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小匡
關燈
小
中
大
子弟常為工匠。
要使商人居處相聚而集中,他們觀察年景兇饑,了解國内情況,觀察四時,注意本鄉貨物,而預知市場物價。
他們負任擔荷,趕牛駕馬,以周遊四方;料定物資多寡,估計商品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賤買貴賣。
所以,雉羽和擯尾一類的珍品,不必遠集而自至;竹箭&mdash類的産品,&mdash國内就有浮餘。
奇怪的商品經常到來,珍異的東西也有聚集。
他們整天從事這些,來教育子弟。
他們互相談論赢利,互告買賣時機:互相陳說物價知識。
從少年就習慣于此,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領,不勞苦也能學會。
所以,商人的子弟常為商人。
按土地肥瘠而差别征收租稅,人民就不會外流。
施政不遺棄功臣故舊,人民就不會不敬。
伐木、捕魚,各有定時,人民就不會苟且從事。
高原、山地、平地都能公平處理,人民就不疑惑,不奪農時,則百姓富裕;祭祀不妄取于民,則牛馬繁殖。
&rdquo 桓公又問說:&ldquo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麼?&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可以。
&rdquo桓公說:&ldquo從哪裡做起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從愛民做起。
&rdquo桓公說:&ldquo愛民之道如何?&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
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後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
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
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
這些就是愛民之道。
&rdquo桓公說:&ldquo人民富裕而又一團一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rdquo管子說:&ldquo開發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
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一團一結衆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
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rdquo 桓公說:&ldquo民居已定,事功已成,我想從事于天下諸侯,可以麼?&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民心還沒有安定。
&rdquo桓公說:&ldquo怎樣才能安定民心?&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修正舊法,選擇好的,舉用而嚴格執行;慈愛人民,救濟貧戶;寬緩征役,敬重百姓,則國富而人民安心了。
&rdquo桓公說:&ldquo人民安心,就可以了吧?&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您要整頓軍隊,修治甲兵,其他大國也将整頓軍隊,修治甲兵;您有征戰的舉動,各小國諸侯的大臣就早有防禦的準備;那樣,是難迅速得意于天下的。
您想迅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就應該行事有一些隐藏的東西,行政有一些藏寓的内容。
&rdquo桓公說:&ldquo那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行内政而寓有軍令。
建立高于所管轄的裡,國子所管轄的裡和您所管轄的裡,三分齊國,作為三軍。
選拔賢能,委作裡君。
每鄉都有行伍編制,卒長效法軍事制度與号令,并以此進行田獵,實行賞罰,就使百姓懂得軍事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于是,管仲制定五家為一軌,軌設長。
十軌為一裡,裡設有司。
四裡為連,連設長。
十連為鄉,鄉設良人。
這樣來實行軍令。
因此,五家為軌,五人為伍,由軌長率領。
十軌為裡,五十人為一小戎,裡有司率領。
四裡為連,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率領。
十連為鄉,二幹人為一旅,由鄉良人率領。
五鄉為一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之帥來率領。
三軍中有中軍的鼓,有高子的鼓,有國子的鼓。
春天田獵,叫作&ldquo蒐&rdquo,訓練回兵;秋天田獵,叫作&ldquo獼&rdquo,訓練出兵。
所以卒伍之政在裡内确定,軍旅之政在郊野完成。
内部教令告成,軍令就不得再變。
因此,卒伍的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年少同一居住,年長同一交一遊,祭祀互相祝福,死喪互相撫恤,禍福互相關切,居處互相娛樂,行作互相配合,哭泣互相哀悼。
因此,夜間作戰聲音相聞,就可以不亂;白天作戰,眼睛一看,就可以相識。
歡欣的情誼足以互相殉死。
所以,用來防守則陣地鞏固,用來戰争則取得勝利。
一個國君有這樣經過教練的士兵三萬人,用來橫行于天下,懲治無道之國,安定周室,天下大國的君主就誰也不能加以限制了。
