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謀得兵勝者霸。
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
故舉兵之日而境内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
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
四禍其國而無不危矣。
大度之書曰:舉兵之日而境内不貧,戰而必勝,勝而不死,得地而國不敗。
為此四者若何?舉兵之日而境内不貧者,計數得也。
戰而必勝者,法度審也。
勝而不死者,教器備利,而敵不敢校也。
得地而國不敗者,因其民也。
因其民,則号制有發也。
教器備利,則有制也。
法度審,則有守也。
計數得,則有明也。
治衆有數,勝敵有理。
察數而知理,審器而識勝,明理而勝敵。
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德;制法儀,出号令,然後可以一衆治民。
兵無主,則不蚤知敵。
野無吏,則無蓄積。
官無常,則下怨上,器械不巧。
則朝無定,賞罰不明,則民輕其産。
故曰:蚤知敵,則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匮;器械巧,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三官不缪,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
故能緻遠以數,縱強以制。
三官:一曰鼓棗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棗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此之謂三官。
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
五教各一習一,而士負以勇矣。
九章:一曰舉日章,則晝行;二曰舉月章,則夜行;三曰舉龍章,則行水;四曰舉虎章,則行林;五曰舉鳥章,則行陂;六曰舉蛇章,則行澤;七曰舉鵲章,則行陸;八曰舉狼章,則行山;九曰舉韟章,則載食而駕。
九章既定,而動靜不過。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無端,卒乎無窮。
始乎無端者,道也;卒乎無窮者,德也。
道不可量,德不可數也。
故不可量,則衆強不能圖;不可數,則僞詐不敢向。
兩者備施,則動靜有功。
徑乎不知,發乎不意。
徑乎不知,故莫之能禦也;發乎不意,故莫之能應也。
故全勝而無害。
因便而教,準利而行。
教無常,行無常。
兩者備施,動乃有功。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絕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而不留。
器成教施,散之無方,聚之不可計。
教器備利,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匮。
一氣專定,則傍通而不疑;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匮。
進無所疑,退無所匮,敵乃為用。
淩山坑,不待鈎梯;曆水谷,不須舟輯。
徑于絕地,攻于恃固,獨出獨入而莫之能止。
寶不獨入,故莫之能止;寶不獨見,故莫之能斂。
無名之至,盡盡而不意。
故不能疑神。
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
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
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施四教,發五機,設六行,論七數,守八應,審九器,章十号。
故能全勝大勝。
無守也,故能守勝。
數戰則士罷,數勝則君驕,夫以驕君使罷民,則國安得無危?故至善不戰,其次一之。
破大勝強,一之至也。
亂之不以變,乘之不以詭,勝之不以詐,一之實也。
近則用實,遠則施号;力不可量,強不可度,氣不可極,德不可測,一之原也。
衆若時雨,寡若飄風,一之終也。
利適,器之至也;用敵,教之盡也。
不能緻器者,不能利適;不能盡教者,不能用敵。
不能用敵者窮,不能緻器者困。
遠用兵,則可以必勝。
出入異塗,則傷其敵。
深入危之,則士自修;士自修,則同心同力。
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
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
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譯文】 通曉萬物本質的,可成皇業;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業;懂得實行德政的,可成王業;深謀遠慮取得戰争勝利的,可成霸業。
所以,戰争,雖不是什麼完備高尚的道德,但可以輔助王業和成就霸業。
現代用兵的人卻不明此理,不曉得用兵是要權衡得失的。
所以,一發動戰争就使國内貧窮,打起仗來沒有必勝的把握,打了勝仗則死亡甚多,得了土地而傷了國家元氣。
這四種情況,是用兵的禍害。
四者害其國,沒有不危亡的。
