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君大匡
關燈
小
中
大
生臣,我作死臣好了。
我召忽既已明知将得萬乘大國的政務而自死,公子糾可說有死事的忠臣了。
您活着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有生臣了。
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生名與死名不能兼顧,德行也不能虛得。
您努力吧,死生在我們兩人是各盡其分了。
&rdquo于是上路而行,一進入齊境,召忽就自則而死了。
管仲也便回到齊國。
君子們聽到都說:&ldquo召忽的死,比活着更賢;管仲的生,比殉死更賢。
&rdquo 另有一種說法是:齊襄公即位第二年,驅逐小白,小白逃入莒國。
襄公在位十二年而死,公子糾即位。
國人召小白回國。
鮑叔說:&ldquo還不回去麼?&rdquo小白說:&ldquo不行。
管仲有智,召忽強武,盡管國人召我,我也是進不去的。
&rdquo鮑叔說:&ldquo如果管仲的智謀确實發揮出來了,齊國為什麼還會亂?召忽雖然強武,豈能單獨對付我們呢?&rdquo小白說:&ldquo管仲雖然不得行其智,但畢竟不是沒有智;召忽雖不得國人支持,他的一黨一羽還是可以圖害我們的。
&rdquo鮑叔回答說:&ldquo國家一亂,智者無法搞好内政,朋友無法搞好一團一結,國家是可以奪到手的。
&rdquo于是命令車駕出發,鮑叔趕車,小白乘坐而離開苔國。
小白說:&ldquo管仲和召忽兩人是奉君令行事的,我還是不可冒險。
&rdquo說着就要下車。
鮑叔用靴子擋住小白的腳說:&ldquo事如成功,就在此時;事如不成,就由我犧牲生命,您還是可以不死的。
&rdquo于是繼續前進。
到了城郊,鮑叔命令二十輛兵車在前,十輛在後。
鮑叔對小白說:&ldquo他們懷疑我們這些從人,但并不認識我。
如果事情不成,我便在前面阻塞道路。
&rdquo接着鮑叔對衆宣誓說:&ldquo事情成功,都聽我的命令;事情如果不成,能使公子免禍者為上,死者為下,我用五輛兵車的車徒器械攔路。
&rdquo于是,鮑叔充當前驅,就進入齊國,驅逐了公子糾,管仲箭射小白,僅中帶鈎。
管仲與公子糾、召忽就逃往魯國去了。
齊桓公即位以後,魯國曾攻伐齊國,想立公子糾而沒有辦到。
桓公元年,召見管仲,管仲到後,桓公問:&ldquo國家能夠安定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您能建立霸業,國家就能安定;建立不了霸業,國家就不能安定。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敢有那麼大的雄心,隻求國家安定就成了。
&rdquo管仲再請,桓公還說:&ldquo不能。
&rdquo管仲向桓公告辭說:&ldquo君免我于死,是我的幸運。
但是我之所以不死于公子糾,是為了要把國家真正安定下來。
國家不真正安定,要我掌握齊國政事而不死節于公子糾,我是不敢接受的。
&rdquo于是走出,到大門,桓公又召管仲回來。
管仲回來後,桓公流着汗說:&ldquo你一定要堅持,那就勉力圖霸吧。
:管仲再拜稽首起來以後說:&ldquo今天您同意完成霸業,我就可以秉承君命立于相位了。
&rdquo于是便發布命令使五官開始辦理政事。
過了一些時候,桓公對管仲說:&ldquo我想乘此諸侯間沒有戰事的時候,稍微加強一下軍備。
&rdquo管仲說:&ldquo不行。
百姓生活困難,您應該先親百姓而收斂軍備,與其厚于軍隊,不如厚于人民。
齊國的國家尚未安定,您不把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而先擴充軍備,那就将外不親于諸侯,内不親于百姓。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這件政事沒有能夠實行。
