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

關燈
且保持敬懼。

     規矩,是矯正方圓的。

    人雖有巧目利手,也不如粗笨的規矩能矯正方圓。

    所以,巧人可以造規矩,但不能廢規矩而正方圓。

    聖人能制定法度,但不能廢法度而治國家。

    所以,雖有明徹的智慧、高尚的品德,違背法度而治國,就等于廢除規矩來矯正方圓一樣。

     有一種說法:人君的威嚴,不是因為他的德行特别能比一切人都好,而因為他是人君,因而人們尊崇他,并不敢計較他德行的高低。

    因為他有殺和生的大權,比司命之神還厲害;他還有使人貧富,并使之互相供養的大權;還有使人貴賤,并使之互相服從的大權。

    君主就是掌握這六項權限來統治臣下,臣下也看此六者來事奉君主,君臣的結合,便靠這六者為媒介。

    這六者掌握在大臣手裡一年,臣雖不忠,君主也不能奪;在太子手裡一年,子雖不孝,父親也不能奪。

    所以《春秋》記事,有臣殺君的,有子殺父的,就因為得此六者而君父還不知道的原故。

    六項權限落在臣下手裡,君主就受蒙蔽了。

    君主受蒙蔽,就是失其政令。

    所以說:令入而不出叫作&ldquo蔽&rdquo,令出而不入叫作&ldquo壅&rdquo,令出而不行叫作&ldquo牽&rdquo,令入而不能到達君主叫作&ldquo瑕&rdquo。

    有了牽、瑕、蔽、壅問題的君主,不是誰敢杜絕和封守他的門戶,而是令不能行的原故。

    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賢人不來而忠臣不用。

    所以,君主對于令不可以不慎重。

    令,是君主的大寶。

     有一種說法:賢人不來叫作&ldquo蔽&rdquo,忠臣不用叫作&ldquo塞&rdquo,令而不行叫作&ldquo障&rdquo,禁而不止叫作&ldquo逆&rdquo。

    有了蔽、塞、障、逆問題的君主,并不是因為誰敢杜絕和關閉他的門戶,而是賢人不來,令不能行的原故。

     凡人民趨從君主,不是趨從他口裡說的什麼話,而是趨從他性情之所好。

    君主好勇則人民輕死,君主好仁則人民輕财,所以說上面喜愛什麼,下面就一定愛好什麼,而且更厲害。

    由此,明君知道人民一定是以君主為出發點的,所以要确立法制以自己治理自己,樹立禮儀以自己規正自己。

    所以,上面不以身作則,下面就不會服從,如人們不肯服從法令,不肯死于制度,國家就一定要亂了。

    所以。

    有道的君主,行法令、修制度,總是先于人民躬行實踐的。

     凡評定人物都有要領:驕傲的人,沒有偉大人物。

    驕傲,就是自滿;自滿,就是空虛。

    行事有了自滿與空虛,事情就被限制。

    驕傲,是渺小的。

    凡評價人物而違背古道的,沒有高士。

    既不知古道而輕易作出論斷的,沒有智士。

    德行未成于自身而違背古道的,是卑人。

    事業無根底,遇機會就簡棄其業的,是愚人。

    獵取虛名的人,沒有賢士;獵取貨利的君主,沒有成王業的君主。

    賢人立身行事,不想到要出名;成王業的君主行道,也不計較成敗。

    賢人行事,成王業的君主行道,都是自己想停下來也不可能的。

     明君以公治國統一人民來對待當世,忠臣以直道求進來表明他的才能。

    明君不肯私授爵祿給所愛的人,忠臣不冒充有能來獵取爵祿。

    君主不以私對國,大臣不冒充有能,能夠這樣做的,雖不能大治,也合于規正人民的準則。

    當前,任用冒充有能的大臣,事奉以私對國的君主,這樣而能完成功業的,從古至今都不會有。

    冒充有能的人是容易識破的。

    我想了想先王的情況,舜有天下的時候,禹為司空,契為司徒,臯陶為治獄的官,後稷為農業的官;這四人都是天下的賢人,還僅隻各一精一一事服務于君主。

    現在冒充有能的人,做事當官,都是身兼四賢的職責。

    由此看來,功業之不成,也就容易理解了。

    所以,那些對高爵重祿無不接受,對勢利官大無不樂從的人,用這些為君主服務,就是所謂冒充有能、纂取财利的大臣。

    世上沒有以公治國的君主,就沒有以直道求進的士人;沒有識别賢能的君主,就沒有成就功業的大臣。

    從前三代的授受天下,哪有第二個天下可供營私的呢? 勞民與傷财,莫過于用兵;危國與傷君,也沒有比用兵更快的。

    這四者之為害是很明顯的,但古往今來都不能廢除。

    兵當廢而不廢,是錯誤的;兵不當廢而廢之,也是錯誤的。

    這兩者之為害于國家,都是一樣。

    黃帝、唐堯、虞舜的盛世,資有天下,權操于一人,這時,兵備都沒有廢除,現今,德行不及上述三帝,天下又不太平,而求廢除兵備,不是太難了麼?所以,英明的君主懂得應該專務什麼,防患什麼。

    國治而人民注意積蓄,這就是所謂專務的事;動靜失宜,這就是所要防患的。

    因此,明君總是審慎對待所專務的事,而防其所患。

     猛毅的君主,不免于外患;懦弱的君主,不免于内亂。

    猛毅的君主輕于殺人,輕殺的流弊,就是使行正道者不安全。

    行正道者不安全,有才能之臣就要出亡國外。

    這些智者知道我們的虛實,為敵國謀取我們,外患就從此到來了。

    所以說:猛毅的君主不免于外患。

    懦弱的君主姑借刑殺,姑惜刑殺的錯誤,就是使行邪道者不改正;行邪道者久而不改,群臣就結一黨一營私;群臣結一黨一營私,就隐君之善而揚君之惡;隐善揚惡,内亂就從此發生了。

    所以說:懦弱的君主,不免于内亂。

     明君不為至親危害他的國家政權,關懷國家政權甚于關懷至親;不為個人私欲改變法令,尊重法令甚于尊重人君;不為重寶分讓權力,看重權力甚于看重寶物;不為愛民削弱法度,愛法更甚于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