大度的書上說:發動戰争而保持國家不貧,打起仗來有必勝把握,打了勝仗沒有死亡,得了土地而本國不傷元氣,如何做到這四點呢?發動戰争而國内不貧,是因為籌算得當。
戰而必勝,是因為法度嚴明。
打了勝仗而沒有死亡,是因為教練和武器都好,敵人不敢抗拒。
得了土地而不傷本國元氣,是因為順應了被征服國的人民。
順應其人民,号令、制度就有成法可依。
教練和武器都好,就有控制力量。
法度嚴明,軍隊就有遵循。
籌算得當,用兵就有明見。
治兵衆要有方法,勝敵國要有正理,審查治兵的方法就可以了解治軍水平,審查武器的狀況就可以了解戰勝原因,明白舉兵的正理就可以戰勝敵人。
安定宗廟,養育兒女,使四民分業治事,就可以立威立德;制定儀法,發布号令,然後就可以統一百姓行動和治理民衆了。
軍
故夫兵,雖非備道至德也,然而所以輔王成霸。
今代之用兵者不然,不知兵權者也。
故舉兵之日而境内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
此四者,用兵之禍者也。
四禍其國而無不危矣。
大度之書曰:舉兵之日而境内不貧,戰而必勝,勝而不死,得地而國不敗。
為此四者若何?舉兵之日而境内不貧者,計數得也。
戰而必勝者,法度審也。
勝而不死者,教器備利,而敵不敢校也。
得地而國不敗者,因其民也。
因其民,則号制有發也。
教器備利,則有制也。
法度審,則有守也。
計數得,則有明也。
治衆有數,勝敵有理。
察數而知理,審器而識勝,明理而勝敵。
定宗廟,遂男女,官四分,則可以定威德;制法儀,出号令,然後可以一衆治民。
兵無主,則不蚤知敵。
野無吏,則無蓄積。
官無常,則下怨上,器械不巧。
則朝無定,賞罰不明,則民輕其産。
故曰:蚤知敵,則獨行;有蓄積,則久而不匮;器械巧,則伐而不費:賞罰明,則勇士勸也。
三官不缪,五教不亂,九章著明,則危危而無害,窮窮而無難。
故能緻遠以數,縱強以制。
三官:一曰鼓棗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二曰金棗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此之謂三官。
有三令,而兵法治也。
五教:一曰教其目以形色之旗,二曰教其身以号令之數,三曰教其足以進退之度,四曰教其手以長短之利,五曰教其心以賞罰之誠。
五教各一習一,而士負以勇矣。
九章:一曰舉日章,則晝行;二曰舉月章,則夜行;三曰舉龍章,則行水;四曰舉虎章,則行林;五曰舉鳥章,則行陂;六曰舉蛇章,則行澤;七曰舉鵲章,則行陸;八曰舉狼章,則行山;九曰舉韟章,則載食而駕。
九章既定,而動靜不過。
三官、五教、九章,始乎無端,卒乎無窮。
始乎無端者,道也;卒乎無窮者,德也。
道不可量,德不可數也。
故不可量,則衆強不能圖;不可數,則僞詐不敢向。
兩者備施,則動靜有功。
徑乎不知,發乎不意。
徑乎不知,故莫之能禦也;發乎不意,故莫之能應也。
故全勝而無害。
因便而教,準利而行。
教無常,行無常。
兩者備施,動乃有功。
器成教施,追亡逐遁若飄風,擊刺若雷電。
絕地不守,恃固不拔,中處而無敵,令行而不留。
器成教施,散之無方,聚之不可計。
教器備利,進退若雷電,而無所疑匮。
一氣專定,則傍通而不疑;厲士利械,則涉難而不匮。
進無所疑,退無所匮,敵乃為用。
淩山坑,不待鈎梯;曆水谷,不須舟輯。
徑于絕地,攻于恃固,獨出獨入而莫之能止。
寶不獨入,故莫之能止;寶不獨見,故莫之能斂。
無名之至,盡盡而不意。
故不能疑神。
畜之以道,則民和;養之以德,則民合。
和合故能諧,諧故能輯,諧輯以悉,莫之能傷。
定一至,行二要,縱三權,施四教,發五機,設六行,論七數,守八應,審九器,章十号。
故能全勝大勝。
無守也,故能守勝。
數戰則士罷,數勝則君驕,夫以驕君使罷民,則國安得無危?故至善不戰,其次一之。
破大勝強,一之至也。
亂之不以變,乘之不以詭,勝之不以詐,一之實也。
近則用實,遠則施号;力不可量,強不可度,氣不可極,德不可測,一之原也。
衆若時雨,寡若飄風,一之終也。
利適,器之至也;用敵,教之盡也。
不能緻器者,不能利適;不能盡教者,不能用敵。
不能用敵者窮,不能緻器者困。
遠用兵,則可以必勝。
出入異塗,則傷其敵。
深入危之,則士自修;士自修,則同心同力。
善者之為兵也,使敵若據虛,若搏景。
無設無形焉,無不可以成也;無形無為焉,無不可以化也,此之謂道矣。
若亡而存,若後而先,威不足以命之。
【譯文】 通曉萬物本質的,可成皇業;明察治世之道的,可成帝業;懂得實行德政的,可成王業;深謀遠慮取得戰争勝利的,可成霸業。
所以,戰争,雖不是什麼完備高尚的道德,但可以輔助王業和成就霸業。
現代用兵的人卻不明此理,不曉得用兵是要權衡得失的。
所以,一發動戰争就使國内貧窮,打起仗來沒有必勝的把握,打了勝仗則死亡甚多,得了土地而傷了國家元氣。
這四種情況,是用兵的禍害。
四者害其國,沒有不危亡的。
大度的書上說:發動戰争而保持國家不貧,打起仗來有必勝把握,打了勝仗沒有死亡,得了土地而本國不傷元氣,如何做到這四點呢?發動戰争而國内不貧,是因為籌算得當。
戰而必勝,是因為法度嚴明。
打了勝仗而沒有死亡,是因為教練和武器都好,敵人不敢抗拒。
得了土地而不傷本國元氣,是因為順應了被征服國的人民。
順應其人民,号令、制度就有成法可依。
教練和武器都好,就有控制力量。
法度嚴明,軍隊就有遵循。
籌算得當,用兵就有明見。
治兵衆要有方法,勝敵國要有正理,審查治兵的方法就可以了解治軍水平,審查武器的狀況就可以了解戰勝原因,明白舉兵的正理就可以戰勝敵人。
安定宗廟,養育兒女,使四民分業治事,就可以立威立德;制定儀法,發布号令,然後就可以統一百姓行動和治理民衆了。
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