桓公二年,國愈亂,又對管仲說:&ldquo我想加強軍備。
&rdquo管仲又說:&ldquo不行。
&rdquo桓公不聽,果然修治軍備。
桓公曾與宋夫人在船中飲酒,宋夫人搖蕩船隻吓唬桓公&rsquo。
桓公發怒,休了宋夫人,宋國則把宋夫人再嫁給蔡侯。
第二年,桓公怒對管仲說:&ldquo我想伐宋。
&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我認為内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
&rdquo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
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桓公發怒了,回來對管仲說;&ldquo請你加強軍備。
我的戰士沒有訓練,兵力又不充實,所以各國諸侯敢救我們的敵國。
必須在國内加強軍備!&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這樣齊國就危險了。
國内奪取民用,鼓勵兵士打仗,這是亂國的根源。
國外侵犯諸侯,各國人民多怨。
行義之士,不肯到齊國來,國家還能沒有危險?&rdquo鮑叔也說:&ldquo您一定要聽納夷吾的意見。
&rdquo桓公不聽,命令全部封地之内加強軍備。
增加了關稅和市場稅,桓公便用來按作戰勇敢頒發祿賞。
鮑叔對管仲說:&ldquo從前,桓公曾同意您興舉霸業,現在國家愈亂,您将怎麼辦?&rdquo管仲說:&ldquo我們的國君性急,其見解多有悔改,姑且等他自己覺悟吧。
&rdquo鮑叔說:&ldquo等他自己覺悟,國家不就受損失了麼?&rdquo管仲說:&ldquo不會。
國家政事,我還在暗中辦理着,混亂一些還有時間挽救。
國外諸侯的大臣,既沒有趕得上我們二人的,便無人敢來侵犯我國。
&rdquo到下一年,朝廷裡争奪祿位,互相殘殺,折頸斷頭的事不斷發生。
鮑叔對管仲說:&ldquo國家死的人多了,這不是壞事麼?&rdquo管仲說:&ldquo怎麼能是?那些人都是貪民,我所憂慮的,各諸候國的義士不肯入齊,齊國的義士不肯作官。
這才是我的憂患所在。
象那樣一些死者,我何必加以愛惜?&rdquo 桓公又在國内加強軍備。
桓公三年,桓公将伐魯國,說:&ldquo魯國同我本來接近,所以他出兵救宋也快,我要讨伐他。
&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
我聽說有土之君,不勤于戰争,不忌恨小辱,不重複過錯,國家就能安定;勤于戰争,忌恨小辱,重複過錯,國家就是要危險的。
&rdquo桓公不聽,興兵伐魯,兵到了長勺。
魯莊公出兵抵抗,大敗齊軍。
桓公說:&ldquo我的兵還是太少,我若以三倍的兵力包圍它,它還怎能阻擋我?&rdquo 四年,桓公繼續修治軍備,齊整的甲士有十萬人,兵車有五千乘。
桓公對管仲說:&ldquo我的戰士已經訓練,軍隊已經增多,我要征服魯國了。
&rdquo管仲深深歎惜說:&ldquo齊國危險了,因為您不努力于德政而努力于甲兵。
天下各國擁兵十萬的不少,我們要發動小的兵力征服大的兵力,國内脫離民衆,國外諸侯戒備,我們自己也隻好行詐,國家想不危險能辦到麼?&rdquo桓公不聽,果然伐魯。
魯國不敢迎戰,隻在離國都五十裡處,設關防守。
魯國請求以關内侯的依次,服從齊國,要求齊國也不再侵略魯國。
桓公許諾了。
魯國約請會盟說:&ldquo魯是小國,當然不帶兵器,若帶兵器開會,就是以戰争狀态傳聞于各國諸侯,您還不如作罷。
