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言

關燈
也,德者怨之本也。

    生其事親也,妻子具,則孝衰矣。

    其事君也,有好業,家室富足,則行衰矣。

    爵祿滿,則忠衰矣,唯賢者不然,故先王不滿也。

     人主操逆人臣操順。

    先王重榮辱,榮辱在為,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為善者有福,為不善者有禍,禍福在為,故先王重為。

    明賞不費明刑不暴,賞罰明,則德之至者也,故先王貴明。

     天道大而帝王者用愛惡。

    愛惡天下可秘,愛惡重閉必固。

    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故先王不滿也。

    先王之書,心之敬執也,而衆人不知也。

    故有事事也,毋事亦事也。

    吾畏事,不欲為事,吾畏言,不欲為言,故行年六十而老吃也。

     【譯文】 管子說:&ldquo道在天上,好比太一陽一;它在人一體,就好比心了。

    &rdquo所以說,有氣則生,無氣則死。

    生命就是依靠氣;有名分則治,無名分則亂,統治就是依靠名分的。

     樞言指出:愛民、利民、益民、安民,四者都是從道産生的,帝王運用它們,天下便得治了。

    帝王,就是要分清什麼事情應當放在前面,什麼事應當放在後頭。

    把人民和土地放在前面就對了,把高貴和驕傲放在前面就錯了。

    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慎重地處理何者為先、何者為後的問題。

     人君不可不慎重地對待&ldquo貴&rdquo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ldquo人民&rdquo的問題,不可不慎重地對待&ldquo富&rdquo的問題。

    慎重對待&ldquo貴&rdquo,在于如何舉用賢人;慎重對待人民,在于如何設置官吏;慎重對待&ldquo富&rdquo,在于如何注重農業。

    所以,人君的高低輕重決定在這三個方面,不可不慎。

     一個國家,都有寶、有器、有用。

    内城外郭、山川險地、糧食貯備,這些都是&ldquo寶”聖明、智謀,算作&ldquo器”珠玉,居末位,算作财用。

    先代聖王看重寶與器而看輕财用,所以能治天下。

     生存而不至于死滅的事物有兩種:氣與名。

    亡國而不利于立國的因素則有四個:喜、怒、厭惡與嗜好,四者都可導緻天下的敗亡,但賢者卻很少有這些毛病。

     僞善,不是善。

    善,是無法做假的。

    所以先代聖王注重&ldquo善&rdquo。

     成王業的國君積聚人民,成霸業的國君積聚武将和戰士,衰敗的國君積聚官僚貴族,亡國之君則積聚珠玉與婦女。

    所以,先代聖王總是慎重地處理積聚什麼的問題。

     要加快進行探索,因為萬物是衆多的;要努力進行探索,因為萬物是随時流逝的;要加強進行探索,因為萬物是意旨一精一深的。

     一個國家有三種情況的控制:有控制别人的,有被别人控制的,有不能控制别人、别人也不能加以控制的。

    為什麼是這樣的呢?德盛義高,而不好把自己的名位強加于他人;人衆兵強,而不用本國的實力制造危難和禍患;天下有大的事變,而願意使本國走在後面;這樣的國家,必然是控制别人的。

    德不盛,義不高,而好把自己的名位強加于他人;人不多,兵不強,而好用本國的實力制造危難和禍患;依仗同盟,偷取名利;這樣的國家,必然是被人控制的。

    人進亦進,人退亦退,人勞亦勞,人逸亦逸,進退勞逸,與人相從;這樣的國家,不能控制他人,他人也是不加控制的。

     愛人過了頭,反而不能有利于其人;恨人過了頭,反而不能加害于其人。

    所以,先王總是注重分寸适當,也注重保持機密。

    機密,就是不可說出口,不可形于色,就象龍、蛇一天五變而無人察覺一樣,才叫作保持機密。

    所以,先王總是不肯驚人地把一說成超過二,先王也不肯獨自包辦事業或獨自居功。

     先王在處理國家關系時,既不&ldquo約束&rdquo,也不&ldquo結紐&rdquo。

    約結成束就必然解散,結成繩扣就必然折斷。

    所以,國家親善不在于&ldquo約束&rdquo和&ldquo結紐&rdquo。

    先王也不用&ldquo貨一交一&rdquo和&ldquo裂地&rdquo的辦法來治理天下。

    因為天下各國的既成關系不可輕易改變,隻可以用威力統一駕禦。

    合于天時,合于正義,都要去做。

    此外,雖有多餘的視力也不看,多餘的耳力也不聽,這才能夠保持天子聖智的頌聲。

    官吏的職責也同樣如此。

    合于天時則得到自然優勢,合于正義則得到人的擁護。

    既占天時,又合正義,這就能把天與人的力量一并掌握起來了。

     先王不采用武力解決邊境問題,這樣,邊境就會安定;邊境安定,則鄰國親善;鄰國親善,問題就可以處理得當了。

     人們本來是相互憎惡的,人心兇悍,所以要頒布法律。

    法出于禮,禮出于理論。

    理論與禮都是道。

    萬物的關系都是根據理論和禮的出現而後才确定下來的。

     萬物都是由于一陰一陽一兩者相生而形成第三個事物,先王就是根據這三種現象而慎重掌握正反兩方面。

    以卑下斷定卑下,找不到卑下;用高尚斷定高尚,得不到高尚。

    這就是先王最重視相反相成道理的原因。

     得之必生,失之必死的東西是什麼呢?唯有糧食。

    得到它,堯、舜、禹、湯、文、武和孝己,才賴以成功;天下人也必須靠它