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小匡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齊,使鮑叔牙為宰。
鮑叔辭曰:&ldquo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執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
&rdquo公曰:&ldquo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鈎,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rdquo鮑叔曰:&ldquo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
&rdquo公曰:&ldquo然則為之奈何?&rdquo鮑叔曰:&ldquo君使人請之魯。
&rdquo公曰:&ldquo施伯,魯之謀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rdquo鮑叔曰:&ldquo君诏使者曰:&lsquo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願請之以戮群臣。
&rsquo魯君必諾。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緻魯之政。
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齊。
必殺之。
&rdquo公曰:&ldquo然則夷吾受乎?&rdquo鮑叔曰:&ldquo不受也。
夷吾事君無二心。
&rdquo公曰:&ldquo其于寡人猶如是乎?&rdquo對曰:&ldquo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不然,無及也。
&rdquo公乃使鮑叔行成,曰:&ldquo公子糾,親也。
請君讨之。
&rdquo魯人為殺公子糾。
又曰:&ldquo管仲,仇也。
請受而甘心焉。
&rdquo魯君許諾。
施伯謂魯侯曰:&ldquo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
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
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受之其一屍一。
&rdquo魯君曰:&ldquo諾。
&rdquo将殺管仲。
鮑叔進曰:&ldquo殺之齊,是戮齊也。
殺之魯,是戮魯也。
弊邑寡君願生得之,以徇于國,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賊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
&rdquo于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鮑叔受而哭之,三舉。
施伯從而笑之,謂大夫曰:&ldquo管仲必不死。
夫鮑叔之,忍不僇賢人,其智稱賢以自成也。
鮑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國,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後入,與魯以戰,能使魯敗,功足以。
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
今魯懼,殺公子糾、召忽,囚管仲以予齊,鮑叔知無後事,必将勤管仲以勞其君願,以顯其功。
衆必予之有得。
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将何如?是昭德以貳君也,鮑叔之知,不是失也。
&rdquo 至于堂阜之上,鮑叔祓而浴之三。
桓公親迎之郊。
管仲诎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
公辭斧三,然後退之。
公曰:&ldquo垂纓下衽,寡人将見。
&rdquo管仲再拜稽首曰:&ldquo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rdquo公遂與歸,禮之于廟,三酌而問為政焉,曰:&ldquo首先君襄公,高台廣池,湛樂飲酒,田獵罼弋,不聽國政。
卑聖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陳妾數千。
食必粱肉,衣必文繡,而戎士凍饑。
戎馬待遊車之弊,戎士待陳妾之餘。
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後。
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
吾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昔吾先王周昭王、穆王世法文武之遠迹,以成其名。
合群國,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
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颠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
&rdquo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昔者聖王之治其民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為民紀,謹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禦。
&rdquo桓公曰:&ldquo六秉者何也?&rdquo管子曰:&ldquo殺、生、貴、賤、貧、富,此六秉也。
&rdquo桓公曰:&ldquo參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
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
參國故為三軍。
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
&rdquo桓公曰:&ldquo五鄙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
五屬一五大夫。
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一婬一佚者。
&rdquo桓公曰:&ldquo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
是故聖王之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今夫農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
及寒擊槁除田,以待時乃耕,深耕、均種、疾耰。
先雨芸耨,以待時雨。
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以旦暮從事于田野,稅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
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體塗足,暴其發膚,盡其四支之力,以疾從事于田野。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
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今夫商群萃而州處,觀兇饑,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