正月初起,鄉長報告公事,桓公親自詢問,說:&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平時行義、好學、聰明、質性仁厚、慈孝于父母、長悌之名聞于鄉裡的人?有,就要報告,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遲。
桓公又問:&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勇氣、體力、筋骨強壯出衆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說:&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不慈孝于父母,不長悌于鄉裡,驕傲一婬一暴,不遵行君令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包庇屬下,也有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退。
這樣,鄉長都回去勤修德政,并把賢士送來。
桓公則親自接見,就用這些人在官府工作。
桓公命令官長,年終用書面報告新官成績并且命令官長挑選新官中的賢者上報。
指示說:&ldquo有人在我官府有功,德性好而又順從,要老實地待命使用,以使人們嚴肅而勉勵。
至于人民的非議言詞,則足以補救官吏的不善之政。
&rdquo桓公還普遍調查其鄉裡意見,而加以驗證。
然後召來與他共坐,仔細觀察他的素質,以便了解他的成功成事之處。
如可以舉拔,就待時任用。
凡是考問其國家憂患之事而應對不窮的,下到鄉裡調查了解他的能力,而沒有大過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
這叫作&ldquo三選&rdquo。
這樣,高子、國子便回去加強治鄉,鄉長回去加強治連,連長回去加強治裡,裡長回去加強治軌,軌長回去加強治家。
這樣,哪怕一個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揚;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處分。
政事成功以後,鄉中沒有超越尊長的行為,朝中沒有超越職位的行為。
無行的男人,無人與之為伍;無行的女人,無人娶之為家。
男子三次出妻,則逐于境外;女人三次改嫁,則打入舂官谷的地方勞動。
這樣人們都是努力為善的。
士人與其為善于鄉,不如為善于裡;與其為善于裡,不如為善于家。
所以,士人不敢貪圖一時的方便,都有終年的打算;又不敢隻考慮終年之事,都有終身的事業。
正月初起,五屬大夫都向桓公報告公事。
桓公找出成績少的批評說:&ldquo封予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一樣,為什麼隻你成績差?為什麼不及别人?教訓工作不善,政事就治理不好。
一次兩次可以寬恕,三次就不能赦免了。
&rdquo桓公繼續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平時行義、好學、聰明、品性仁厚、慈孝于父母、尊敬長輩之名聞于鄉裡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又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勇氣、體力優秀出衆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又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不慈孝于父母,不敬長輩于鄉裡,驕傲一婬一暴,不行君令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包庇下面,等于犯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遲。
這樣,五屬大夫們都回去加強治屬,各屬回去加強治連,各連回去加強治鄉,各鄉回去加強治卒,各卒回去加強治邑,各邑回去加強治家。
所以,一個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揚,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處分。
政事有成,國家安定,守則固,戰則強,國内治,百姓親,可以出征四方,建立一個霸王之業的局面了。
桓公說;&ldquo卒伍已定,事功已成,我想要幹預諸侯的事務,可以吧?&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關于軍事,我既已寄寓于内政了,但齊國還缺少盔甲兵器,我想用從輕處理重罪的辦法,把贖金用在盔甲兵器上。
&rdquo桓公說:&ldquo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規定犯重罪者一交一納武器、盔甲、犀皮的脅驅和兩支戟,犯輕罪者一交一納兵器架、盾牌、胸甲皮與兩支戟,犯小罪者納金屬一鈞半;寬有薄罪,隻納金屬半鈞。
至于沒有冤屈而從事訟獄,官長再三勸禁不成而理不直者,則須一交一納一束箭,以資懲罰。
好的金屬拿來鑄造戈劍矛戟,試之于狗馬;不好的金屬拿來鑄造斤、斧、鋤、鐮、鋸、鐳等,試之于木土。
&rdquo 桓公說:&ldquo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要幹預諸侯的事務,可以吧?&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治理内政的人選不足,從事外一交一的也不齊全。
&rdquo于是委任鮑叔牙為大谏,王子城父為将,弦子旗為理獄官,甯戚為田官,隰朋為通使諸侯的官;曹孫宿駐楚國,商容駐宋國,季友駐魯國,衛開方駐衛國,醫尚駐燕國,審友駐晉國。
又派出遊士八十人,供給他們車馬衣裘,多帶物資糧食,财币也很充足,使之周遊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的賢士。
