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小匡

關燈
quo公曰:&ldquo寡人不幸而好酒,日夜相繼,諸侯使者無所緻、百官有司無所複。

    &rdquo對曰:&ldquo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

    &rdquo公曰、&ldquo寡人有污行,不幸而好色,而姑姊有不嫁者。

    &rdquo對曰:&ldquo惡則惡矣,然非其急者也。

    &rdquo公作色曰:&ldquo此三者且可,則惡有不可者矣?&rdquo對曰:&ldquo人君唯優與不敏為不可,優則亡衆,不敏不及事。

    &rdquo公曰:&ldquo善。

    吾子就舍,異日請與吾子圖之。

    &rdquo對曰:&ldquo時可将與夷吾,何待異日乎?&rdquo公曰:&ldquo奈何?&rdquo對曰:&ldquo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好學而辭遜,請使遊于魯,以結一交一焉。

    公子開方為人巧轉而兌利,請使遊于衛,以結一交一焉,曹孫宿其為人也小廉而苛忕、足恭而辭結,正荊之則也,請使往遊,以結一交一焉。

    &rdquo遂立行三使者,而後退。

    相三月,請論百官。

    公曰;&ldquo諾。

    &rdquo管仲曰:&ldquo升降揖讓,進退閑一習一,辨辭之剛柔,臣不如隰朋,請立為大行。

    墾草入邑,辟土聚粟多衆,盡地之利,臣不如甯戚,請立為大司田。

    平原廣牧,車不結轍,士不旋踵,鼓之而三軍之士視死如歸,臣不如王子城父,請立為大司馬。

    決獄折中,不殺不辜,不誣無罪,臣不如賓胥無,請立為大司理。

    犯君顔色,進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撓富貴,臣不如東郭牙,請立以為大谏之官。

    此五子者,夷吾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為也。

    君若欲治國強兵,則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 【譯文】 齊桓公從莒回到齊國以後,任命鮑叔牙當宰相。

    鮑叔辭謝說:&ldquo我是您的庸臣。

    國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餓受凍,就算恩賜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國家,則非我之所能,那隻有管夷吾才可以當此重任。

    我有五個方面不如管夷吾;寬惠愛民,我不如他;治國不失權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一交一好諸侯,我不如他;制定禮儀可以示範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擊鼓,立于軍門,使百姓勇氣倍增,我不如他。

    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兒子,就不可不用他們父母。

    &rdquo桓公說:&ldquo管夷吾親自射我,射中了帶鈎,幾乎使我喪命,現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嗎?&rdquo鮑叔說:&ldquo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君主這樣做的。

    您隻要赦罪而讓他回國,他将同樣為您效力。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應該怎麼辦呢?&rdquo鮑叔說:&ldquo您可派人到魯國去要回他。

    &rdquo桓公說:&ldquo施伯是魯國的謀臣。

    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給我。

    &rdquo鮑叔說:&ldquo您教使者這樣說:&lsquo我君有一個不忠之臣在貴國,需要引渡回來在群臣面前處死。

    &rsquo魯國的國君必然應允。

    不過,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幹,一定設法讓他在魯國執政。

    夷吾如果接受,魯國就能削弱齊國。

    夷吾不接受,他估計管仲将要回齊,一定要殺死他。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你估計管夷吾會接受麼?&rdquo鮑叔說:&ldquo不會,夷吾事君,是沒有二心的。

    &rdquo桓公說:&ldquo他對我也能這樣麼?&rdquo回答說:&ldquo不是為了您,而是為了先君和國家的原故。

    您若想安定國家,就趕快去要回他,否則,就來不及了。

    &rdquo桓公派遣鮑叔去魯國議和,對魯國說:&ldquo公子糾,是親人,請您們替我國殺掉。

    &rdquo魯國便替齊國殺了公子糾。

    又說:&ldquo管仲是我們的仇人,請一交一我國自己處理才甘心。

    &rdquo魯君答應了。

    施伯對魯侯說:&ldquo不要一交一回。

    齊國不是要殺他,而是要用他為政。

    管仲是天下的賢人,是大材。

    楚國用他則楚國得志于天下,晉國用他則晉國得志于天下,狄國用他則狄國得志于天下。

    現在齊國要是得到他。

    将來必為魯國之患,您何不把他殺掉而還之以一屍一體呢。

    &rdquo魯君說;&ldquo好。

    &rdquo将要殺管仲,鮑叔進言說:&ldquo在齊國殺,是殺齊國的犯人;在魯國殺,是殺魯國的犯人。

    我們國君要得到活的,把他處死在齊國,是為教育群臣而行殺;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們國君的叛賊站在二起了,這不是我們國君所要求的。