負任擔荷,服牛辂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餘于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
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正旅舊,則民不惰。
山澤各以其時至,則民不苟。
陵陸、丘井、田疇均,則民不惑。
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rdquo 桓公又問曰:&ldquo寡人欲修政以幹時于天下,其可平?&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rdquo公曰:&ldquo安始而可?&rdquo管子對曰:&ldquo始于愛民。
&rdquo公曰:&ldquo愛民之道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
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後,則民殖矣。
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
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
出令不改,則民正矣。
此愛民之道也。
&rdquo公曰:&ldquo民富而以親,則可以使之乎?&rdquo管于對曰:&ldquo舉财長工,以止民用;陳力尚賢,以勸民知;加刑無苛,以濟百姓。
行之無私,則足以容衆矣;出言必信,則令不窮矣。
此使民之道也。
&rdquo 桓公曰:&ldquo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其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未可。
民心未吾安。
&rdquo公曰:&ldquo安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慈于民,予無财,寬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
&rdquo公曰:&ldquo民安矣,其可乎?&rdquo管仲對曰:&ldquo未可。
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将正卒伍,修甲兵。
君有征戰之事,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
然則難以速得意于天下。
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則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
&rdquo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作内政而寓軍令焉。
為高子之裡,為國子之裡,為公裡,三分齊國,以為三軍。
擇其賢民,使為裡君。
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且以田獵,因以賞罰,則百姓通于軍事矣。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以為軍令。
是故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
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
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
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
五鄉一師,故萬人一軍,五鄉之師率之。
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①,振旅。
秋以田,曰獼,治兵。
是故卒伍政定于裡,軍旅政定于郊。
内教既成,令不得遷徙。
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
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于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正月之朝,鄉長複事,公親問焉,曰:&ldq
鮑叔辭曰:&ldquo臣,君之庸臣也。
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凍饑,則是君之賜也。
若必治國家,則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寬惠愛民,臣不如也;治國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結于諸侯,臣不如也;制禮義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執枹,立于軍門,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
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棄其父母。
&rdquo公曰:&ldquo管夷吾親射寡人,中鈎,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rdquo鮑叔曰:&ldquo彼為其君動也,君若宥而反之,其為君亦猶是也。
&rdquo公曰:&ldquo然則為之奈何?&rdquo鮑叔曰:&ldquo君使人請之魯。
&rdquo公曰:&ldquo施伯,魯之謀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rdquo鮑叔曰:&ldquo君诏使者曰:&lsquo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願請之以戮群臣。
&rsquo魯君必諾。
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緻魯之政。
夷吾受之,則魯能弱齊矣。
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齊。
必殺之。
&rdquo公曰:&ldquo然則夷吾受乎?&rdquo鮑叔曰:&ldquo不受也。
夷吾事君無二心。
&rdquo公曰:&ldquo其于寡人猶如是乎?&rdquo對曰:&ldquo非為君也,為先君與社稷之故。
君若欲定宗廟,則亟請之,不然,無及也。
&rdquo公乃使鮑叔行成,曰:&ldquo公子糾,親也。
請君讨之。
&rdquo魯人為殺公子糾。
又曰:&ldquo管仲,仇也。
請受而甘心焉。
&rdquo魯君許諾。
施伯謂魯侯曰:&ldquo勿予。
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
管仲者,天下之賢人也,大器也。
在楚則楚得意于天下,在晉則晉得意于天下,在狄則狄得意于天下。
今齊求而得之,則必長為魯國憂,君何不殺而受之其一屍一。
&rdquo魯君曰:&ldquo諾。
&rdquo将殺管仲。
鮑叔進曰:&ldquo殺之齊,是戮齊也。
殺之魯,是戮魯也。
弊邑寡君願生得之,以徇于國,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與寡君賊比也。
非弊邑之君所謂也,使臣不能受命。
&rdquo于是魯君乃不殺,遂生束縛而柙以予齊。
鮑叔受而哭之,三舉。
施伯從而笑之,謂大夫曰:&ldquo管仲必不死。
夫鮑叔之,忍不僇賢人,其智稱賢以自成也。
鮑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國,管仲、召忽奉公子糾後入,與魯以戰,能使魯敗,功足以。
得天與失天,其人事一也。