還帶上玩好的物品,周遊四方,賣予各國諸侯,以了解他們上下的嗜好,擇其昏亂者先事征伐。
桓公說:&ldquo外一交一與内政都安排好了,這回可以了吧?&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因為鄰國還沒有同我們親善。
&rdquo桓公說:&ldquo怎麼與它親善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審查我們的邊境,歸還侵占各國的土地,訂正鄰國的封界,不要接收他們的貨财。
而好好地拿出皮币,不斷聘問各國諸侯,這樣來安定四
要使商人居處相聚而集中,他們觀察年景兇饑,了解國内情況,觀察四時,注意本鄉貨物,而預知市場物價。
他們負任擔荷,趕牛駕馬,以周遊四方;料定物資多寡,估計商品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賤買貴賣。
所以,雉羽和擯尾一類的珍品,不必遠集而自至;竹箭&mdash類的産品,&mdash國内就有浮餘。
奇怪的商品經常到來,珍異的東西也有聚集。
他們整天從事這些,來教育子弟。
他們互相談論赢利,互告買賣時機:互相陳說物價知識。
從少年就習慣于此,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領,不勞苦也能學會。
所以,商人的子弟常為商人。
按土地肥瘠而差别征收租稅,人民就不會外流。
施政不遺棄功臣故舊,人民就不會不敬。
伐木、捕魚,各有定時,人民就不會苟且從事。
高原、山地、平地都能公平處理,人民就不疑惑,不奪農時,則百姓富裕;祭祀不妄取于民,則牛馬繁殖。
&rdquo 桓公又問說:&ldquo我想修明政事以行時于天下,可以做到麼?&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可以。
&rdquo桓公說:&ldquo從哪裡做起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從愛民做起。
&rdquo桓公說:&ldquo愛民之道如何?&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們事業互相關系,俸祿互相補助,人民就相親了。
寬放舊罪,救助舊宗,為無後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
減少刑罰,薄收賦稅,人民就富裕了。
各鄉選用賢土,使之施教于國,人民就有禮了。
出令不改,人民就務正了。
這些就是愛民之道。
&rdquo桓公說:&ldquo人民富裕而又一團一結了,該如何使用他們呢?&rdquo管子說:&ldquo開發财源提倡百工,以保障人們的需用;貢獻才力而尊崇賢士,以獎勵人們求知;施刑罰不要苛刻,以有利于百姓。
實行這些措施沒有私心,就能夠一團一結衆人;說話一定算數,法令就不會失靈。
這就是役使人民的辦法。
&rdquo 桓公說:&ldquo民居已定,事功已成,我想從事于天下諸侯,可以麼?&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民心還沒有安定。
&rdquo桓公說:&ldquo怎樣才能安定民心?&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修正舊法,選擇好的,舉用而嚴格執行;慈愛人民,救濟貧戶;寬緩征役,敬重百姓,則國富而人民安心了。
&rdquo桓公說:&ldquo人民安心,就可以了吧?&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您要整頓軍隊,修治甲兵,其他大國也将整頓軍隊,修治甲兵;您有征戰的舉動,各小國諸侯的大臣就早有防禦的準備;那樣,是難迅速得意于天下的。
您想迅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就應該行事有一些隐藏的東西,行政有一些藏寓的内容。
&rdquo桓公說:&ldquo那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行内政而寓有軍令。
建立高于所管轄的裡,國子所管轄的裡和您所管轄的裡,三分齊國,作為三軍。
選拔賢能,委作裡君。
每鄉都有行伍編制,卒長效法軍事制度與号令,并以此進行田獵,實行賞罰,就使百姓懂得軍事了。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于是,管仲制定五家為一軌,軌設長。
十軌為一裡,裡設有司。
四裡為連,連設長。
十連為鄉,鄉設良人。
這樣來實行軍令。
因此,五家為軌,五人為伍,由軌長率領。
十軌為裡,五十人為一小戎,裡有司率領。
四裡為連,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率領。
十連為鄉,二幹人為一旅,由鄉良人率領。
五鄉為一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之帥來率領。
三軍中有中軍的鼓,有高子的鼓,有國子的鼓。
春天田獵,叫作&ldquo蒐&rdquo,訓練回兵;秋天田獵,叫作&ldquo獼&rdquo,訓練出兵。
所以卒伍之政在裡内确定,軍旅之政在郊野完成。
内部教令告成,軍令就不得再變。
因此,卒伍的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年少同一居住,年長同一交一遊,祭祀互相祝福,死喪互相撫恤,禍福互相關切,居處互相娛樂,行作互相配合,哭泣互相哀悼。
因此,夜間作戰聲音相聞,就可以不亂;白天作戰,眼睛一看,就可以相識。
歡欣的情誼足以互相殉死。
所以,用來防守則陣地鞏固,用來戰争則取得勝利。
一個國君有這樣經過教練的士兵三萬人,用來橫行于天下,懲治無道之國,安定周室,天下大國的君主就誰也不能加以限制了。
正月初起,鄉長報告公事,桓公親自詢問,說:&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平時行義、好學、聰明、質性仁厚、慈孝于父母、長悌之名聞于鄉裡的人?有,就要報告,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遲。