這次會盟請都免帶兵器。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使命令随員不帶兵器。
管仲說:&ldquo不行。
各諸侯國對您都很忌恨,您還是就此告退為好。
您真的借盟會削弱了魯國,各諸侯國又會把&lsquo貪&rsquo名加在您頭上,以後的事,小國愈加頑抗,大國也組織防備,對齊國都不利。
&rdquo桓公不聽。
管仲又谏止說:&ldquo您切不可去。
魯國人怎麼能不帶兵器?曹判的為人,堅強而狠毒,不是能用盟約來解決問題的。
&rdquo桓公不聽,果然與魯國相會。
魯莊公懷中帶劍,曹判也懷中帶劍。
上台後,莊公從懷裡抽出劍來說:&ldquo魯國邊境,離國都隻五十裡了,也不過一死而已。
&rdquo左手舉劍對着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說:&ldquo一同死了吧,我死在您的面前。
&rdquo管仲跑向桓公,曹判抽舉劍站在兩個台階之間說:&ldquo兩位國君将改變原來計劃,誰也不可進前。
&rdquo管仲說:&ldquo君上請把土地歸還給魯國,以汶水為界好了。
&rdquo桓公許諾了,确定以汶水為界而回國。
桓公這次回來便努力整頓政治而不再增加軍備,自守邊境,不過問他人,停止過激行動并息兵罷戰了。
桓公五年,宋國伐記國。
桓公對管仲和鮑叔說:&ldquo宋,本來是我要讨伐的,無奈各國諸侯要救他。
杞國是偉大君主的後代。
目前宋國伐他,我想去救,能行麼?&rdquo管仲說:&ldquo不行。
我認為自己内政不修,向外舉兵行義就無人信服。
您現在将要對外舉兵行義,以實行先外後内的辦法,對各國諸侯來說可以使之親附麼?&rdquo桓公說:&ldquo此時不救,以後将沒有理由伐宋了。
&rdquo管仲說:&ldquo一個諸侯國的君主,不應該貪得土地,貪地必然勤于動兵,勤動兵必然困乏人民,人民困乏則君主隻好多行欺詐了。
欺詐如行得機密而後動兵,是可以打勝敵人的;但對民行詐就不能取得人民信任。
不信于民則必然動亂,國内一動亂則危及自身。
所以古人懂得先王之道的,總是不在軍事上互相競争。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依我之見,不如派人以重禮去
我召忽既已明知将得萬乘大國的政務而自死,公子糾可說有死事的忠臣了。
您活着稱霸諸侯,公子糾可說有生臣了。
死者完成德行,生者完成功名,生名與死名不能兼顧,德行也不能虛得。
您努力吧,死生在我們兩人是各盡其分了。
&rdquo于是上路而行,一進入齊境,召忽就自則而死了。
管仲也便回到齊國。
君子們聽到都說:&ldquo召忽的死,比活着更賢;管仲的生,比殉死更賢。
&rdquo 另有一種說法是:齊襄公即位第二年,驅逐小白,小白逃入莒國。
襄公在位十二年而死,公子糾即位。
國人召小白回國。
鮑叔說:&ldquo還不回去麼?&rdquo小白說:&ldquo不行。
管仲有智,召忽強武,盡管國人召我,我也是進不去的。
&rdquo鮑叔說:&ldquo如果管仲的智謀确實發揮出來了,齊國為什麼還會亂?召忽雖然強武,豈能單獨對付我們呢?&rdquo小白說:&ldquo管仲雖然不得行其智,但畢竟不是沒有智;召忽雖不得國人支持,他的一黨一羽還是可以圖害我們的。
&rdquo鮑叔回答說:&ldquo國家一亂,智者無法搞好内政,朋友無法搞好一團一結,國家是可以奪到手的。
&rdquo于是命令車駕出發,鮑叔趕車,小白乘坐而離開苔國。
小白說:&ldquo管仲和召忽兩人是奉君令行事的,我還是不可冒險。
&rdquo說着就要下車。
鮑叔用靴子擋住小白的腳說:&ldquo事如成功,就在此時;事如不成,就由我犧牲生命,您還是可以不死的。
&rdquo于是繼續前進。
到了城郊,鮑叔命令二十輛兵車在前,十輛在後。
鮑叔對小白說:&ldquo他們懷疑我們這些從人,但并不認識我。