今魯懼,殺公子糾、召忽,囚管仲以予齊,鮑叔知無後事,必将勤管仲以勞其君願,以顯其功。
衆必予之有得。
力死之功,猶尚可加也,顯生之功将何如?是昭德以貳君也,鮑叔之知,不是失也。
&rdquo 至于堂阜之上,鮑叔祓而浴之三。
桓公親迎之郊。
管仲诎纓插衽,使人操斧而立其後。
公辭斧三,然後退之。
公曰:&ldquo垂纓下衽,寡人将見。
&rdquo管仲再拜稽首曰:&ldquo應公之賜,殺之黃泉,死且不朽。
&rdquo公遂與歸,禮之于廟,三酌而問為政焉,曰:&ldquo首先君襄公,高台廣池,湛樂飲酒,田獵罼弋,不聽國政。
卑聖侮士,唯女是崇,九妃六嫔,陳妾數千。
食必粱肉,衣必文繡,而戎士凍饑。
戎馬待遊車之弊,戎士待陳妾之餘。
倡優侏儒在前,而賢大夫在後。
是以國家不日益,不月長。
吾恐宗廟之不掃除,社稷之不血食,敢問為之奈何?&rdquo
合群國,比校民之有道者,設象以為民紀、式美以相應,比綴以書,原本窮末。
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颠旄,賜予以鎮撫之,以為民終始。
&rdquo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昔者聖王之治其民也,參其國而伍其鄙,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為民紀,謹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禦。
&rdquo桓公曰:&ldquo六秉者何也?&rdquo管子曰:&ldquo殺、生、貴、賤、貧、富,此六秉也。
&rdquo桓公曰:&ldquo參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商工之鄉六,士農之鄉十五。
公帥十一鄉,高子帥五鄉,國子帥五鄉。
參國故為三軍。
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有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三鄉一帥。
&rdquo桓公曰:&ldquo五鄙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制五家為軌,軌有長;六軌為邑,邑有司;十邑為率,率有長;十率為鄉,鄉有良人;三鄉為屬,屬有帥。
五屬一五大夫。
武政聽屬,文政聽鄉,各保而聽,毋有一婬一佚者。
&rdquo桓公曰:&ldquo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
是故聖王之處士必于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
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士之子常為士。
今夫農群萃而州處,審其四時,權節具,備其械器用,比耒耜谷芨。
及寒擊槁除田,以待時乃耕,深耕、均種、疾耰。
先雨芸耨,以待時雨。
時雨既至,挾其槍刈耨镈,以旦暮從事于田野,稅衣就功,别苗莠,列疏遬。
首戴苎蒲,身服袯襫,沾體塗足,暴其發膚,盡其四支之力,以疾從事于田野。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是故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故以耕則多粟,以仕則多賢,是以聖王敬畏戚農。
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論比計制,斷器尚完利。
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
今夫商群萃而州處,觀兇饑,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以知其市之賈。
負任擔荷,服牛辂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買賤鬻貴。
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筋有餘于國;奇怪時來,珍異物聚。
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
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賈。
少而一習一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
夫是故商之子常為商。
相地而衰其政,則民不移矣。
正旅舊,則民不惰。
山澤各以其時至,則民不苟。
陵陸、丘井、田疇均,則民不惑。
無奪民時,則百姓富;犧牲不勞,則牛馬育。
&rdquo 桓公又問曰:&ldquo寡人欲修政以幹時于天下,其可平?&rdquo管子對曰:&ldquo可。
&rdquo公曰:&ldquo安始而可?&rdquo管子對曰:&ldquo始于愛民。
&rdquo公曰:&ldquo愛民之道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則民相親矣。
放舊罪,修舊宗,立無後,則民殖矣。
省刑罰,薄賦斂,則民富矣。
鄉建賢士,使教于國,則民有禮矣。
出令不改,則民正矣。
此愛民之道也。
&rdquo公曰:&ldquo民富而以親,則可以使之乎?&rdquo管于對曰:&ldquo舉财長工,以止民用;陳力尚賢,以勸民知;加刑無苛,以濟百姓。
行之無私,則足以容衆矣;出言必信,則令不窮矣。
此使民之道也。
&rdquo 桓公曰:&ldquo民居定矣,事已成矣,吾欲從事于天下諸侯,其可乎?&rdquo管子對曰:&ldquo未可。
民心未吾安。
&rdquo公曰:&ldquo安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修舊法,擇其善者,舉而嚴用之;慈于民,予無财,寬政役,敬百姓,則國富而民安矣。
&rdquo公曰:&ldquo民安矣,其可乎?&rdquo管仲對曰:&ldquo未可。
君若欲正卒伍,修甲兵,則大國亦将正卒伍,修甲兵。
君有征戰之事,則小國諸侯之臣有守圉之備矣。
然則難以速得意于天下。
公欲速得意于天下諸侯,則事有所隐,而政有所寓。
&rdquo公曰,&ldquo為之奈何?&rdquo管子對曰:&ldquo作内政而寓軍令焉。
為高子之裡,為國子之裡,為公裡,三分齊國,以為三軍。
擇其賢民,使為裡君。
鄉有行伍,卒長則其制令,且以田獵,因以賞罰,則百姓通于軍事矣。
&rdquo桓公曰:&ldquo善。
&rdquo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裡,裡有司;四裡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以為軍令。
是故五家為軌,五人為伍,軌長率之。
十軌為裡,故五十人為小戎,裡有司率之。
四裡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率之。
十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率之。
五鄉一師,故萬人一軍,五鄉之師率之。
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國子之鼓。
春以田,曰蒐①,振旅。
秋以田,曰獼,治兵。
是故卒伍政定于裡,軍旅政定于郊。
内教既成,令不得遷徙。
故卒伍之人,人與人相保,家與家相愛,少相居,長相遊,祭祀相福,死喪相恤,禍福相憂,居處相樂,行作相和,哭泣相哀。
是故夜戰其聲相聞,足以無亂;晝戰其目相見,足以相識;歡欣足以相死,是故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君有此教士三萬人,以橫行于天下,誅無道,以定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圉也。
正月之朝,鄉長複事,公親問焉,曰:&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