    使臣我不敢從命。

    &rdquo于是魯君不殺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來押送回齊。

    鮑叔接收以後,大聲哭叫三次。

    施伯則跟着笑起來,對大夫們說:&ldquo管仲一定不會死。

    以鮑叔之仁,不會殺戮賢人,他是懂得舉用賢人以自成其事的。

    鮑叔輔佐小白,先入齊而得國,管仲與召忽奉公子糾後入,鮑叔與魯國一戰,能使魯軍敗退,功勞是太大了。

    無論是得天之助與失天之助,他都一樣地克盡人事。

    現在魯國害伯,殺公于糾和召忽,囚送管仲以送回齊國,鮑叔看到無後顧之憂,一定要幫助管仲而煩其國君下顧,以顯其定齊之功。

    人們也一定稱他為有德。

    如果說,為國死事的功,是可以增益的;那麼,榮顯管仲這個活人的功勞,将更大了。

    這樣,宣揚管仲之德以使他立于相位,鮑叔的才智是不會落空的。

    &rdquo 到了堂阜地區,鮑叔為管仲舉行除災儀式并使他沐浴了三次。

    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

    管仲屈下帽纓掩着衣襟,使人拿着斧子站在背後,桓公三次下令執斧人走開,然後他們退出。

    桓公說:&ldquo既已垂下帽纓,拉下衣襟了,我将立即接見。

    &rdquo管仲叩頭再拜說:&ldquo承受您的恩賜,就是死在黃泉,也不朽了。

    &rdquo桓公便與管仲同回,在廟堂上禮見,三酌以後,請教為政之道說:&ldquo從前我們齊國的先君襄公,築高台,修廣池,耽樂飲酒,田獵捕射,不理國政。

    卑視聖賢,侮慢士子,隻知愛一寵一女色,九紀六擯,陳妾數千之多。

    他們食必梁肉,衣必文繡,而戰士挨餓受凍。

    戰馬的補充等待遊車用完的老馬,戰士的給養等待侍妄食用的剩餘。

    歌舞、雜技的藝人在前,而賢大夫在後。

    所以國家不能日新月異地發展。

    我真伯宗廟無人打掃,社稷無人祭祀,請問該怎麼辦呢?&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從前我們的先王,周昭王和周穆王效法文武的遠迹,以成其名。

    集合年高有德的老人,考察人民當中表現好的,立典型以為規範。

    準備有格式的表券,使人們原原本本地加以填寫。

    然後用賞賜勸勉好人,用刑罰糾正壞的;有的剪掉頂發,有的用賞賜安撫,治理人民始終如一。

    &rdquo桓公說&ldquo還要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從前聖王治理人民,國分為三,鄙劃為五,以安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用此為治民體制。

    還嚴格實行&lsquo六秉&rsquo,這樣民心就可以掌握而百姓可以統治了。

    &rdquo桓公說:&ldquo什麼是六秉?&rdquo管子說:&ldquo殺、生、貴、賤、貧、富,這就是六秉。

    &rdquo桓公說:&ldquo怎麼叫國分為三?&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定全國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個,士、農之鄉十五個。

    您統帥十一個鄉,高子統帥五個鄉,,國子統帥五個鄉。

    三國就成了三軍。

    您還要安排三國官府的官吏:市場立有三鄉,手工業立有三族,湖澤立有三虞,山林立有三衡。

    确定五家為一軌,軌有軌長。

    十軌為一裡,裡設有司。

    四裡為一連,連有連長。

    十連為一鄉,鄉有良人。

    五鄉定為一帥。

    &rdquo桓公說:&ldquo五鄙又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确定五家為軌,軌有軌長。

    六軌為一邑,邑有邑司。

    十邑為一卒,卒有卒長。

    十卒為一鄉,鄉有良人。

    三鄉為一屬,屬有大夫。

    五屬設五個大夫。

    武事聽從于屬,文事聽從于鄉,各自保證其所管,不準有所荒怠。

    &rdquo桓公說:&ldquo劃定人民居處,安排人民職業,應怎麼辦?&rdquo管子回答說:&ldquo士農工商四民,是國家的柱石之民,不可使他們雜居,雜居則說的話做的事都不一樣。

    因此,聖王總是安排士住于閑靜之地,安排農住近田野,安置工匠靠近官府,安置商人靠近市場。

    使士人們居處相聚而集中,閑時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悌。

    朝夕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學問,不勞苦也能學會。

    所以士人的子弟常為士人。

    使農家居處相聚而集中,分别四季,安排用具,置備器械。

    搞齊全耒耜枷鐮等等。

    在天氣尚冷的時候。

    就鏟除雜草修整土地,以待時而耕,耕得深,種得均,蓋土又快。

    在降雨之前就除草松土,以等待時雨。

    時雨&mdash&lsquo來,就帶上各種農具,早晚在地裡從事農活,脫下常服,以就功役,分别苗的好壞,排好苗的疏密。

    他們頭戴草笠,身披蓑衣,一身泥水,暴露發膚,竭盡其四肢之力,而積極在地裡勞動。

    他們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領,不勞苦也能學會。

    所以,農家的子弟常是農入。

    他們樸實而不奸惡,其優秀人材能夠成為士人的,就可以信賴。

    讓他們種地,糧食就多;讓他們做官,賢才就多。

    所以,聖王總是敬農而愛農。

    要使工匠居處相聚而集中,察看好的木材,考慮四時活路,分辨質量優劣,安排各種用具。

    在評定等級、考計規格、裁斷器物的時候,要注意齊全和一精一緻。

    這樣,互相談論工事,展示成品,比賽技巧,提高智慧。

    他們整天從事于此,來教育子弟,從小時就習慣了,思想安定,不會見異思遷。

    因此,其父兄的教導,不嚴也能教好;其子弟的本領,不勞苦也能學會。

    所以,工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