如果事情不成,我便在前面阻塞道路。
&rdquo接着鮑叔對衆宣誓說:&ldquo事情成功,都聽我的命令;事情如果不成,能使公子免禍者為上,死者為下,我用五輛兵車的車徒器械攔路。
&rdquo于是,鮑叔充當前驅,就進入齊國,驅逐了公子糾,管仲箭射小白,僅中帶鈎。
管仲與公子糾、召忽就逃往魯國去了。
齊桓公即位以後,魯國曾攻伐齊國,想立公子糾而沒有辦到。
桓公元年,召見管仲,管仲到後,桓公問:&ldquo國家能夠安定麼?&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您能建立霸業,國家就能安定;建立不了霸業,國家就不能安定。
&rdquo桓公說:&ldquo我不敢有那麼大的雄心,隻求國家安定就成了。
&rdquo管仲再請,桓公還說:&ldquo不能。
&rdquo管仲向桓公告辭說:&ldquo君免我于死,是我的幸運。
但是我之所以不死于公子糾,是為了要把國家真正安定下來。
國家不真正安定,要我掌握齊國政事而不死節于公子糾,我是不敢接受的。
&rdquo于是走出,到大門,桓公又召管仲回來。
管仲回來後,桓公流着汗說:&ldquo你一定要堅持,那就勉力圖霸吧。
:管仲再拜稽首起來以後說:&ldquo今天您同意完成霸業,我就可以秉承君命立于相位了。
&rdquo于是便發布命令使五官開始辦理政事。
過了一些時候,桓公對管仲說:&ldquo我想乘此諸侯間沒有戰事的時候,稍微加強一下軍備。
&rdquo管仲說:&ldquo不行。
百姓生活困難,您應該先親百姓而收斂軍備,與其厚于軍隊,不如厚于人民。
齊國的國家尚未安定,您不把人民生活放在首位而先擴充軍備,那就将外不親于諸侯,内不親于百姓。
&rdquo桓公說:&ldquo好。
&rdquo這件政事沒有能夠實行。
桓公二年,國愈亂,又對管仲說:&ldquo我想加強軍備。
&rdquo管仲又說:&ldquo不行。
&rdquo桓公不聽,果然修治軍備。
桓公曾與宋夫人在船中飲酒,宋夫人搖蕩船隻吓唬桓公&rsquo。
桓公發怒,休了宋夫人,宋國則把宋夫人再嫁給蔡侯。
第二年,桓公怒對管仲說:&ldquo我想伐宋。
&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我認為内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
&rdquo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
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桓公發怒了,回來對管仲說;&ldquo請你加強軍備。
我的戰士沒有訓練,兵力又不充實,所以各國諸侯敢救我們的敵國。
必須在國内加強軍備!&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這樣齊國就危險了。
國内奪取民用,鼓勵兵士打仗,這是亂國的根源。
國外侵犯諸侯,各國人民多怨。
行義之士,不肯到齊國來,國家還能沒有危險?&rdquo鮑叔也說:&ldquo您一定要聽納夷吾的意見。
&rdquo桓公不聽,命令全部封地之内加強軍備。
增加了關稅和市場稅,桓公便用來按作戰勇敢頒發祿賞。
鮑叔對管仲說:&ldquo從前,桓公曾同意您興舉霸業,現在國家愈亂,您将怎麼辦?&rdquo管仲說:&ldquo我們的國君性急,其見解多有悔改,姑且等他自己覺悟吧。
&rdquo鮑叔說:&ldquo等他自己覺悟,國家不就受損失了麼?&rdquo管仲說:&ldquo不會。
國家政事,我還在暗中辦理着,混亂一些還有時間挽救。
國外諸侯的大臣,既沒有趕得上我們二人的,便無人敢來侵犯我國。
&rdquo到下一年,朝廷裡争奪祿位,互相殘殺,折頸斷頭的事不斷發生。
