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令

關燈
者空得官祿,奸邪得逞,無能者混入上層,這就會造成大臣的不和。

    臣下不順,君令難行,在國家應付危難的時候,就難得取勝。

    倉凜空虛,财用不足,國家就不能固守。

    三種情況出現一種,國家就将被敵國控制了。

     所以,國家不是憑空就能強大的,軍隊不是憑空就能打勝仗的,人民不是憑空就能服從使用的,法令不是憑空就能貫徹下去的。

    凡是國家的強大,一定要依靠軍隊能打勝仗,然後,國家才能強大。

    凡是軍隊打勝仗,一定要依賴人民服從使用,然後,軍隊才能打勝仗。

    凡是人民服從使用。

    一定要法令貫徹下去,然後人民才能服從使用。

    凡是法令的貫徹,必須使君主所親近的人遵守,然後,法令才能貫徹下去。

    所以,禁令不能制一服親者和貴者,刑罰不肯加于君側的嬖臣,法律禁令不懲罰罪行嚴重者,隻加害于疏遠者,慶賞不肯給予出身低賤的人們,這樣,還指望法令一定貫徹下去,是辦不到的。

    有能力的人不使之進入官府,受祿賞的人不符合本人功績,所發号令違背民心,各項措施不合時代潮流,對有功的不堅決行賞,對有罪的不堅決懲辦,出令不能必行,有禁不能必止,身在上位沒有辦法役使臣下,還指望人民一定服從使用,是辦不到的。

    将帥沒有治軍的威嚴,民心不能專一于抗戰,臨陣的将士不肯死于軍令,士卒不敢蔑視敵人,還指望軍隊一定能打勝仗,是辦不到的。

    對内固守不能保持國土完整,對外攻戰不能征服對方,野戰不能克制敵軍,侵伐不能威震四鄰,還指望國家強大,是辦不到的。

    德惠沒有施加于弱小的國家,威望不能取信于強大的國家,征伐不能制一服天下,還指望稱霸諸侯,是辦不到的。

    論國威,有和自己并立的對象;論軍事,有和自己抗争的敵軍;德惠不能籠絡遠方的國家,号令不能統一衆多的諸侯,還指望稱王天下,是辦不到的。

     地大國富,人衆兵強,這自然是稱霸、稱王的根本。

    然而,至此也就與危亡接近了。

    天道的規律和人心的變化就是這樣的:就天道的規律說,事物發展到盡頭則走向反面,發展到極盛則走向衰落;就人心的變化說,富有了,則産生驕傲,驕傲則松懈怠惰。

    這裡所說的&ldquo驕傲&rdquo,指的是對各國諸侯的驕傲。

    對各國諸侯驕傲,在國外就脫離了各諸侯國;而松懈怠惰的結果,又将在國内造成一人民的叛亂。

    在國外脫離諸侯,在國内人民叛亂,這正是天道的體現,也正是走到危亡的時刻了。

    假使國土雖大而不進行兼并與掠奪,人口雖多而不松懈、怠情與傲視臣民,國家雖富而不奢侈縱欲,兵力雖強而不輕侮諸侯,即使有軍事行動也都是為伸張天下的正理,這才是匡正天下的根本,而可成為霸、王之業的君主。

     先代君主治國的手段有三個,遇到破壞和毀滅國家的因素則有六個。

    英明的君主能夠克服其六個破壞因素,所以,治國手段雖然不超過三個,卻能夠保有國家,而匡正天下。

    昏亂的君主不能克服六個破壞因素,所以,治國手段雖然不少于三個,卻是有了天下而終于滅亡。

    三種手段是什麼?就是:号令、刑罰、祿賞。

    六種破壞因素是什麼?就是:親者、貴者、财貨、美色、奸佞之臣和玩好之物。

    三種手段的用途在哪裡?回答是:沒有号令無法役使臣民,沒有刑罰無法威服群衆,沒有祿賞無法鼓勵人民。

    六個破壞因素的敗壞作用在哪裡?回答是:雖不聽君令,也可以平安無事;雖觸犯禁律也可以免于刑罰;雖沒有功績也可以撈得财富。

    凡是國家有不聽君令而照樣平安無事的,号令就不能推動臣民;有觸犯禁律而免于刑罰的,刑罰就不能威服群衆;有無功而撈得财富的,祿賞就不能鼓勵人民。

    号令不足以推動臣民,刑罰不足以威服群衆,祿賞不足以鼓勵人民,這樣,人民就不肯為君主效力了。

    人民不肯為君主效力,作戰就不能取勝;作戰不勝,國防就不鞏固;國防不鞏固,敵國就來控制了。

    那麼,先代君主對此是怎樣處理的呢?回答是:不因為上述六個因素而變更号令,不因為上述六個因素而疑慮或廢置刑罰,不因為上述六個因素而增加或減少祿賞。

    這樣一來,就可以做到遠近一心了;遠近一心,就可以達到衆寡同力了;衆寡同力,就可以做到作戰必勝、防守必固了。

    所有這些都不是為侵吞和掠奪别國,而為的是把天下政事治理好,這正是匡正天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