquo這也不是好事,但還不是要緊的。
&rdquo桓公作色說:&ldquo這三者都可以,難道還有什麼不可以的事情嗎?&rdquo回答說:&ldquo人君唯有優柔寡斷和不奮勉為不可。
優柔寡斷則無人擁護,不奮勉則不能成事。
&rdquo桓公說:&ldquo好。
您請先回去,改日再來同您詳談。
&rdquo管仲說:&ldquo此時就可以談,何必改日呢?&rdquo桓公說:&ldquo我們該怎麼辦?&rdquo管仲說:&ldquo公子舉為人見聞廣博而知禮,好學而語言謙遜,請派他出使魯國,以結國一交一。
公子開方為人機變而銳利,可出使衛國,以結國一交一。
曹孫宿,他的為人有小廉又有小明,十分謙恭而善于辭令,正合乎荊楚的風格,請派他去到那裡,以結國一交一。
&rdquo這樣,立刻打發了三位使者,而後管仲才告退。
管仲為相三月,請與桓公共同評論百官。
桓公說:&ldquo好。
&rdquo管仲說:&ldquo升降揖讓有禮,進退熟悉禮節,說詞剛柔有度,我不如隕朋,請封他為&lsquo大行&rsquo。
開發荒地使之成為城邑,開辟土地使之增産糧食,增加入口,盡土地之利,我不如甯戚,請封他為&lsquo大司田&rsquo。
在平原廣郊之上,使戰車不亂,戰士不退,鼓聲一起而三軍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城父,請封他為&lsquo大司馬&rsquo。
審判案件,調節紛争,不妄殺無辜的人,不妄誣無罪的人,我不如賓胥無,請封他為&lsquo大司理&rsquo。
敢于冒犯君主的顔色,進谏必忠,不伯死,不貪圖富貴,我不如東郭牙,請立他為&lsquo大谏&rsquo。
這五個人,我一個都比不上;但是用來同我管夷吾去換,我是不幹的。
君上您想要治國強兵,有此五人就夠了;若想圖霸王之業,則有管夷吾在此。
&rdquo桓公說:&ldquo好啊!&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