鮑叔對管仲說:&ldquo國家死的人多了,這不是壞事麼?&rdquo管仲說:&ldquo怎麼能是?那些人都是貪民,我所憂慮的,各諸候國的義士不肯入齊,齊國的義士不肯作官。
這才是我的憂患所在。
象那樣一些死者,我何必加以愛惜?&rdquo 桓公又在國内加強軍備。
桓公三年,桓公将伐魯國,說:&ldquo魯國同我本來接近,所以他出兵救宋也快,我要讨伐他。
&rdquo管仲說:&ldquo不可以。
我聽說有土之君,不勤于戰争,不忌恨小辱,不重複過錯,國家就能安定;勤于戰争,忌恨小辱,重複過錯,國家就是要危險的。
&rdquo桓公不聽,興兵伐魯,兵到了長勺。
魯莊公出兵抵抗,大敗齊軍。
桓公說:&ldquo我的兵還是太少,我若以三倍的兵力包圍它,它還怎能阻擋我?&rdquo 四年,桓公繼續修治軍備,齊整的甲士有十萬人,兵車有五千乘。
桓公對管仲說:&ldquo我的戰士已經訓練,軍隊已經增多,我要征服魯國了。
&rdquo管仲深深歎惜說:&ldquo齊國危險了,因為您不努力于德政而努力于甲兵。
天下各國擁兵十萬的不少,我們要發動小的兵力征服大的兵力,國内脫離民衆,國外諸侯戒備,我們自己也隻好行詐,國家想不危險能辦到麼?&rdquo桓公不聽,果然伐魯。
魯國不敢迎戰,隻在離國都五十裡處,設關防守。
魯國請求以關内侯的依次,服從齊國,要求齊國也不再侵略魯國。
桓公許諾了。
魯國約請會盟說:&ldquo魯是小國,當然不帶兵器,若帶兵器開會,就是以戰争狀态傳聞于各國諸侯,您還不如作罷。
這次會盟請都免帶兵器。
&rdquo桓公說:&ldquo可以。
&rdquo使命令随員不帶兵器。
管仲說:&ldquo不行。
各諸侯國對您都很忌恨,您還是就此告退為好。
您真的借盟會削弱了魯國,各諸侯國又會把&lsquo貪&rsquo名加在您頭上,以後的事,小國愈加頑抗,大國也組織防備,對齊國都不利。
&rdquo桓公不聽。
管仲又谏止說:&ldquo您切不可去。
魯國人怎麼能不帶兵器?曹判的為人,堅強而狠毒,不是能用盟約來解決問題的。
&rdquo桓公不聽,果然與魯國相會。
魯莊公懷中帶劍,曹判也懷中帶劍。
上台後,莊公從懷裡抽出劍來說:&ldquo魯國邊境,離國都隻五十裡了,也不過一死而已。
&rdquo左手舉劍對着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說:&ldquo一同死了吧,我死在您的面前。
&rdquo管仲跑向桓公,曹判抽舉劍站在兩個台階之間說:&ldquo兩位國君将改變原來計劃,誰也不可進前。
&rdquo管仲說:&ldquo君上請把土地歸還給魯國,以汶水為界好了。
&rdquo桓公許諾了,确定以汶水為界而回國。
桓公這次回來便努力整頓政治而不再增加軍備,自守邊境,不過問他人,停止過激行動并息兵罷戰了。
桓公五年,宋國伐記國。
桓公對管仲和鮑叔說:&ldquo宋,本來是我要讨伐的,無奈各國諸侯要救他。
杞國是偉大君主的後代。
目前宋國伐他,我想去救,能行麼?&rdquo管仲說:&ldquo不行。
我認為自己内政不修,向外舉兵行義就無人信服。
您現在将要對外舉兵行義,以實行先外後内的辦法,對各國諸侯來說可以使之親附麼?&rdquo桓公說:&ldquo此時不救,以後将沒有理由伐宋了。
&rdquo管仲說:&ldquo一個諸侯國的君主,不應該貪得土地,貪地必然勤于動兵,勤動兵必然困乏人民,人民困乏則君主隻好多行欺詐了。
欺詐如行得機密而後動兵,是可以打勝敵人的;但對民行詐就不能取得人民信任。
不信于民則必然動亂,國内一動亂則危及自身。
所以古人懂得先王之道的,總是不在軍事上互相競争。
&rdquo桓公說:&ldquo那麼該怎麼辦呢?&rdquo管仲回答說:&ldquo依我之見,不如派人以重禮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