桓公又問:&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勇氣、體力、筋骨強壯出衆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說:&ldquo在你們鄉中,有無不慈孝于父母,不長悌于鄉裡,驕傲一婬一暴,不遵行君令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包庇屬下,也有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退。
這樣,鄉長都回去勤修德政,并把賢士送來。
桓公則親自接見,就用這些人在官府工作。
桓公命令官長,年終用書面報告新官成績并且命令官長挑選新官中的賢者上報。
指示說:&ldquo有人在我官府有功,德性好而又順從,要老實地待命使用,以使人們嚴肅而勉勵。
至于人民的非議言詞,則足以補救官吏的不善之政。
&rdquo桓公還普遍調查其鄉裡意見,而加以驗證。
然後召來與他共坐,仔細觀察他的素質,以便了解他的成功成事之處。
如可以舉拔,就待時任用。
凡是考問其國家憂患之事而應對不窮的,下到鄉裡調查了解他的能力,而沒有大過的,便提作上卿的助手。
這叫作&ldquo三選&rdquo。
這樣,高子、國子便回去加強治鄉,鄉長回去加強治連,連長回去加強治裡,裡長回去加強治軌,軌長回去加強治家。
這樣,哪怕一個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揚;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處分。
政事成功以後,鄉中沒有超越尊長的行為,朝中沒有超越職位的行為。
無行的男人,無人與之為伍;無行的女人,無人娶之為家。
男子三次出妻,則逐于境外;女人三次改嫁,則打入舂官谷的地方勞動。
這樣人們都是努力為善的。
士人與其為善于鄉,不如為善于裡;與其為善于裡,不如為善于家。
所以,士人不敢貪圖一時的方便,都有終年的打算;又不敢隻考慮終年之事,都有終身的事業。
正月初起,五屬大夫都向桓公報告公事。
桓公找出成績少的批評說:&ldquo封予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一樣,為什麼隻你成績差?為什麼不及别人?教訓工作不善,政事就治理不好。
一次兩次可以寬恕,三次就不能赦免了。
&rdquo桓公繼續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平時行義、好學、聰明、品性仁厚、慈孝于父母、尊敬長輩之名聞于鄉裡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的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又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勇氣、體力優秀出衆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埋沒人才,有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退。
桓公又詢問說:&ldquo在你們屬裡有無不慈孝于父母,不敬長輩于鄉裡,驕傲一婬一暴,不行君令的人?有,就要報告。
有而不報,叫作包庇下面,等于犯五種罪。
&rdquo主事人報告完畢而遲。
這樣,五屬大夫們都回去加強治屬,各屬回去加強治連,各連回去加強治鄉,各鄉回去加強治卒,各卒回去加強治邑,各邑回去加強治家。
所以,一個普通的人,做了好事也可以得到表揚,做了壞事,也要受到處分。
政事有成,國家安定,守則固,戰則強,國内治,百姓親,可以出征四方,建立一個霸王之業的局面了。
桓公說;&ldquo卒伍已定,事功已成,我想要幹預諸侯的事務,可以吧?&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關于軍事,我既已寄寓于内政了,但齊國還缺少盔甲兵器,我想用從輕處理重罪的辦法,把贖金用在盔甲兵器上。
&rdquo桓公說:&ldquo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規定犯重罪者一交一納武器、盔甲、犀皮的脅驅和兩支戟,犯輕罪者一交一納兵器架、盾牌、胸甲皮與兩支戟,犯小罪者納金屬一鈞半;寬有薄罪,隻納金屬半鈞。
至于沒有冤屈而從事訟獄,官長再三勸禁不成而理不直者,則須一交一納一束箭,以資懲罰。
好的金屬拿來鑄造戈劍矛戟,試之于狗馬;不好的金屬拿來鑄造斤、斧、鋤、鐮、鋸、鐳等,試之于木土。
&rdquo 桓公說:&ldquo盔甲、兵器十分充足了,我想要幹預諸侯的事務,可以吧?&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不可以。
治理内政的人選不足,從事外一交一的也不齊全。
&rdquo于是委任鮑叔牙為大谏,王子城父為将,弦子旗為理獄官,甯戚為田官,隰朋為通使諸侯的官;曹孫宿駐楚國,商容駐宋國,季友駐魯國,衛開方駐衛國,醫尚駐燕國,審友駐晉國。
又派出遊士八十人,供給他們車馬衣裘,多帶物資糧食,财币也很充足,使之周遊四方,以号召收求天下的賢士。
還帶上玩好的物品,周遊四方,賣予各國諸侯,以了解他們上下的嗜好,擇其昏亂者先事征伐。
桓公說:&ldquo外一交一與内政都安排好了,這回可以了吧?&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不可以。
因為鄰國還沒有同我們親善。
&rdquo桓公說:&ldquo怎麼與它親善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審查我們的邊境,歸還侵占各國的土地,訂正鄰國的封界,不要接收他們的貨财。
而好好地拿出皮币,不斷聘問各國諸侯,這樣來安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